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红卫团
创建红卫团
——高静海
新任务
1969年6月18日,是个礼拜天。北国边陲小镇——虎林,朝阳送走了薄雾,顿时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虽已是盛夏季节,但一点都没有夏日炎炎、酷暑逼人的感觉。时针已指向八时三十五分,我和爱人按照头天晚上的安排,借好了手推车准备出发去打草,以便把一时还烧不完的引火柴苫起来,防止雨林。没等走出院门,公务员小杨就急匆匆的走来。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我,坐在“楼上”搞了整整三个年头“斗、批、改”,实在烦死人了。根据我的预感小杨子的到来,肯定带来了什么“圣旨”。
“小杨,有事吗?”我问。“唐金玉(造反派头头)找你去一趟”小杨答。好大的口气,一个普通干事,居然叫一个办公室副主任(副场级)去一趟,我心里在嘀咕着。凭着平时洞察力,我向爱人说:“肯定是工作变动了”。随即到了唐金玉的家。嗬!派头不小,懒洋洋地刚从炕上起来。寒暄过后,唐说:“兵团调你到六师参加组建新团……”。并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没什么要求”。我内心在想,可算结束了这无休止的令人烦恼的“斗,批、改”生活,我还能有什么要求?只要有个正经工作就行。回家后经过几个小时的家务料理,于下午两点登上去密山的火车。在北大营(四师师部)报到后等了两天。先后去报到的有八五〇农场场长姜振兴同志,八五八农场党委书记林全璞同志,都是被派往六十二团的。老友同行,格外高兴。第四天四师师长高学仁和师政委董德山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去六师组建新团。新区偏僻,交通不便,经长途跋涉,于6月29日下午来到完达山北的新建团——“红卫团”团部,与第一批到达的罗忠轩、王电源等同志会面。老同志在新的环境相逢分外亲热,略谈别后踏查布点情况后,把我们后来的三个同志安排在一顶与政治处对分的单帐篷里,按照兵团的意图,我们后来的三个同志与第一批进点的罗、王、组成五人领导小组,成为组建新团的领导核心。开始了建团的新生活。
从头越
红卫团的团部座落在这个团的中央比较高地方——海拔6.13米。门前修了一条东至八五九农场,西至创业农场的不太标准的土路。境内还有距离不等、大小不一,很不规整的分布在建连点上的杂木林。除此之外,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植被不等的原始荒原。此时此刻,心想,这可能是农机工作者大显身手的地方了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任务对我并不陌生,开荒——建场——北国——江南,曾几何时,又来开荒建场了……。
由于这年雨量较大和地面覆盖多,虽已进入盛夏,但仍无炎热的感觉。北国的草原是荒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由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和老垦荒战士组成的开荒建场队伍的战斗生活,却是火热的。白天工作、劳动有瞎虹小咬陪伴,晚上睡觉有蚊子给你伴奏;有时粮食运不进来,吃小麦煮大豆。全团当时有1500多人,因为没有房子,家属都没有搬来。这一年主要是踏查、布点,站住脚,为以后开荒建场打基础。为了早日解决职工两地生活问题和安定人心,领导小组经过周密研究决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一批临时房屋——草伐子房。领导小组组长林全璞同志的思想最坚决。时已进入深秋,细雨蒙蒙有时夹杂着雪花,人们成天和草、水、泥打交道。为了把一部分家属搬进新点,以林全璞为首的领导和12个连队的战士、青年一样踏稀泥、顶雨雪、披星戴月地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盖起来简易房50多栋,解决200多户职工住房问题。团区内的居民点分布比较合理,一座中型谷物农场的轮廓初步勾画出来。为以后的大发展迈开了第一步。
冬运忙
北国隆冬季节,严寒是逼人的。寒风夹杂雪花不时地飘落,没有植被覆盖的沙土直迷眼睛。堆满各种建筑材料的小小院内更显得杂乱无章,一座孤伶伶的草坯房座北朝南,座落在富锦镇的北岗上。这就是红卫团建团初期驻富锦转运站,它为红卫农场初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记得当时的负责人,曾有黄英才、李文亮、李廷祥等人,在一冬天的转运过程中,他们都曾是我们有力助手。还有几位老工人、青年,他们既是办事员、又是装卸工,更是那里的勤务员。早出晚归,风寒露宿,红卫——富锦——福利——富锦——红卫,来往奔波,不辞劳苦。联系了省粮食中队,各县运输车队,用上了所有工作方法,用尽了所有的“外交手腕”。这一冬天运进了各种物资四千多车次,仅煤一项就运进去三千多吨,为1970年开荒,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
大发展
1970年是六十二团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年。这年的2月,由团长王德禄、政委陈光海等现役领导班子来到了红卫团。由于原来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各项工作安排也比较有了条理,红卫团在六师已小有名气。由于现役军人对农业生产不熟悉等原因,来到以后,工作较谨慎,待人较谦虚,所以现役与非现役团结较好。由于领导班子团结,全团的精神面貌较好,政治空气较浓,社会安定,人心齐;这就具备了“人和”的条件。其次,这年雨量正常,特别是开春初期,气候正常,这就为开荒整地,播种创造了气候条件:“天时”好。再其次就是第一年开荒播种,基本都是一类荒原,地势高燥连片成形,土质肥沃;这就是“地利”的良好条件。所谓“人和、天时、地利”几个条件都具备。
这年王德禄团长担任开荒指挥部总指挥,我是副总指挥,吴少坤是生产股长。指挥部办事机构是生产股,在一顶帐篷的东头。由于新建团开荒是生产的主要任务,所以生产股的日常工作当然是具体掌握开荒进度了。王团长、我、吴少坤、还有霍玉林等同志,我们几个可以说是情同手足,早出晚归,边踏查、边规划、边开垦、边整地、边播种。这年投入开荒机车共39台,其中有25台是新“75”,有14台是老团带来的“54”。当年开荒17万多亩,加上头年开的3万亩,已达20万亩地。除种少量小麦,大部分种了大豆,做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打粮、当年盈利。记得大豆成熟很好,有的地号6月23日播种,还亩产173斤。这年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国民经济上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说明,红卫这块土地能够打粮,农场是有前途的。它给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可靠的物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办场经验,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农场以后几年的发展,也是几经沧桑经过1971年的麦收多雨,康拜因大轮子上“大牙”双车牵引;经过1972年秋收水里捞大豆,经过1973年早春特大涝灾播不上小麦。道路坎坷,征途崎岖,但农场始终踏着不断壮大发展的道路前进着。我是从事农机专业的,领导分工我一直在抓机务管理工作。机务队伍是办好国营农场的主力军,是农场的强有力的支柱。在这期间,机务上大搞了修旧利废,在佳木斯轴承厂的大力支持下,修理连建立了轴承车间,修复了大量的旧轴承,不但满足了本团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单位。
列前茅
我在六十二团从1970年开始直到1975年,除1973年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严重亏损外,其余几年都是盈利的。就我亲身体验和做过的,有1971年12月,在兵团由我向干部训练班做过开荒建场的经验介绍;1972年兵团在十八团召开的机务管理工作现场会议,我也做了经验介绍,都博得了良好的评价。在当时的兵团可以说是有了些名气,和六师几个团,(主要是新建团)相比较;几乎年年名列前茅。
(作者高静海,原任六十二团(红卫农场)副参谋长,曾是红卫团建团领导小组成员之一,现任建三江管局物资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