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六编 社会

第一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1968年建场前,这里还是一片茫茫的荒草甸子,禽兽成群,荒无人烟。
  建场后,人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至今农场8800多人口中,大部分为汉族,占全场人口的99.1%。另有鲜族、回族、僮族、满族等9个少数民族,但在农场人口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民族风俗。由于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和汉族人婚配,因此场内居民的衣食住行已逐渐融合于北方的汉族生活习俗。虽有差异,却不明显。
  一、衣着
  老农场来踏荒建点的干部职工多为1958年的复转官兵。他们衣着朴素,布衣布裤,有着老八路的艰苦朴素作风。
  1969年以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城市知识青年来场。所发服装全为黄色或草绿色,仿军装,大小分号,不论男女。当时正是文革后期,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大部分以草绿色为美,以穿军装为荣,军帽更为高贵。有些小青年则在腰间束上代有“五角星”图案卡头的腰带,似乎这样更有一种“兵团战士”的自豪感。
  1970年以后,现役军人陆续来场,军装盛行达到了高潮期。此时,一些知识青年把南方城市的“青年式”皮鞋、涤卡中山装、军便装和北方城市的压胶棉皮鞋、大头鞋等也带入农场。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极左思潮的逐渐消减,人们对衣着的审美观念开始转变。尤其是青年女同志以着少、艳、新花色的衣装为美。中年女同志的着装多为:冬着花样素雅的便服罩衣;夏着碎花彩格涤棉衬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外国影视片流入上映。受此影响,青少年中蓄长发、大鬓角、留黑胡、穿喇叭裤、花格衫、带港式太阳镜之风兴起。而且带镜者常保留左镜片上的产地商标,确有“业余华侨;之称。八十年代农场干部多着普通涤卡制服,青年人多着中山装或“小西式”套服,女青年的高跟鞋,连衣裙等也逐渐时兴起来。
  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场职工的衣着衣料也种类繁多起来,由棉布、涤卡、发展到涤棉、涤纶、中长纤维和各种呢毛料。
  二、饮食
  农场居民的饮食以面粉为主,少有玉米面、楂子、大米、小米等。副食以地区性蔬菜为主,猪肉禽蛋为辅。
  主食。l968年建场(团)初期,粮食不能自给,一律外进。面粉大部分是由四师供应。由于道路条件极差,雨天路阻,一度曾因面粉运不进而煮食麦粒、黄豆。1969年春建起面粉加工厂后,农场职工均以食用面粉为主。
  1974年至1980间,一些职工为解决主食单一,调剂生活,用面粉到场外兑换大米、小米、楂子、玉米面等杂粮。开始是汽车驾驶员利用出车去佳木斯、福利屯、富锦等地的机会,联系为自己兑换。到后来农场居民纷纷勇跃参加。有的单位还雇车将面粉专程运到佳木斯、莲江口一带兑换大米。这样一来,促使了兑换方法逐步升级。大米由原来等量交换找差价发展为每50斤面粉只能兑换35—40斤大米;粗粮也由等量交换找差价增为等量交换免找差价了。尽管这样,兑换大米的人仍旧很多。为此,农场粮食部门从1980年开始去外地联系以大豆、豆饼兑换大米,定量供应农场职工,解决口粮单一的问题。
  农场居民对于面食的制做,平时主要是馒头、面条、花卷等,时有水饺改善。一年中的三大季节(春播、麦收,秋收)和工人的野外作业用餐,多以菜包为主,也有“花卷”、“糖包”等。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对于面食制做则是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有油条、油饼、麻花等。大米为南方籍人的喜用主食。
  副食。农场的副食品供应主要是猪肉,少有豆制品。年节偶有少量的牛羊肉供应少数民族或农场老干部,各类蔬菜和禽蛋为职工家庭自给自足。蔬菜供应一直是农场未能统筹解决的问题。
  建场(团)初期,这里人烟稀少.而天然资源却很丰富,真可谓是“走兽成群,飞禽满天”。节假日带上猎枪蹈一趟,常常是野味丰盛,满载而归。随着农场建设的发展,天然资源日益减少。职工家属的住宅区房前屋后,都自行开垦园田地种植蔬菜。
  春季种植品种主要有:菠菜,大蒜、小白菜、水萝卜等。有的职工在3月中旬就用塑料薄膜将韭菜罩上,使地温上升,“五一”节前就可较他人早一个月时间吃上第一刀韭菜。夏季种植主要品种有茄子、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等。7、8、9三个月是蔬菜生产的旺季。职工将吃不完的豆角,茄子、黄瓜等晒成千莱;西红柿切碎装瓶做柿子酱,秋后用大白菜制酸菜、朝鲜辣菜和用萝卜腌咸菜等,以备冬季辅以食用。入冬前,各户将收获的或是购买适量的白菜、萝卜、大头菜、土豆等,储存于永久菜窖中,这是漫长冬季的主要蔬菜。
  来年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季节,农场副业单位常以大豆磨豆浆做水豆腐或干豆腐,供应居民调剂副食晶的不足。另外,职工自己搞副业、养鸡、养鸭、养鹅,所产禽蛋即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咸蛋、松花蛋等,自给自足。
  三、住宅
  职工住宅是随着农场的建设发展而变化的。建场15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建场(团)初期(1968年——1970年)。此时职工居庄的条件十分艰苦,住宅也很简陋。为了尽快解决当时的住房问题,职工们搭起了临时性的“马架子”和挖“地窖子”安身。随后建造了结构各异的简易住房,象“草垡子垛墙”、“干打垒”、“拉合辨”等,都是草木结构的老乡屯式房屋,室内火炕、烟囱全是土坯垒制。由于这种房屋不搞基础,经过冬春冻化及雨水冲刷,墙壁倾斜、墙土脱落,只得用园木支撑,用草泥修补。群众形象地称这种房屋为:“贴膏药、拄拐棍、披头散发掉眼泪。”条件极为艰苦。



  兵团时期(1971年——1976年)这个时期,房建开始向传统的砖木结构房屋发展,不再建筑草木结构房屋。原有草木结构房屋逐渐淘汰,部分职工家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这种房屋的室内设计,不同于当地农村住房是火炕靠窗砌成,南北两铺大炕的方式,而是多以火墙间壁前后屋,火炕靠火墙砌成,适合东北地区防寒取暖。这是农场居民完室内设计的一大特点。还有一部分职工家属暂住七十年代初期的木丝板房。此旁保暖较好,里外木丝板中间夹锯沫为墙,瓦盖,故称木丝板房。但房内的火炕、火墙、间壁墙以及烟囱都是红砖砌成。至此,农场职工住房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场时期(1977年——1983年)。此时农场经济状况好转,房屋建设投资逐渐增加,要求的标准也高。1980年后,多数居民,尤其是新婚青年的住房室内设计,都自行废除了火炕,而采取搭地火龙。睡木板床(或自制铁架床)的方式,认为这样干净利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1983年新建住宅都有水泥地面,有的连队建房同时还安装了取暖设备(即土暖气)。职工住房多为4户或5户一栋的平房,也有8户一栋的,这种房每户都开有前后门,比较注意室内宽敞、明亮、实用。各单位基本做到根据职工家庭人口情况配给住房。职工住宅较建场初期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生活条件得以大大改善。据1983年统计,全场平均每人住房面积达9平方米。由于场新建筑技术力量薄弱,故房屋质量欠佳,使用后有墙裂缝,顶漏雨现象。
  四、行路
  1968年冬至1970年,场(团)部地区没有成形的公路,到各生产连队,也只有拖拉机爬犁道。职工来往办事,不论路途多远,普遍步行。也有人在连队的马车或是拖拉机拉的爬犁去场(团)部拉货时,趁机搭乘代步。出场(团)外办事则是靠搭乘顺路运货汽车同行。遇上阴天下雨,遍地积水,泥泞陷脚,在雨地里行走,必须穿着高腰水靴,脚下咕唧咕唧作响,时而泥水四溅。而这时的汽车可就寸步难行了。
  1972年以后,场(团)部至生产连队间推起了土路。各连队也陆续以“东方红——28”、“铁牛——55”等轮式拖拉机运送生产、生活物资。虽尚有徒步者来往,但多数人是以搭乘小型车代步。
  七十年代中期,自行车代步逐渐兴起。职工出场(团),东至胜利农场(24团)、东安镇,西至创业农场(61团),因不通客车,还要靠货车“捎脚”。
  七十年代后期,农场干部、职工上下班骑自行车的日益增多.连队职工也多以自行车代步,走亲访友,办事购货,穿梭来往于场部连队之间。农场的客运班车通管局后,方便了农场职工,但在时间上不能保证。因此,部分职工外出,尤其是私事外出,仍有到汽车队找同学、老乡借光搭乘货车的。一部分人也是为了省车票,图方便。故此,在当时农场的汽车运输中,客货混载的现象较为普遍。
  八十年代之初,福前铁路客运通车,农场客车早送站,晚接站。同时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的客车发往管局途经本场。后来饶河县始有发往富锦县的长途大客也由本场通过,这些客运班车的畅通极大方便了农场干部、职工的外出乘车。
  随着农场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80%以上的职工家庭都购置了自行车,少数家庭还备有两辆。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场共有各种牌号自行车近l500辆,仅场直地区就拥有700余辆。这些自行车在职工家庭中多用于上下班,接送儿童入托、购买粮油等骑行代步。有的家庭或个人还购置了摩托车、轻骑等以先进的代步工具为自己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