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供应和库存
第二节 物资供应和库存
一、计划:
自建团开始至今都是以物资部门统一计划为主(年度计划),基层生产单位只是按生产季节和阶段提报零用计划,根据计划库存不足部分,临时组织货源供应。
计划的依据是:配件计划的产生主要是依据各种类型的机具保有量及其技术状况,根据各种配件的使用年限及其消耗定额,并参考零配件的历年消耗水平提出申请计划,还要注意利用库存部分再向上申请。物资计划的产生主要是依农场生产建设计划为依据,主要物资是根据定额和生产建设任务量核算出来需用数量,一般物资参考历年消耗水平加之新增因素以保证生产建设需要为主,还要考虑维修数量和技术措施等因素提出全年物资需要计划。
1978年以前为物资供应紧张时期,物资奇缺,多数物资不能按计划供应,以致各级物资部门采取大计划,人称:“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这种加码计划造成库存结构极不合理,也就是两多,即:积压多,缺项多。三项材料库存由1971年的70.5万元,到1977年增加到184.3万元,平均每年要增加近19万元。
二、来源
建团初期物资供应是由佳木斯供应站负责供应,1970年改由六师物资科富锦供应站计划供应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7年兵团改组,三江供应站是我们物资的来源主要渠道。系统内供应就是在1978年以前,物资紧张时期供应比例也占70%左右而市场调节只给30%左右。所谓市场调节的实质是:
1、广泛利用现役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家长,通过他们各自在工作上的老关系,走后门搞物资。
2、发动知识青年,谁有门路能搞到需要的物资,谁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呆上一个时期。或借探亲假之机大显身手,能搞到急需物资者即可多在家住些日子。
3、用农场的农副产品即豆油,白面到各地拉关系,交换物资。
真正的物资调节是积极参加各种物资调剂会议,在会议中寻找货源和向社队企业订购部份高价物资。另一个渠道就是积极开展修旧利费工作,在物资供应紧张时与修配厂紧密配合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大量修复各种奇缺配件。如轴类(如台车轴、吱重轮轴,托链轮轴,摆动轴,后轴等的焊修),齿轮的焊修主要是大小减速齿轮大伞形齿及二轴等,仅1975年就焊修齿轮68个,修复二轴l1个。内臂的修复仅1975年一年就修了273个之多。轴承由修复发展到制造(在佳木斯轴承厂的大力协助下)主要是解决行走部分和后桥部位的轴承,最多一年修复和生产轴承2976套,据不完全统计,仅1973年至1977年5年共修复和生产轴承达万套,除自用外还支援兄弟场2000多套,由于以上综合办法才使农场物资供应工作渡过了物资困难时期,使生产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三、库存
1977年物资供应开始好转,到1980年明显好转,基本上能满足计划供应。当时由于没有充分予计划,结果吃了大计划和重复进货的亏,1979年三项材料库存猛增到217万元,亩库存达6.29元,达建场最高峰。1980年根据物资供应情况采取了紧急压缩库存,慎重计划和采购进货等办法,到1982年底就压缩了50%。三项材料库存108万元,亩库存2.94元。但库存结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项材料和主要物资历年消耗详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