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卫生防疫
第七节 卫生防疫
卫生防疫机构(防疫组)建立于1972年6月,隶属卫生队。有S名专职卫生防疫员兼管计划生育工作。1980年,防疫工作由卫生科领导。1983年4月,防疫组改防疫站,于凯东任站长。
1972年后,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两管五改:
1、两管:
①管水源:大口井要求做到有井台、公用桶、排水沟,水井四周30米内无厕所及污染源。
②管粪便:全场公用厕所50%实现砖瓦化,符合“两管五改”的厕所23所,占32%。
2、五改:
①水质改良:1975年对全场50眼公用人口井的水质进行检验,58%的井水含铁量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每1升水含铁量不超过0.3毫克),但由于条件所限未予改良。
②改厕所:符合“两管五改”标准的厕所亦逐年增加,各户厕所改变不大。
③改炉灶:炉灶基本做到了好烧不倒烟。
④改畜圈:畜圈做到了牛马有棚、鸡鸭有架,但粪便管理较差。
⑤改环境;近几年来环境改善较大,做到了路旁有树,道路取直,铺沙石路面逐年增加。排水沟经数次挖修,排水功效有所提高。住宅区居民院墙基本规格一致。垃圾设专点堆放(场部设垃圾箱)。1983年场成立街道办公室,负责场直街道,住宅区卫生和管理工作。
二、消灭四害:
1、灭鼠:对野外作业人员进行“三紧一戴”(袖口紧、领口紧、裤腿紧、戴手套)等防鼠宣传。每年春秋两季出血热高峰到来之前在居民区及各单位发放灭鼠药。
2、近年来由于改造环境,蚊子已大为减少。灭蝇主要采取消灭污水坑、垃圾坑等,苍蝇孽生的地方为主。各户一般以纱窗、蝇拍等防蝇灭蝇工具为主,效果显著。臭虫在本场较为少见。
三、饮用水发展
全场现基本使用大口井,水源管理基本符合要求。一九七五年对全场大口井水质检验结果表明,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水质偏硬,含铁量过高,最高者高于国家标准30多倍,饮用水铁含量过高可影响碘的吸收,是造成本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一个重要因素。上述问题由于条件所限及上级领导重视不够,至今未能得到解决。
四、防病治病:
防疫组成立后,在防病治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由1974年的11、6%,下降至1983年的0.77%。l977年被评为合江地区先进防疫组,1978年被饶河县评为先进防疫组。l983年改为防疫站,加强了防疫工作,使本场的卫生防疫工作逐步正规。食品卫生法颁布以后,防疫站加强了食品卫生的管理,奖罚分明,把卫生防疫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地方性甲状腺肿历年均有发病,尤以青少年发病居多。为予防及治疗此病,防疫站(组)在1974年、1975年、1979年,1981年曾对地甲病进行了四次普查。患者给予碘剂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