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艰苦奋斗建农场

艰苦奋斗建农场



  ——吴少坤
  初到红卫
  我是1969年从五师铁峰农场来到六师的。当时五师领导找我谈话时说:六师地点在佳木斯东饶河县境内,那里是一望无际的三江大平原,创建农场是有优越条件的,有劲你就使吧!我当场立即表示接受。回场三日交待工作,打起背包出发。从双山车站上车到福利屯车站下车后,找到六师办事处,正遇见建团领导小组成员高静海同志。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同志,辛苦了!要开垦一个地方就要付出一定心血,创建新点,那就得准备吃苦。第二天晚上六点钟到达了新点,汽车整整跑了一天。这时生产股张占福副股长从帐篷里出来迎接,我们拿着行李步入“新家”。
  次日,团领导小组副组长姜振兴同志,谈了红卫团的建团规划和发展远景。他说:现在是住帐篷,不久就要盖上砖瓦房、盖商店、医院。俱乐部和楼房。这大片荒原象一张白纸,我们要画出一幅宏伟兰图。这地方可以开垦耕地几十万亩,但必须踩踏好荒原才能有计划地开垦。当时我们办公在帐篷里,吃饭在帐篷里,睡觉也得在这顶帐篷里,床下面还有流水呢。
  实地踏查
  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先开荒种地有饭吃不饿肚子,就能站住脚。本着边开荒,边建点,边生产,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组成垦荒踏查小组。团长王德禄以及霍玉林、金洪义、赵光义、刘国昌、吴少坤等6人,每人穿上高腰水鞋,带上干粮,背上水壶还有简单的锅灶,坐上拖拉机拉着的大爬犁,开始向红卫大地宽广的大草原进军了。第一天向团部西北方向。用望远镜望去,一小堆一小堆的自然林,一片连一片明水泡,引入的黑熊在玩耍,狍子、野猪成群结队,还有高大的马鹿,数不清的野鸡、小鸟。这一天前进路程不足五公里,遇见有水的漂垡地带,先下人手拄着木棍探险,不行就绕着走。
  第二天,直奔五爪林、梅花林规划定点。划一个点就用斧头砍一块树皮,用笔写上就是一个连队。经过多天的踏查,定下了可建34个大小规模的农业连队,同时可开垦肥沃耕地40万亩。
  开荒建点
  1970年共有拖拉机42台,其中东方红——54型12台,东方红——75型30台。当时团成立了开荒领导小组,集中力量组织开荒。本着“先易后难”“先近远后”、“先高后低”、“先大后小”的四先原则开荒。尤其是在一队开荒点,集中了12台拖拉机以一队为中心,四周开垦。我记得一个外号叫“二楞子”的拖拉机手,人人都举母指夸他堑打得直,有的同志形容说:要是兔子在堑沟里跑,打枪都不用瞄准,顺堑沟打准跑不了。参加开荒的还有女拖拉机手大谢,马常荣等同志,这些年青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白天战斗在荒原大草地,晚间睡在帐篷里。在全场垦荒拖拉机劳动竞赛中你追我赶一台比一台效率高,一台比一台质量好,当年开荒16万亩。抗灾精神
  1973年春涝严重,小麦迟迟播不上,全团上下急的眼红,团领导发动群众想办法出主意。经过群策群力献计策,先后用明沟排暗水,用大犁开沟挖高处水,人工挖沟排明水和脸盆人工泼坑水等排水方法。播种机也采取不带开沟器满地撒播小麦,叫做先播种后整地。全团职工日夜奋战,争时间抢播到6月5日。此时师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强行命令还要继续播小麦到6月18日,使全场播种的154440亩小麦(占全场播种面积68.4%),亩产仅仅才有25市斤。师领导缺乏抗灾经验,更谈不上科学种田,结果造成主客与客观相脱离,大违农时。全场这一年就亏损近500万元,这是建场第一个亏损年。今日农场
  14年来,红卫农场(团)的干部,职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千古荒原变良田,开垦耕地面积已达39万亩。往日走兽成群、野鸡飞的荒原上建起了自己幸福的家园。全场拥有人口8847人,固定资产总值达2600多万元,共产粮250多万吨。14年中,除1973年、1981年遭受自然灾害亏损外,头余12年综合盈利1100多万元。文教、卫生、商业、各行各业齐发展,中小学校全部迁入楼房教学,拥有学生1800余名。全场职工住房基本上是砖瓦化,场区主要建筑楼房化,公路四通八达,各生产连队多为沙石公路。在短短的十四年里建起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作者吴少坤,当时任六十二团生产股股长,后任红卫农场场长,现退居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