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三章 统战
章下序
农场的统战工作是1979年开始的。根据上级的要求,统战工作由宣传部负责。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场爱国民主人士(含非党知识分子),海外侨胞、侨眷,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宣传党的统战政策,调查摸底,沟通情况。l980年全场有侨眷亲属9人,少数民族干部5人,群众86人,非党知识分子没有普查。分别登记造了册。对重点统战对象、中学临时代课教师、五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台属孔庆超和一队职工台属郭建成建立了联系,并着手于两人政策的落实,1983年,此项工作由沈才接管。除重点对孔庆超、郭建成继续进行联系协助落实统战政策外,还同其他7名有海外关系的侨眷建立了联系。
随着党的统战政策的落实和农场对统战工作的不断加强,全场近百名统战对象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作用。五十年代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毕业生农业科长霍玉林,自学成材的非党科技分子修造厂厂长林尚彬,努力工作,为农场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取得优异成绩,在1980年饶河县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大会上被推荐为委员。为进一步落实统战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头,充分调动爱国人士,侨胞的积极性,农场于1982年春节召开了侨属、知识分子座谈会,农场党委副书记蒋振学出席并讲了话,座谈会上,场党委领导和统战对象共同学习了党中央的侨务工作文件,内部简报和国际国内大好形势的宣传材料。到会的19名同志深受鼓舞,敞开胸怀畅谈国内外大好形势和决心说服海外的亲属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安心生活。一队职工郭建成父亲在台湾,3岁离开父亲,1979年来边疆,一心想着祖国统一,早日与亲人团聚。他冲破种种阻力,终于通过组织帮助及在美国的姑姑做中转和台湾的父亲通了信。经常向在台湾的父亲进行祖国统一和国内大好形势、家庭生活变化的宣传,83年底被推荐为饶河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中学临时代课教师孔庆超,哥哥、妹妹都在海外,1959年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二年后回乡参加劳动。长期以来,一直受压抑,才力得不到发挥。统战工作开始后,负责统战的同志发现孔庆超这一情况后,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1983年底,孔庆超的冤案彻底平了反,重新恢复了他的公职,并把爱人和两个子女的户口迁回了原籍安排了工作。孔庆超同志继续留在农场任教。1983年春节,孔庆超在给美国的哥哥和台湾的弟弟、妹妹去信时,把这一喜讯及时告诉了海外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