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收入变化情况
第五节 收入变化情况
一、职工的平均收入
1、建场初期
建团时,从老场调入一部分职工,还有部分是城市来的青年。这些人工资级别很低,多数是农工一级、二级。知识青年的工资级别都是在一级,他们不发取暖费,各项补贴又很少。全场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411.10元,人均收入为273.52元。
1973年进行了一次低工资调整,升级人数814人;人均调升级差5.5元,年增工资5.3万元,职工的收入有所提高。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农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也开始有了好转。在全场范围内落实党的政策,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各行各业开始落实专业承包和岗位经济责任制。实行专业核算,分别计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济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职工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职工平均工资799.60元;全场人均收入是340.67元。1981年虽然农场严重亏损,但根据年初文件规定,工副业单位仍然按规定提取奖金15万元。l982年根据政策规定给文教、卫生人员升了级,全场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712.80元,人均收入是353.87元。1983年农场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年终经营利润263万元;职工分奖55.8万元;职工平均工资713.90元;全场人均收入355元。由于企业的经营成果有了明显好转,职工的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调查,全场家庭拥有洗衣机646台,电视机803台,各占全场总户数的30.7%和38.2%。
二、就业率和赡养系数
l969年至1979年间,农场职工子女就业全是统分统包政策。根据《劳动部、农旦部关于国营农场安置职工子女问题的通知》规定,职工子女初高中毕业后即可安排工作,这期间的就业率为100%。
1980年省农场总局根据国家经济整顿的方针,对职工子女的就业政策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的统包统配政策,鼓励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来解决就业门路问题。农场需用工人时,从职业高中毕业生中进行考核,择优录用。另外根据省农场总局的规定,为照顾1966年前参加工作而又没有一个子女就业的老职工,经考试合格,准许招收一个子女就业。
1980年——1983年,全场初、高中(职高)毕业生609人;其中考入大中专学校的有36人;退职、退休接班的155人;照顾就业的114人;职高分配的l04人,占应就业人数的67.1%。尚有部分人员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其余人员待业,参加集体劳动。
1983年底,全场有2010户,总人口8847人。有固定职工3628人;集体工人967人。总计就业人员4604人,瞻养系数为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