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豆低产原因的初步分析和提高单产的途径

大豆低产原因的初步分析和提高单产的途径



  ——霍玉林
  大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生活物资,又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同时也是其它作物的最好前作。大豆在轮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种好大豆,提高大豆单产对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我场地处完达山北麓,挠力河和别拉洪河之间。气候温和,无霜期在125天左右,年降雨量在500—600mm,适合于大豆的生育。但建场十多年来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最高的年份是1975年亩产225斤,最低的年份是1973年亩产仅50斤,平均亩产只有116.3斤。这和大豆高产的先进单位相比差距很大,要与本地区天地赋予的条件,我场的大豆增产潜力就更大了。通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对大豆低产的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一、气象因素的影响
  从我场所处的气象条件是很不稳定的,由于气象条件的多变,对大豆的产量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了解如掌握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影响,研究其规律性,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夺取大豆较好的收成。
  我场是1969年开始建场,1970年投入生产的。通过十一年的生产实践,在栽培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温度。
  1、从降水量看大豆产量:
  大豆各生育期的需水量


(根据吉林师大《大豆生理》中的数据,按亩产200斤大豆换算出来)
  大豆是需要水较多的作物。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形成一克干物质需要900—1000克水,每生产一斤大豆耗水1200一2000斤,是谷子、玉米需水量的一倍多。亩产260斤的大豆,则每亩要供给260吨的水,这个需水量和大豆生育期降400mm雨量相等。通过资料分析高产的大豆整个生育期降水应在400mm左右,所以旱年或生育期间降水不匀,大豆就因缺水而减产。
  从而看出大豆播种至出苗需水不多,出苗至分枝需水也偏低,这样可促进大豆根君充分发育,增强抗旱能力。反之要雨水偏多,不利于大豆蹲苗扎根,反而降低抗旱性,影响产量的提高。俗话说,“大豆开花,龙沟摸虾”就是说这时水分不足会影响大豆开花的发育。大豆结荚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这时能否保证水份足供应,是决定大豆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要水分不足就会造成豆荚脱落和秕荚,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鼓粒到成熟水分的多少对产量也有明显的影响,这时期不仅土壤水分充足,还需要晴朗干燥的天气,才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因此,在干旱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灌水促进大豆的生育,夺取大豆高产。
  197l——1980年大豆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2、从温度看大豆产量:
  温度也是大豆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从大豆高产的年份看,大豆生育期活动积温应在2400℃以上。5月份平均温度应不低于12℃,否则出苗缓慢,小苗发锈而不旺,6月份平均温度应在18℃以上,否则将要影响营养体的生长和花芽的分化。同时这个月的温度决定于植株的高度,在一定的条件下株高与产量成正相关,只有在6月份达到一定的株高40cm左右,才为以后的生殖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7月份是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共进期,月平均温度应在22℃以上,才有利于开花结荚。8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21℃,才能利于结荚和鼓粒。9月份是鼓粒成熟阶段,月平均温度应不低于14℃(上旬≥16℃,中旬≥15℃)。如果9月份温度低则脱水慢,延迟成熟,造成贪青晚熟,极易招致早霜的危害。从而看出温度高低将影响大豆产量的高低。
  1971——1980年大豆产量与温度关系



  ①丰年的气象条件:
  降雨量正常偏少,分布较均匀。气温正常偏高,活动积温高。生育期降水量在341.8mm一343.4mm,年降雨量为428.2mm——446.7mm。生育期平均温度在17.8℃以上,活动积温在2400℃以上。1973年从气象因子看应该是个丰年,但由于播期脱后,6月份以后播种占90.7%,到了月6日才结束大豆播种任务。再加上整地,播种质量粗放,大豆生育后期雨水太大而受涝又有些影响。但这一年的欠收主要是人为所造成的。
  ②年平均气象条件:
  降水量偏高和少,分布积不均匀,气温偏低,有些积温也偏低。生育期降水高者达433.6mm,低者才27177mm,全年降水高者达587.6mm,低者才361.9mm,生育期平均温度在16.7℃,一17.6℃,活动积温在2300℃——2400℃。
  ③欠年的气象条件:
  降雨量最多,气温最低,活动积温也最低。生育期降水量为410.4Trim和5621T11TI,全年降水量在668.9mm一720.5mm。生育期平均温度在16.5℃,活动积温在2300℃以下,由于温度低造成土壤湿度大,作物贪青晚熟,形成了严重的涝灾而减产。
  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大豆栽培认识不高,重视不够,造成产量低
  由于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大豆产量高低影响很大,这是应该承认的。但当前人类生产总不能离开大自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不同连队的不同地号由于栽培的措施不同,其产量差异就很大。随着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即使在不利自然条件下,增加措施也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如1972年是个欠年,全场大豆平均亩产为52.7斤,二十六队亩产88.3斤,比二十八队亩产16.3斤增产5.4倍,比全场平均亩产52.7斤增产67%。1975年是个丰收年,全场平均单产225斤,最高的连队是九队平均亩产300斤,比全场高33.3%,比十三队亩产100斤高1.25倍。由此可见,有了适宜大豆生育的气象因素外,还必须要有适宜大豆生育的栽培措施;才能获得大豆高产稳产。  
  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获得大豆较高的产量。
  1、轮作换茬不合理,重迎茬面积大造成减产
  目前我场正规轮作尚未建立起来,每年都有7—11%的重迎茬面积,造成营养单一缺乏,病虫害感染严重。近二年来大豆立枯病、根潜蝇、根线虫病,食心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伴生杂草也有所抬头。由于没有正规轮作,致使作物比例很不稳定,1979年上级号召大豆出口换取外汇让多种大豆,计划部门不根据具体情况就盲目的扩大大豆的种植比例,使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粮豆面积的44%,一般年份均在40%以下,致使大豆重迎茬严重。
  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大,造成减产十分明显。以二年小麦茬(正茬)为对照,大豆重迎茬减产为29.3—16.7%。大豆重迎茬对产量的影响
    三十二队3号地



  2、草荒严重是造成大豆低产的很重要原因
  杂草是大豆生长的大敌,杂草与大豆争光夺水夺肥。近二年来由于受国外少耕法和免耕法的影响,施用化学除草剂面积较大。1978年施药面积为41730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43.9%。1979年施药面积为95798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72.4%,施药技术又不过关,有些生产队不遵守化学除草技术操作规程。我们所采用的施药剂量均是采用白浆土中间量(氟乐灵1公斤/垧,利谷隆2公斤/垧,拉索3公斤/垧),用量偏低。尤其是1979年利谷隆施药面积大,施药后天气严重干旱,大风次数多,施药后有40余天未下雨,利谷隆施药后又不允许动土,把药层全部刮走,致使1979年施药效果差,造成严重草荒,草荒面积达到10万余亩,占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的71.4%,其中减产2成以上到4成以下的有7万亩,占大田种植面积的50%。减产4—5成的有30000亩,占大田种植面积的21.40%。绝产面积为9400亩,占大田种植面积的6.7%(已翻压绿肥)。杂草感染严重,每平方米有几十株至上万株,杂草高度一般均在1—2米。密度大长势繁茂,严重的影响大豆的生育,致使大豆平均单产才1O0斤。据在二十八队3号地调查每平方米有4株大草,株高1.8米,大豆产量为283斤。每平方米有21株大草,株高74厘米的大万产量为214斤,比有4株大草的减产20.9%,十队1号地大万无草亩产为214斤,有1.56米高71株大草的大豆亩产110斤,比无草的减产60%。七队1号地调查无草的大豆亩产290.5斤,有104株1.07米高大草的大豆亩产为158斤,比无草的大豆减产45.6%。从而看出杂草是为害大豆生育的大敌,是造成大豆低产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3、收获损失大破碎粒多,致使丰产而不能丰收。
  几年来我场大豆收获一:直没有很好过关,一般亩损失10—15%,高者达20%以上。收获损失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领导对收获质量要求不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割茬高,丢枝多造成损失浪费严重。
  ②岗位责任制不落实。收割机手主人翁责任感不强,有些车组收割单纯追求进度,忽视收割质量。
  ③标准作业水平低。整地忽视质量,堑沟和鱼磷坑多,土地不平,高低差大,造成收获损失大。如某队,一号地大豆米间高低差达4—12厘米,收割损失每亩达40斤。
  ④收获动手晚,炸荚严重,破碎率高。
  大豆适宜割期一般只有7—10天的时间。宜割期收割大豆含水量在13—15%,破碎率可在3%以下,综合损失率每亩5—8斤。这是大豆的最适宜收割期。但由于安排不当大豆收割往往施到l0月1日以后才开始直收,就错过了宜割期,造成炸荚严重,破碎率高。因为大豆到成熟后期豆荚失水,受机械撞击炸裂,到10月中旬后在干旱的年份豆粒含水量降到10%以下直收必然造成炸荚严重和破碎率增加。根据1977年在四队调查,10月13日直收炸荚在60—120粒/平方米,折合亩损失平均在9公斤以上。从炸荚情况看早晚炸荚轻,早6—7点钟炸荚10—20粒/平方米,下午3—5时炸;荚在20—30粒/平方米,中午至下午2时左右炸荚严重,一般在80一l30粒/平方米,破碎率达30%以上。
  综上几点原因,致使丰产的大豆不能实现丰收。
  4、耕作粗放,标准作业水平低。
  大豆是深耕作物,要求疏松的土壤结构,但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粗放耕作给大豆生育带来的严重影响。不同耕作对大豆生育产量的影响



  据在三十一队2号地调查,由于整地质量粗放高低差一米内达4—12厘米,大豆机械直收损失每亩在40斤以上,而另一块地由于重视了标准作业,播前用刮板耢子进行了平地,土地较平机械收割损失每亩仅3斤。从而看出土地不平是造成收割损失的重要原因。
  5、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对大豆增施肥料认识不足,历年不施肥。
  大豆子实的成份都是高能量物质,一般脂肪含量在20%左右,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豆秸中粗蛋白的含量也比禾本科作物高,而禾本科作物主要是淀粉。
  因此形成同等量的子实,大豆则更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据分析每生产100斤大豆子实与生产同量的禾本科作物子实,大豆需氮量高于禾本科作物的1.5倍,需磷高于禾本科作物的0.7—1倍。
  几年来由于我场科学种田水平低,认为土地开发时间短,土壤肥沃,同时大豆又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再加肥料紧张,大豆根本就不施肥,从而也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据调查播种同时把少量的氮肥(尿素)侧深施对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影响不大,从而满足了大豆根瘤形成前期对氮素的需要,促进了大豆发根和壮苗。如二队播种同时侧深施尿素5公斤/亩,亩产294斤,比未施尿素作种肥亩产178斤增产65.2%。我场土壤属于白浆土,缺磷比较严重,据测定速效磷含量在0.15—0.8mg/100g土,不仅速磷含量低,而且氮磷比较严重失调。这是因为磷素在白浆土中极易被固定,根据资料分析磷肥当年只能利用15—20%,所以在施肥时要增加施肥量,因此纯氮磷之,比以1:4—5比较合适。每生产100斤大豆子实就需要纯磷1.3斤,折合过石8斤左右;在现有肥料供应水平,播种同时侧深施过石10公斤/亩以上,可满足大豆对磷的需要,从而可增加根瘤数量,一般可提高2,倍以上;在氮素缺乏的土壤中,增施磷肥可起到“以磷增氮”的作用,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在氮素丰富的豆地里增施磷肥可起到“以磷换氮”的作用,调节了氮素过多的付作用,从而又提高了根瘤的固氮能力。如二十八队亩施三料过石8公斤大豆亩产312斤,比未施肥196斤增产59.2%。
  ②保苗不合理,也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苗匀,苗壮是大豆高产的基础。但由于我场科学种田水平低,整地质量粗放,播种质量差如不合理的苗耙(工具不标准和苗耙过晚)造成缺苗断条严重。据在五队1号地调查10米长,三点平均缺苗断条在20Cm以上有7处,占应调查面积的14%;四队6号地调查5米长三点平均缺苗断条在20Cm以上有4处,占应调查面积的16%;二十九队3号地调查5米长缺苗断条在20Cm以上有7处,占应调查面积的28%。缺苗断条造成营养结构分布不合理,浪费了地力,严重的影响大豆产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保苗株数不合理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不同保苗株数对产量的影响



  1979年大豆保苗1.5—2万占l8.6%;2.1—2.5万占38.I%;2.5—3万占20.9%;3.1万以上占22.4%。
  三、提高大豆单产的途径:
  1、耕作改制,在培肥地力上狠下功夫。
  几年来,由于耕作粗放和不合理的耕作方法尤其1975年的深酣,上白浆土过多,以及湿整湿播,湿收获(双车牵引,收割机搞防陷改装)破坏了耕层土壤结构,连年同层耕翻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致使土壤坚硬板结,结构不良。在大豆生育期如何不断地,均衡地供给大豆养分促进生育,创造一个增产的长相,夺取高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耕作改制势在必行。必须搞好耕作改制,培肥地力,创造一个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疏松的耕层结构。
  建立适合我场地区的作物轮作制,保证大豆种在正茬上。
  轮作方式采取远三区和近三区轮作,远三区面积是近三区面积的2倍。
  作物比例是:小麦面积为55.5%;大豆面积为33.3%:玉米(杂谷、绿肥5%)面积为11.1%。
  远三区轮作:
  轮作方式:麦————————麦——————————豆
  部分复种绿肥,部分复种绿肥
  秸杆还田,秸杆还田。
  耕作:深松耙茬、平反深松,垄沟深松耙茬
  近三区轮作:
  轮作方式:麦一————一————玉(杂绿)————————豆
  部分复种绿肥、秸杆还田。
  秸杆还田。
  耕作:①平反深松,深松耙茬、苗期垄沟深松耙茬。
  ②抓好耕作改制。建立以深耕深松为基础培肥地力为核心,少耕为方向的土壤耕作制。达到抗灾、高产、低耗均衡增产之目的。
  ③种植绿肥和搞好秸杆还田,在培肥地力上狠下功夫。清种绿肥每年不少于5%,逐步达到10%,复种绿肥要达到30%。小麦秸要全部还田,不许烧麦秸。玉米秸也要全部还田。作到三年两次还田。
  2.缩垄增行,合理密植。
  根据我场的实际情况间豆采取45—50cm行距或者60cm行距双苗眼(苗带距离10Cm)比较合适。这样可以避免了宽行距造成株间拥剂而大豆封不上垄,浪费了土地和光能。中耕培土垄台过高,造成结荚部位低,收割损失大。
  缩垄增行可以使植株个体分布均匀,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产。据在一队调查种植丰收十号采取,45Cm行距播种,亩产310斤,比60cm行距播种亩产214斤增产32.8%。随着化学除莠的发展,施药技术的逐步提高,还可以采用30cm行距,或60cm行距双苗眼播种,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进一步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
  根据我场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认为合丰22亩保苗为2.5—3万株;丰收十号亩保苗3—3.5万株;钢6610—5或黑河3号保苗3.5—4万株比较合适。
  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地势较高,肥力又差分枝力弱,繁茂性差的品种适当密些。而低平地肥力又高,分枝力强,繁茂性强的品种应该适当稀些。
  3、增肥巧施,增花保荚。
  我场土地脊薄,合理施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纯氮磷比为l:4—5比较合适。在目前化肥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尿素每亩3—5公斤作种肥侧深施比较合适。过石每亩要在10公斤以上作种肥侧深施。
  4、搞好综合性灭草,消灭草荒。
  草荒是大豆高产的主要威胁。在我场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如何消灭草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根据我场的实践情况和1980年化学除草的实践,应采取化学灭草和机械灭草相结合的灭草措施战胜草荒,1980年全场化学除草面积为66494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53%,从灭草效果看比较显著,一般灭草效果达到95%以上,利谷隆效果达到100%。全场今年基本消灭了草荒。在7—8月严重干旱的情况下(7月降水61mm,8月降水为l1.6mm)仍夺取了大豆的较好收成,预计全场大豆亩产可达170斤以上。
  ①抓好化学灭草。
  凡是熟地大豆全部采用化学灭草。提高化学灭草的关键在于按着化学除草剂的性质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才能获得预期的目的。氟乐灵每亩施用商品量0.33—0.38斤。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而增加用量。拉索单用每亩商品量为1斤或拉索商品量0.7斤加茅丹商品量0.3斤;利谷隆每亩施用商品量0.55—0.65斤。
  ②抓好苗耙灭草。
  除利谷隆施药后进行封闭不采取苗耙外,其余除草剂施药后均采取苗耙松土灭草。苗耙灭草的关键除采用的工具标准外,就是抓好苗前耙灭草,抓住杂草的白芽期进行苗耙(横斜向进行),将杂草消灭在白芽期出土前。苗期耙灭草根据情况进行1—2次。
  ③抓好垄沟深松。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号可进行垄沟深松,深度15—20cm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蓄水耐旱。有深松基础的可不再进行深松,通过化学灭草和苗耙就可以基本消灭草荒,可不必进行中耕培土,为提高收获质量减少损失创造条件。据今年调查平作大豆收获损失每亩在8—10斤,而垄作大豆收获损失在20斤/亩以上,平作比垄作每亩可增收大豆10斤以上。
  5、提高收获质量,精收细脱,确保实现丰产丰收。
  ①扩大割晒面积。落叶达80%,豆脐脱离豆荚就突击进行割晒,减少由于直收错过宜割期木翻轮拍击造成的炸荚损失。割晒要拼好趟,提高拾禾工效。.②抓住宜割期进行直收,提高机车三率,要抓住早出车,延长收获时间,提高工效,缩短割期,要力争在10月10日前结束秋收任务。
  ③要尽最大努力降低割茬高度,收割机前进速度要慢,要直线进行收割,收割机后边配人拣丢掉的豆枝,提高收获质量。.④生荒和二荒地如土地不平不能进行机收,应采取人工收割机械拣拾的办法,减少收获损失,提高大豆产量。
  (本文由原红卫农场生产利农艺师霍玉林撰写,原载建三江管理局1980年《农业生产技术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