第四节 运输 一、货运
农场的货运,一直是以汽车队的汽车运输为主。
1969年,汽车连正式建队。丛士奎任指导员,赵明任连长,周运生任副指导员杨任明仕副连长,共有18名驾驶员,6名学员和两名修理工。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修理间是一顶旧帐蓬还兼工人宿舍;修理工具只有几把旧扳手还残缺不齐。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在这千里荒原无人烟、万顷沃野无人开发的三江平原上,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活。建团初期的主要运输线是福利屯车站,运距远、道路差,驾驶员起五更,爬半夜泥里踩、水里泡,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坑连坑包连包,搓板式的道上运进了各种建团物资及生活必需品。
1970年7月份,由于道路条件极差,一台车因误车牵引时,不慎将前弓子梁拉弯20多度,不能行驶了。主修工陈家权和连长仅用两根铁捧一个卡机和一个喷灯,校正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弓子梁。节约开支争取了时间,使车很快投入了正常运输。当年全连7台解放大货2台油槽,全年完成了150余万吨公里,利润3万元,平均每台车行驶7万多公里,16万多吨公里。
1970年下半年范伟勇任指导员。
1971年大批复转军人来团,汽车连增14名骨干力量,接收知识青年32人。
1973年,周运生任连长。当时车辆小修要回老团,大修要到佳木斯,修车时间长,而本团的开荒、营建、生活物资的运输任务一环扣一环。车少人紧劳动强度大,党支部组织老驾驶员和修理工座谈:一定要按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干快上改变三江平原的面貌。没有房子自己盖、没有设备自己造,他们克服文化低不识图纸的困难,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先后试制出:“磨缸机”,“洗瓦机”、“无声铆”、“充气机”等土设备。做到了汽车大修不出团,同时还为其他兄弟单位磨缸洗缸。1971年又盖起了650平方米的大修间和74平方米的烘炉间。同时购进了“搪缸机”、“充电机”和一台车床。
1973年,33台车全年完成124万合行公里,300万吨公里,为农场上交利润7.6万元。至此,汽车连基本形成一个具有一定修理能力,思想建设健康发展的连队。1970年到1973年,在兵团时期的政治建军运动中连续4年被评为“四好连队”。
1974年以后,相继购置了电焊机、电器试验台,摇臂钻、自动加油器等专用设备。1977年兵团改农场,汽车队车辆调度、安全管理归工交科。汽车队继1971年后执行可行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万公里安全奖。1978年建立车辆修理登记卡片。1979年底,连队组织了技术员、主修工、会统人员等10余人由领导带队去宝泉岭农场参观学习经营管理。回来后修理间开始修车记工时、单独搞核算。1980年以后,执行了违章处罚规定、装载规定、跑下道罚款规定和各种奖惩制度。为加强交通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做了一些努力。
1982年汽车队实行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的经营管理方案。将修理人员和全队48台车分3个小分队,定人定编,车队对分队、分队对各车,实行单车包定。全年行驶150余万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15%,行驶443万吨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26%,经济效益转高。1983年与修路队合并成立了运输公司,丛士奎任经理兼书记,黎新永、高英林任副经理。车辆的安全管理和公路养护管理属交通科。
汽车队由1969年9台车26人发展到1983年56台车198人。十几年来以干代训的方法培养了120余名汽车驾驶员。附表:汽车队历年经营情况表单位:台、元
二、客运
建场(团)初期没有客车,职工外出办事全靠搭乘汽车队的货车,交通很不方便。1972年进一台哈一型大客车。1976年用跃进——130型货车改装中客一台。在未通火车前,去福利屯接送本场(团)旅客。1978年以后去建三江,换新天车站接送旅客。1980年以后,客车文担负起场内学生假日免费接送任务。客车管理,开始由机关负责,后来又调给车队管理,中间几经转调,最后又调给车队。客运历年经营亏损,农场每年给予补贴2万余元。场内客运,依靠搭乘本连队小型车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