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六十二团开荒生产的调查报告(讨论稿)
第二章 文征
关于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六十二团开荒生产的调查报告(讨论稿)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六、一八”批示指引下,。于、1969年在三江平原东北部组建了第六师。三年来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先后接受和组建了9个团,400个连队,有计划地部署于荒原的各个部位。经过广大指战员艰苦创业,已有耕地240万亩,并做到年有盈利,把“千里边疆无哨卡;万里沃土无人烟”的荒原初步改变为欣欣向荣的生产基地和森严壁垒的反修前哨。
六十二团位于六师中部,其创业过程大体可代表六师新建团的情况。三年来,该团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确处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调动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战胜了自然灾害,改造了荒原湿地,建立连队28个。现有人口5441人,其中职工3840人。已开荒地24万亩,每亩投资33.4元(其中自筹资金1.7元),做到年有盈利,粮油菜肉基本自给。去年在雨涝成灾情况下,平均每一职工还上交商品粮2600斤,多快好省的完成了开荒生产任务。
通过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六十二团的广大指战员精神面貌变了,生产面貌变了,自然面貌也变了。他们的深刻体会是:“人变地才变,人变地变靠路线”,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无往而不胜。
一、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是搞好开荒生产的头等大事
六十二团由四师包建。1968年末至1969年春,干部、工人和知识青年1400多人先后来到,建立了10个连队。当时蓝天一顶,荒原一片,冰封雪飘,交通不便,供应困难,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干部认为这是“沼泽地水汪汪,白浆土不打粮,即是开荒也种不上,种上也收不回来”,怀疑在这里能不能站住脚,扎下根。有的青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干扰部队建设。团领导认为这些思想反映,是艰苦环境下怕苦怕累的表现,是两条路线斗争在新环境中的反映,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思想不稳定;开荒建点就难以进行。他们根据毛主席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教导,抓紧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在全团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开展“两亿三查”运动,狠批无政府主义极“左”思潮,克服了畏难情绪,打击了歪风邪气,提高了指战员对光辉“六、一八”批示伟大深远意义的认识。树立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使新老干部战士都安下心来,决心迎着困难上,踏着苦字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1970年3月成立了团党委,坚决贯彻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使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他们在团结关系上注意一个目标,两分法,三结合,四帮助,五统一。即: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共同战斗;用二分法看待一切;相信毛泽东思想的威力,相信群众,相信党;党委成员之间,现役与非现役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通情报;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从而使原有干部心情舒畅,知识青年明确前进方向,广泛调动了革命积极性,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六十二团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把思想和政治路线方向的教育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即较好地完成大面积开荒生产任务,又提高了广大指战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现在全团上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战天斗地,青年茁壮成长,已有75名入了党,469名入了团,67名当了连排干部,395名当了班长、会计、文书、卫生员。有520人从事技术工作,其中140名当了车长、驾驶员。他们已成该团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从调查研究入手,因时制宜集中兵力大开荒开好荒
新团初期,不开荒就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大面积开荒,才能种地打粮,为革命做贡献。1970年春,为了摸清全团的地理环境和荒地资源的确切情况,遵照毛主席“一切实践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团长王德禄同志带领踏荒小组,风餐露宿走遍了北起别拉洪河,南迄挠力河辽阔荒原的每一角落,跋涉七百余里。发现这里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尽是沼泽,寸步难行无法利用。与此相反,这里土地肥沃,稍加措施或不加措施就可开垦的荒地广达40多万亩。还有成片林地和水面,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大好场所,从而纠正了很多人对这个地区的错误印象。团党委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情况明,决心大,很快落实了大规模开荒计划。
由于这里的荒地资源多,而人力、机具少。如何充分的利用有限的人力机具多开荒,快开荒,开好荒,团领导遵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教导,根据不同季节和荒地条件,因时制宜地组织开荒大会战,掌握生产的主动权。1970年春播时,在保证种好熟地的情况下,狠抓开荒。首先集中力量整地,保证适时播种,然后主力转入开荒。根据荒地面积,分配机械力量,大块荒地集中全团力量小片荒地各连分散开。坚持先看后干,先易后难,先高后低,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的具体做法,使有限的机力集中使用在刀刃上。同样在秋收时,先集中力量抢收地比较干、小麦长势好的地块?然后转入地势低、困难大的地块打歼灭战。这样,全团一盘棋,打破连队界线搞大会战,适时完成了开荒、春播、秋收、秋翻多项任务,锻炼了部队作风和培养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
在开荒大会战过程中,思想阻力是存在的,当开荒突破10万亩时,发生了新的争论,有认为已超过上级计划一倍多了,应该集中力量耙地,否则耙不出来,等于没有开;有的认为多开多赔,少开少赔,主张放慢步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机械力量,可以耙好地多开荒。团党委对这些不同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组织连以上干部和战士代表反复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统一认识,决定抽调三分之一机车耙地,其余力量继续投入开荒。结果1970年37台机车共开荒16万亩,耙地10万亩,当年播种5万多亩。其中春开春播21000亩大豆,平均单产170斤,个别地号300斤以上,全年粮豆总产量736万斤。上交商品粮100万斤。1971年全团播种195800亩。他们在战胜严重涝灾的情况下,又开荒46000亩。本着种一亩收一亩的原则,今年计划把以往开出的荒地全部种上,为进一步学大寨发展生产打好了基础。
三、正确处理开荒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保证多快好省发展生产
遵照毛主席“只要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伟大教导,六十二团党委在建团三年中认真分析,正确处理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促进了生产建设的发展。他们的体会是:
1、坚持边开荒,边治水,治水以排为主,开荒必治水。治水以排为主,还是以灌为主,还是排灌结合,在开始时认识是不明确的。1970年冬大搞农田水利,为提高作物单产,他们把主要力量放在修建“红卫灌渠”上。1971年7,8月,麦收在望,而阴雨连绵。8月15日一昼夜下雨79毫米,遍地积水,机械下不了地,虽然经过四十三昼夜麦收奋战,和采取一些抗灾措施,仍然遭受了很大损失。实践证明,修灌渠不切合当前实际需要。这场涝灾使大家认识到,在三江平原湿地和大自然做斗争,涝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必须明确以排为主的治水方针。在具体做法上,农忙小干,农闲大干,边开荒边治水,开荒与治水相结合,先烧荒使湿地蒸发一部分水;再开荒促使水份进一步蒸发和渗透;秋收利用机械开小沟,排走一部分积水;冬季集中力量按自然水线因势利导治大沟,重点排水;做到先主干后支沟,先下、后上,后低先高先易后难,先远后近,先分散后集中。有的地段排水还和修路相结合。五年来共挖土63万立方,修通排水干渠70里,支沟160里。
通过治水实践得来的经验是,在湿地开荒初期治水应以排为主,这样做效果较好。通过开荒和治水,沼泽缩小了,湿地变干了,夏季蚊虫也少了,自然面貌开始改变了。该团并在挠力河畔开辟了水稻田八百亩,为重湿地的利用闯出了一条路子。
2、千方百计解决农机具不足的矛盾,保证开荒生产的顺利进行。
1971年底,六十二团有覆带式拖拉机70台,平均每台负担耕地3400亩,联合收割机34台,平均每台负担小麦种植面积3100亩,负担偏高。再加上机具不配套,零件缺乏,机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他们根据毛主席关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教导,抓紧对机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充分调动机务人员的积极性,批判了等靠的依赖思想,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取了机具集中配套使用、合理编组、以土代洋、修旧利废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机具效率,保证了开荒的顺利进行。
3、坚持先开荒后基建,搞好生活保证生产。建团初期,连队住帐篷,喝草甸子水,供应困难。在此情况下,先开荒搞好生产,还是先盖房子搞好生产是有争论的。团领导根据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认为开荒和基建生产、生活必须兼顾,要学大寨人,既优先发展生产,又照顾群众生活的榜样。根据农时季节,合理安排,把较多的力量用在发展生产上,农事活动稍松时多烧砖,多盖房。在进行基本建设时,也本着先搞好生产服务的项目,再搞好生活服务的项目。3年来全团不仅开垦了大面积荒新建多种房屋56800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住房困难的问题。并在以粮为纲发展地,还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副、渔,改善群众生活。
事实证明,凡是生产搞得好的单位,房建也搞得好,生活也搞得好。开荒和基建,生产和生活互相不是矛盾的,是互相促进的,生产提高了生活,生活保证了生产。
四、在巩固老连队的基础上扩建新连队
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就需要布新点,建新连。六十二团采取了以老扩新,以老带新,共同前进的办法。团领导一面教育老连队树立整体观点,敢于创新业,建新点,一面逐步充实老连队的人力、物力,使其有扩建新连队的能力。老连队有计划的给新连队培养干部,在一个连队将干部配成一正多副,共同负责两个连队的生产建设任务。等待干部力量成长了,准备工作差不多了,再行分建,成熟一个,扩建一个。分连时,先分物,后分人,最后党委定干部。这样做既不削弱老连队,又为新连队作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准备,扩建一个就能站住一个。六十二团按这样的办法,先后扩建了14个连队,个别连队在三年中还扩建了两个连队。实践证明“以老扩新,边开荒,边生产,边积累,边基建,边培养干部,边扩建新点”,可以做到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打粮,当年做出贡献,节约投资,快速收效。
五、坚持种好现有耕地,提高单产,积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总产
在生产上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还是以提高单产为主,这一问题是在大开荒过程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多开荒,不如种好看家地”。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进行分析,大家认为,这里的荒地资源多,开垦条件好,多开多种不仅短期内就可增加总产,多做贡献,而且能促进自然面貌改变。他们一方面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单产,另一方面积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迅速提高总产。1971年,粮豆总产2130万斤,是1970年的2.8倍。实践证明,对于荒地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团来说,近期应积极扩大耕地面积,迅速提高总产。
三年来,经过六十二团广大指战员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一个用毛泽东思想培育新人的革命大熔炉,平时的生产基地和战时的战斗堡垒已初具规模。这些成就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些成就的取得又大大鼓舞了进一步改造大自然夺取高产稳产的信心。该团全体指战员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教导,决心继续奋战,要在广阔的三江平原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谱写出无比壮丽的诗篇。看今朝,风物正茂。六十二团今年计划继续开荒6万亩,播种24万亩,粮豆总产3600万斤,为国家上交盈利5.0万元。展望远景,争取在1980年,连队扩建到34个,耕地面积达42万亩,粮食单产超过340斤,粮豆总产约一亿二千126万斤,一个大干快变的大好形势呈现眼前。
以上六十二团的情况说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三江平原屯垦戍边,是卓有成效的。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全国条件较好的可垦荒地资源大约三分之一集中于黑龙江省,而在全省范围内,三江平原又是一个集中点。和国内新疆、内蒙及其它主要荒区比较,这里的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无霜期135至150天。作物生长期内10度(摄氏)以上,积温达2200至2600度(摄氏),年平均降水量500至700毫米。气候湿润,又无风沙之患,荒原地势平坦,连片集中,土质肥沃,开发利用一般不需多加措施,投资少,收效快。而且区内原有居民较少(在抚远、同江县城附近少数公社已实行全民所有制,并曾要求为兵团领导),土地纠纷少,宜机械化作业大规模开展,目前垦区主要公路基本建成,和佳木斯、双鸭山等地铁路连接。夏秋并可利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源。将来垦区产粮可就近供应东北各工业城市、矿区和林区需要。所产经济作物亦可就近加工,运输距离短,可大大节省交通建设投资与经常性运输费用。再则,三江平原在国防地位上有其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今后进一步大规模屯垦戍边,可考虑在这里作为一个重点,利用已有基础扩建,优先开发经营。
(附注:此调查报告,是1972年5月由农林部农垦局景明远局长一行四人,在六十二团调查20几天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