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红卫农场草原资源概况及利用设想

红卫农场草原资源概况及利用设想



  ——武学友
  此材料在1980——1983年,两次对农场草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草场资源现状加以整理。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因地制宜地计划搞好草原建设及畜牧生产,谈一下个人意见。由于缺乏草原知识,同时调查时间短促,多数植物已枯萎,给植物鉴别带来一定困难。加之缺乏有关参考资料,调查的深度不够,在编写本材料时对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阐述的粗线,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利用意见不一定得当,希给予指正。
  一、社会概况
  我场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位于挠力河与别拉洪河之间,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1.67℃,夏季最高气温34.48℃,冬季最低气温一37.78℃。平均年降雨量446.5毫米,最高(1981年)814.5毫米,最低(1976年)355.1毫米。无霜期133.2天。农场有土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面12.156亩,林地40.207亩。现有耕地39.5万亩,基建用地32.649亩(如耕地50万亩定型,可规划出草原30万亩)。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是垦区中型农场。
  区内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土壤以平地白浆土为主,其次为草甸沼泽土及草甸黑土,其中肥力较差的白浆土占7%,肥沃的黑土和草甸黑土只占3%。黑土中土壤有机质丰富,水份充足,潜在肥力很高,是盛产小叶樟、大叶樟和杂花草的基本因素。位于我场南面的挠力河、外七星河构成五条大小不等的支流和十多个大小泡沼。这些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泡沼星罗棋布,给农场的自然草场带来了水草丰盛,是优良的天然草场。这些草场稍加治理、就是大有前途的优良牧地。产草量高,草质好,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草原现可利用面积约14万亩。?0%以上位于挠力河段北岸,覆盖率高,草原丰富。据调查,一、二等草场面积约50%以上。季节性草场较多,占可利用草场的60%左右,亩产鲜草750—1000公斤以上,产干草300——500公斤,高者可达2000公斤以上。特别是一等小叶樟、杂花草及大小叶樟优良草场,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各种草食家畜的优良饲草。区内野生动物繁多有马鹿、狍子、野猪、麝鼠等。小叶樟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和有价值的工业原料。
  目前,这些草场多数是低洼地,建场以来由于没有全面合理规划,大量毁草开荒,造成大部份草场被分割。严重地破坏了草场资源,损失很大。
  二、草原资源及其评价
  (一)、小叶樟沼泽化草甸草场
  此类草场是农场天然草场的主体部分,多分布于低平地和河岸边平地开阔地上。由于多属于过渡型沼泽地,故地面还保留一些塔头残体,但也有的地段由于多年荒火而烧成平地。
  土壤属浅育白浆土(低地白浆土)。地表季节性积水,土壤熟化程度很低,有未经碳化的草根层10—20cm,湿度在80%以上。黑土层均为20cm左右,湿度在85—100%之间,颜色黑亮,质地细软。臼浆层厚度在15—35cm之间,质地粘重,颜色灰白,有锈斑、冷凉。
  草种组成以小叶樟为主的建群种。群落中伴生有少量的白花、地榆、柳叶芽、沼柳、木贼、三棱草、野豌豆、黄连花,毛水苏、大叶樟等湿性植物。特点是密度大,再生力强,草层高度40—90Cm,盖度90—100%。小叶樟密度100%,亩产鲜草900一l000公斤,可产干草300—500公斤。
  历年都在7月中旬割草,经3—4天太阳晾晒,水分约占20%以下,可积堆入垛。冬季利用颜色鲜绿、气味芳香,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优良的家畜饲草。
  (二)、小叶樟芦苇沼泽化草甸草场
  此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河岸、沟塘湿地及水源充足的芦苇的边缘湿地草地上,为过渡性低级小叶樟草地。这类草地是以芦苇为主的原生殖度,向小叶樟过渡的中间型。小叶樟为优势植物,芦苇、大叶樟为亚优势植物,伴有少量毛水苏、野碗豆、地榆、漏斗菜、三棱草、披碱草、黄连花、木贼、空心柳等。草层高度150cm,覆盖度100%,频度小叶樟100%,大叶樟100%,芦苇40%,地榆60%,野碗豆80%,其它为20%左右。小叶樟占群落70—80%,芦占20—30%。亩产鲜草1000公斤以上,产干草500公斤。
  小叶樟芦苇沼泽化草甸草场的土壤类型属于泛滥沼泽土;草根层厚15—20cm,黑土层46cm。黑土层以下为灰色粘土,有团粒和锈斑。潮湿有弹性,肥力很高。此类草场的水份变化很大,年降雨量超过600mm,或雨量稍加集中就出现积水。
  (三)、小叶樟落豆秧加杂草类草甸草场
  此类草场是木场的一类草场。多分布林缘或地势稍高的缓坡地草地上,也有的存在于长期失水,较为干燥的沼泽化草甸中。土壤稍湿润,植物类多。群落以小叶樟,落豆秧为建群中组成着五花草塘。群落中伴生有小三棱草、少量的大叶樟、莓叶萎陵菜、龙胆草、漏斗菜、艾蒿、空心柳、木贼等多种植物。草层高度在95——150cm、覆盖度90—100%,频度小叶樟、落豆秧、大叶樟、小三棱草100%,莓陵菜、龙胆草、漏斗菜、空心柳、木贼、艾蒿20%,亩产鲜草1000公斤,产干草400公斤。
  这类草场牧草繁密,产草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强,载畜量高。一般每20亩就可以饲养一头牛或5—7只羊。此类草场现大部分已被开垦,目前大片分布的较少,今后应加以保护。
  (四)、牛毛草加小叶樟类草甸草场
  此类草甸草场多分布于低洼地带,地表积水,草质生长不甚旺盛。牛毛草为优势植物。小叶樟为亚优势植物。群落中伴生植物有木贼、马蒲子,草层高度35—80cm,覆盖率90%。频度小叶樟100%,牛毛草100%,木贼40%,马子20%。每亩可产鲜草550公斤,产干草330公斤。这类草场土壤水份饱和,草根层较厚,地表常年积水。
  三、草原治理与利用
  现有的天然草场是农场今后发展畜牧业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充分改良,合理利用,使之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治理
  ①排水
  草地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是沼泽化湿性草甸。有的长期积水,有的在雨季出现间歇性积水,受水涝的威胁很大。常因水涝造成草地退化,劣质草增加,影响和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的草场由于长期受水涝影响,已形成了漂伐甸子,即不能放牧,又不能打草,完全丧失了饲用价值。据前几年出现的情况看,多是在:打草季节雨量大而且集中,把已经垛好的草垛被水浸泡,甚至被水冲走,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草场水利建设,有计划地搞好草原排水工程,这是农场保护和利用草原资源的一项根本措施。
  为了搞好草场建设,加速畜牧业的发展,可本着农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场区南面挠力河段草场的一千至八干,延伸到规划治理的挠力河(外七星河),这样即达到泻水的目的,使草原得到利用,又能为本场草场利用规划出大块较成形的草场,给今后草场划区管理与利用创造了条件。对草场牧地,大搞水利建设,从根本上解除草场内涝问题。这不仅能使草场有利于放牧和采草,还能促进劣质草(三棱草、芦苇)迅速消灭,提高牧草质量。
  ②整平
  在现有的草场中,有局部地方留有土丘、蚂蚁楼、塔头等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机械和人工采草。特别是发挥不了机械效率,人工采草即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提高饲草成本。为建设基本草场,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措施,消除障碍,为开展机械化草场创造有利条件。
  (二)、草原利用
  ①开展划区轮牧
  农场的天然草场,应以规划出草区,有计划地设采草场,放牧草场,进行划区利用。放牧草场每区面积以25—35公顷为宜。采用“一条鞭”放牧法,一次放牛30—50头,成羊100—150只,放牧5—7天。开展4—5区轮牧,每20—30天轮放一次,达到区域化利用草场。
  ②、固定采草场
  饲草是牲畜不可缺少的主食。饲草的供应可直接关系到牲畜兴亡大事。要想加快畜群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优良采草场,以保证畜群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造有一定数量的地势高、草质好、地面平的采草基地。这类草场不能放牧,更不能被污染,专用于采草。四、草原管理意见
  ①、建立草原管理机构。农场应设专人负责草原管理。配备适当的业务人员,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管理,开展草原科学研究工作。
  ②、从现在起,严禁无规划地乱开垦草原。挠力河沿岸草场面积较大,产草量高,草质优良,发展牧业的潜力很大。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资基础,应积极加以保护,加强草原建设,合理利用,这是发展畜牧业的百年大计。
  ③、制定草原管理规定,固定草场使用权。
  根据当前畜牧发展的形势,草食家畜饲养量将有所增长,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草原管理规定,健全对草原开荒的审批手续,落实草原管理权、建设权,划清界限,绘图造册,加强管理。
                         1983年12月5日
  (本文是红卫农场畜牧技术员武学友撰写,1983年被建三江管局科技大会评为二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