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方言
第二章 群众语汇
第一节 方言
农场的88O0多人口来自祖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共10个民族。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籍人相对较多,占全场人口的近40%。经十几年的语言交流,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方言,但基本上是向着“东北普通话”方向发展的。
1968年至1970年,农场干部、职工人数不多。老农场来的垦荒战士中,虽为山东籍人较多,但在北大荒生活多年,使他们不太明显的山东口音里,也带着东北方言。如“什么地方”叫“哪疙瘩”或“哪嘎得儿”,“怎么啦”说做“咋整的”等等。
七十年代之初,大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知识青年来场后语音各异,语言丰富。浓重的天津味;动听的北京口音;生硬的“上海普通话”;以及哈尔滨、齐齐哈尔的东北方言,汇集一起,好似语言的鲜花,开及全场各个角落。1978年以后,各地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随之而来的是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南等省的投亲靠友人员,这次流动,使农场语音一度趋向南腔北调。而农场中小学的教员,则绝大多数为农场附近地县招聘应考的中青年。由于农场不断地和围周临县村屯的社会交往,到八十年代后,多数人逐步转向“东北普通话”。
农场的中小学教育,历来使用普通话教学。目前,在青少年中均讲普通话,但也代有少量东北地方方言,如“嘎哈?”(干什么),“嗯哪”(是、行的意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