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组织系统

第四编 政治

第一章 党的组织

第一节 组织系统



  一、场(团)党委
  1、团党委会建立前的组建领导小组
  红卫农场初建时期(1968年12月一1970年3月),四师党委派场级党政干部5人组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发抚饶地区第六领导小组,成为党政一元化的领导。
  团组建领导小组,在组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
  ①完成18个连级单位及机关干部、党员的选配;
  ②领导全团的整建党工作。各基层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③审批发展了一批新党员;
  ④选拔提升了一批新干部,充实到各基层领导岗位;
  ⑤接待首批来团工作的现役干部;
  ⑥组织职工(兵团战士)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召开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次;
  ⑦领导并推动创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实施;
  ⑧做了团首届党员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⑨认真贯彻上级指示,在各项生产建设上,一手抓开荒,一手抓基建,当年在大草原上建起了红砖房。
  2、团党委的成立
  1970年3月全团完成整建党之后,首批现役干部已来团工作,建团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成立团党委的条件已经成熟。3月23日至25日在团部召开了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十二团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十二团委员会。1977年10月六十二团改制为红卫农场时,由于种种原因,农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没有召开。原有的党委委员多数调出改制后的红卫农场党委,实际是常委制,延续至今。
  二、基层党支部
  四师党委承建红卫团,当时计划组建12个农业连,1个工程连,实际只建了11个连队。共调进党员145人,分配到基层和团机关各单位,成为各党支部的骨干力量。
  1969年根据当时发展的需要,团组建领导小组决定再筹建七个连级单位,即汽车连、修理连、工副业连(现加工厂和副业队)、工程三连(现砖厂)、卫生队(现医院)和服务社(现商店)。到1979年底,组建十八个连级单位,经过整建党之后,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建团初期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党的生活尚未恢复。1969年6月兵团党委政治部对抚饶地区新建六个团的整建党工作做了部署。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团组建领导小组,决定于1969年底至1970年初在全团基层单位和团机关进行整建党工作。
  1969年12月份,团组建领导小组首先在工程一连进行了整党试点,全团基层单位的政治指导员和团机关政工组的同志参加了整党试点工作,然后在全团18个基层单位和团机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整建党工作,多数单位派了整党:工作组。整党的方法是开门整党,即邀请群众代表自始至终参加该单位的整党工作。在整党过程中都办党员学习班,学习了毛泽东关于建党的论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拟定了整改计划,做了整党工作总结。1970年3月初至月底,各基层单位(连级单位)先后选举产生了党支部委员会,恢复了党的生活制度,并在整党后期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70年全团共发展新党员75名。
  从1970年至1973年团的建设发展速度很快,采取了连建连的办法扩建新点,这4年中先后新建了14个农业连队(二连、八连、十三连、十四连、十五连、十八连、二十一连、二十四连、二十六连、二十八连、二十九连、三十一连、三十二连、三十四连)。团党委认真地进行了干部和党员的选配,组建连队的同时,都建立了党支部。从1975年以后又在工副业和场直单位建立了7个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建团初期18个,到1983年发展到42个。历年基层党支部增长情况表



  三、直属党委和支部
  1970年3月党委成立后,同年10月团机关由司令部与政治处组成了直属党委,由7人组成委员会,郑存富任书记,黄水天任副书记。下属司令部、政治处、修理连、团直学校、团直家属连和工程二连6个党支部。成立了后勤党委,由8人组成委员会,吴志明任书记,花顺福任副书记,下属后勤处、工程一连、汽车连、工副业连、服务社和卫生队6个党支部。
  1977年10月由团改制为农场时,场直机关成立机关党委,委员会由9人组成,赵玉明任书记,曾复兴任副书记,下属机关科室7个党支部。1983年工会又单独成立党支部,至此有8个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