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建初期(1968年一1969年)
第一节 创建初期(1968年一1969年)
一、踏查抚远荒原
1968年10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决定由四师抽调部分力量在抚(远)饶(河)地区组建红卫团。计划先建13个农业连队,按每个连队4名干部选配领导。
11月16日,由原四师三十三团副团长于一厚,十五连连长陈传军和十一连车长刘瑞华3人组成的红卫团建团踏查小组到达了二十五团(现七星农场)最东边的一个连队——“五、七”连(现创业农场场部)。
11月17日早饭后,“五、七”连给安排了拖拉机,踏查组一行3人乘拖拉机牵着木爬犁,凭着兵团设计院交给的一张五万分之一的红卫区域图,向红卫大地进发了。按地图上划红圈的标志找到了预定的团部位置(现红卫农场科研站)。经实地察看,感到这里建团部地理条件不太合适,于是又东进1公里,找到了理想的地方(现场部位置)。随后他们继续沿着公路东进,找到了二十四团道班房,这里便成了踏查组的大本营。他们迎着朝阳出,伴着落日归,寒风啸啸伴奏狼熊猪狍相随,饿了嚼几块饼干,渴了吃几口白雪。就这样,经过4天的踏查,选定了13个连队的位置,在明显的树木上砍上标记用红铅笔写上连队代号。经过艰苦跋涉,又找到了可采沙石的地点。
二、迅速组织边防新哨所
踏荒小组回师汇报后,四师党委研究决定,马上召开新团成立大会,进行思想动员,组织进点,迅速建起边防新哨所。
12月19日,在密山北大营(原四师师部),四师副师长王社宣布“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红卫团”正式成立。在抚饶地区的千古荒原上,又出现了——个红色边防哨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程克廉到会做了指示,要求新建团的广大指战员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落实好毛主席的屯垦戍边方针。会上宣布了开发抚远荒原第六领导小组由王电源、罗忠轩、庞宝锁3人组成,王电源任组长。
会后,举办了有51人参加的建点人员学习班,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的两大理想的论述。提出了“胸怀朝阳,头顶兰天,脚踏荒原,向地球开战,在挠力河畔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的响亮口号。
12月22日,由王电源主持召开了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宣布了司政后临时组织负责人。政工组单继峰,生产组霍玉林,后勤组李柏休、杜福田,密山留守处由杜福田负责。会议决定先组织一支先遣队先进点踏路搭帐篷,其余人员做好年前进点的思想物资准备。
三、先遣队翻开红卫史的第一页
1968年12月24日,罗忠轩带领由陈传军为连长、陈秀生为指导员的30多人的工程连组成了先遣队,25日下午三点多钟到达了红卫团。这时的红卫团,是茫茫荒原,皑皑白雪,片片树林,一条公路穿东西。先遣队在唯一的住户—一二十四团的道班房落下了脚。夜晚,30余人挤在道班里,谈论着这红卫团的未来,老同志主动烧火为大家取暖,有的同志挤在墙角边打起呼噜来。这正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响应毛主席号召,团结起来,战胜困难,屯垦戍边,建设红卫团。
12月26日一早,大家来到预定的团部位置搭起帐篷,一个青年爬上了帐篷前公路旁的一棵大桦挂树起了红卫团的第一面红旗。帐篷在白雪里屹立,红旗在寒风中飘扬,欢声在荒原上荡漾。红卫团就这样诞生在抚饶地区的千古荒原上了。
12月28日,由王电源、于一厚带领的机关和连队干部到达了红卫团。王电源指着两顶帐篷对大家说:一片荒原,两顶帐篷这就是我们的红卫团。屯垦戍边,建设边疆,要靠我们大家,我们共产党人这颗种子就是要在这荒原上生根开花。晚饭后,有人打开了半导体收听样板戏,有的同志漫步在帐篷前后,欣赏着这千古荒原的夜晚。第二天,一些连长便带上干粮步行去查看自己的连队,他们开始规划着红卫的未来了。
12月31日晚,大家坐在帐篷里围在收音机旁,收听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红旗杂志)的元旦社论,倾听着党中央的新精神,迎接着1969年的新春。
四、站住脚、扎下根,艰苦创业
1969年3月,春风已荡北疆,可是这尚未开垦的荒原却仍是白雪覆盖,杨柳未青。春节刚过,组建红卫团的干部、职工、知识青年400多人先后到达新点。面对茫茫荒原几顶帐篷,要站住脚扎下根建起新农场,确实困难很多。第一个问题就是连队到团部没有道路,领导小组的同志决定在开荒前先修通连队道路。各连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装上了推土铲,开始了人机齐上修通道路的第一战役。
4月末,已到了开荒播种的时节,由于厚厚的荒草复盖大地,春开春种又遇到了困难。这时,一连出现了跑荒火事件。团领导把连长谭土林找到团部办学习班,分析荒火烧到苏联将造成国际事端的后果。荒火扑灭后的第三天,一连指导员王德修到烧过荒的地方一看,地表干了,可以开荒了。团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后,马上让连长谭士林回连队组织开荒,立功赎罪。并调动机车去一连开荒。在严密的组织下,一面向当地政府打报告请示放火烧荒,一面组织各连抓紧荒地开垦在。全团打响了开荒大会战。正当开荒播种的紧要时候,由于道路不好,面粉一时运不进来,吃饭又成了大问题。同志们发扬了红军过草地的精神,把小麦磨碎,掺着野菜煮粥吃,一些单位干脆就用水煮小麦和大豆吃。就这样,全场共开荒近四万亩,当年播种大豆近3万亩,小麦1万余亩,取得很好的收效。
春播后,当务之急是抓紧盖房,解决干部职工住房问题。领导小组经过周密研究决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先建一些临时住房——草伐子房。领导小组组长林全朴同志思想最坚决,他主张每个连队都要在当年盖起几栋草伐子房,要求各级领导带头干,带头把家带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来。到了10月份,天气转冷,一些连队的住房还没盖好,林全朴同志亲自蹲在困难最大的连队和职工一起合泥拧拉合辫,披星戴月,奋战两个多月,全场建起房屋50多栋,解决了200多户职工住房问题。在一部分同志不愿搬家的情况下,又是林全朴带头把家搬进了新建起的潮湿的草伐子房里。搬家时,林全朴都没回去安排,而是委托王电源回去搬家时把家给带到这荒原上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姜振兴同志把家带来后行李往土炕上一放,就下连队抓工作去了。
1969年底,组建起12个农业连队,一个工程连、同时筹建了汽车连、修理连、工副业连、为红卫团的快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