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计划管理
一、计划管理的范畴与方法
司令部下设的计划股,负责日常性的计划业务工作。由于原农场所执行的合理的计划管理制度在“文革”中被取消了,计划分工被废除,在制订各项计划时,均由计划部门包揽,其他部门很少参与。计划的数字写在纸上,但不能按计划执行,也出现过“嘴巴计划”,使计划失去控制和指导各项生产任务完成的作用。在农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使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综合平衡工作往往自行其事,各搞一套,不从全面考虑经济效益,造成人财物与计划任务需要相矛盾,产生严重恶果。
1977年,兵团改制农场,计划和财务工作合并组成计财科。每年8月份以后,农场向管理局报下年度生产计划、基建计划草案,次年初管局下达各项生产指令性指标,经场综合平衡后,召开计划会议,直接向连队部署生产建设任务。各单位根据场下达计划任务,编报生产财务计划和物资申请计划,拟定各项生产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经济体制也发展为多层次结构(全民、集体、个体)。根据党中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我们采取了“大计划、小自由”适当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的方法,加强了计划管理。
农场的年度生产建设计划,是根据管局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结合各单位土地资源条件,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化分几种类型,由计财科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各单位指令计划指标,经场长办公会议审议,并提出争取指标,召开队长指导员参加的计划会议讨论通过,以场正式文件下达的。
各队对农场下达的计划指标在发动群众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落实到各专业承包组。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三者利益处理得当。
同时,对基本建设、工交、商业等方面的计划指标都做了安排。建场以来随着农场体制的变更,计划管理体制、制度和方法也随之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计划的实施与完成
兵团时期,每年都编制计划。但在执行中变化快,各种指示、批条、口头答复可以代替计划。下达计划指标时不顾连队劳力、土地、技术等情况,统得过死,限制了连队的积极性。
成立农场总局后,对计划管理仍沿袭兵团时期的办法。
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中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方辅”的原则,重点抓了综合平衡,使各项经济活动有计划的按比例发展。1979年和l980年,国家投资254.6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36.4万元。这批款主要用于开荒56166亩,购进各种机械设备162台件,新建砖瓦房舍25,780平方米。使1979年播种面积第一次突破30万亩,1980年达到33.8万多亩。因为1981年罕见的涝灾,造成农场亏损928.6万元,所以1982年在经济建设上采取压缩计划的方针,把钱用于增添最急需的生产设备上。
近几年来,由于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实行了专业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经济发展很快,在播种面积、总产量、总盈利和上交粮等方面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粮豆总产量达到6898.7万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5年总产增加近1万吨,增长率达40%。上交粮豆近24950吨,商品率达72%,比1975年多交7500吨,经营盈利429万元,等于建场以来八年盈利的总和(1973年灾年不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