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经营效益
第六节 经营效益
建场15年来,农场在千古荒原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耕地面积已发展到近4O万亩,建立基层核算单位42个,总人口8847人,职工3628人。建场以来,国家投资4174万元,累计回收投资总额l077万元,回收率为25.8%。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近215万元,现有各种机具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2683万元(不包括农田水利、通讯、电力等)。累计生产粮豆49800多万斤,累计上交国家出口外贸27200多万斤,商品率54.6%。
核算经营盈亏,从1970年到1983年的14年中有11年盈利计1096O千元,3年亏损计14624千元,盈亏相抵净亏损3655千元。其中:1973年亏损4453千元,1981年亏损9286千元,这两年就亏损13739千元。主要原因是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对自然和经济规律缺乏认识,加之农田水利工程兴修速度迟缓,水利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注意讲求经济效益,提倡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企业经营水平逐渐提高。近几年里除1981年亏损外,其它年份均经营有利。1980年生产盈利322万元。l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凯后,对连年亏损的畜牧业,小作物承包给集体经营,逐步扭转了亏损局面。1983年又对五个生产单位采取了大包干的办法,改变了过去“大锅饭”、“大帮哄”的干法。工资一天预借一元钱,年终除完成定利润外,其余部份年终一起分配。这样大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挂上勾,人人关心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也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生产经营盈亏情况,详见《历年经营盈亏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