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育事业概况

第三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事业概况



  建场(团)初期,由于干部职工家属陆续来场,当务之急就是使广大干部职工的子女能够继续上学。根据这一情况,团政治处宣传股专有一名干事抓教育工作。
  1969年11月,政治处向团发出在各连队普遍建设小学校的通知,并首先在团部地区成立了团直学校,招收团直地区的小学生和全团的中学生入学,共七个年级。小学五个年级,曲春芳为任课教师,中学二个年级,徐世彤、郑小春为任课教师。
  1970年,从机关到连队的各项编制已基本配齐,大部分家属已迁来,各连队的小学校相继建立,团直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小学迁到一栋新建的木板房里教学,并增设了初中班,教师增加到6人,陈崇周担任学校的政治指导员。1973年李德生任小学校长。
  由于大量职工家属的迁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现有的校舍还是容纳不下,满足不了办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全团各连队在物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盖起了一栋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校舍。师生们自己动手托坯盖起了一栋学生宿舍和食堂。1971年搭起了两顶帐篷。1972年盖起了一栋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房做教室。1974年,在两栋房子中间扩建200多平方米的教室,缓和了当时学生多、教室少的矛盾。团直学校(中、小学在一起)已初步规模,有在校生287人,8个班级,教师29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形势越来越好。1975年,团直学校又盖起了一栋8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食堂。
  为了解决各生产连队的中学生上学的问题,l975年分别在东片的九连、西片的三十二连附近设了两个初中点,就近办学。因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低,1979年,这两个片的学生又收归场直中学。
  随着学生人数的继续增加,1977年春,中、小学开始分办。小学仍在原来的位置,中农迁到原园林队与其合并。由于合并后对中学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1978年初,中学和园林队学校分开,单独办学。在校生500多人,4个年级,12个班级(初中8个班、高中4个班),教师36人。由过知津任副校长,刘湘峰代理支部书记,刘淑清为教导主任。这年,农场中学第一次参加高考,初试53名学生,被录取35名。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底子簿,全国统考时只录取了3名。
  1978年第二学期,中学改为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教学。年底多数教师考取学校或任教知青返城,中学被迫停课三个月。党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9年上半年从场内外招收10名教师,充实了中学教师队伍勉强开学。以后又陆续来了部份教师。
  由于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生产队劳动力很紧张,16周岁的学生都可以就业。大量的初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而一部分初中没毕业的学生也就业了。所以学额大为减少,学生总数只有400人左右,全校只剩下10个班级。高中毕业班只有11名学生。这年高考有2名学生被大学录取,有6名学生被省内外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当时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管局统一招收教师,各科平均20分就被录取了,使中学学生各科的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之这一年把九、三十二队两个代帽中学的学生收归场直中学,开始出现了初中一、二年级塌腰现象。为了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场党委决定盖一栋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1979年开始施工,1980年交付使用。1980年上半年,管局举办了高考辅导班,我场中学2名学生考取大专,5名学生考取中专。下半年,中学的领导作了部分调整,赵玉明任校长。全校14个班级(初中三个年级各4个班,高中两个年级各1个班),在校生500多人。教师已招收到34人,基本上能保证教学。但是由于教师水平低,教学质量差,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低。这一年建三江管局成立一中,作为全局的重点高中,面向全局招生,我场有9名学生被该校录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布局更加合理。这年,总局党委决定进行中等教育的改革,把各农场的普通高中撤销,成立职业高中,开设农机、农校、财会、畜牧等专业,学制三年。在学习高中文化课的基础上学习一门专业课,毕业考试合格者允许就业。当时,农场请示了管局领导,要求保留我场的高中各年级,得到了批准。这年初中毕业生考取管局一中13人,全国高考被大专院校录取2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7人。场内职工高中第一次招生120人,编成了三个班级。职高一收两个班共86人,开设农机、农校两个专业,另收高考落榜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一个班34人,开设了一年制的财会专业。1981年11月,孙国庆任副校长,主管职高工作。1982年,中学仍是14个班级(初中12个班,高中的一、二年级各1个班)职业高中上半年3个班,下半年5个班(高一、高二各两个班,高三1个班),高三学习畜牧专业。这年全校共有学生600余人。当年高考被大专录取2人,中专录取19人,初中升入管局一中的学生13人。根据上级指示,中学的学制高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我场的高中从这年开始由二年制向三年制过度。1983年又修建一座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普中和职高仍是一个学校,一个支部。为教学方便,设两个教导处分别在两栋楼里组织上课。这一年,中学仍然是14个班。但为了解决初中“塌腰”和成绩低等问题,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原则上留级一半,这样,初一6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两个班,高一和高二各1个班,有在校学生600人。职高设三个年级,共6个班,只开设两门专业(农机、农学)共有200人,全校共有学生800人。这年高中没有毕业生,初中升入管局一中的学生14人。下半年,刘国生任中学党支部副书记。
  场直小学1,976年和中学分开单独办学。到1983年在校生487人,14个班级,教师23人。赵英纯任党支部书记,王军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生产队的小学是随着各生产队同时建立起来的。儿童入学率,已达适令儿童的100%。
  截止1983年,全场拥有普通中学一所,教学班14个,教师51名,在校生600人,职业高中一所,教学班6个,学生252人,教师18人。小学24所,教学班103个,(其中复式班15个),在校生1182人,教师114人。和建场初期比较,学校所数增长了1倍,学生数增长了8.4倍,教师增长了5.16倍,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附:  历年在校中小学生毕业、升学人数统计表


历年考入大、中专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