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兵团时期(1970年一1976年) 一、政治建军居各项工作的首位
红卫团组建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极左”路线盛行时期,在指导思想上是政治建军屯垦戍边。因此不论生产和生活任务多么繁重,必须把抓政治运动放在首位,否则就是不突出政治,路线不清,尽管如此,组建领导小组还是组织广大干部战士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完成了建团初期的各项组织工作,进行了开荒生产。
1969年10月,红卫团名称被撤销改为六十二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领导。
1970年1月,一部分现役军人先后进团,其中多数担任团机关股级以上领导。陈光海任政委,王德禄任团长,团机关改编为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机关。各基层单位也按军事编制建立了班排连组织,明确提出生产建设,兵团指战员,平时搞生产战时就是兵,要边生产边习武。2月2日,团司令部向武装连下达了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方案,战备工作,此时又成了中心任务。3月23日,召开了六十二团首届党代会,随后连支部委员会相继建立,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取销的党的生活制度。党的组织的恢复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建团工作的开展,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建新团。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带头克服困难,哪项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承担艰巨任务。广大兵团战士特别是知识青年信任党组织,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要求参加党的组织,并以实际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年全团发展新党员75名,是六十二团党的建设发展较好的时期。
1970年是生产建设兵团创“四、五好”运动的兴盛时期。六十二团运输连、工副业连、九连、三连和组织股、军务股、商业股曾被六师树为四好连队和四好单位。7月份,三连炊事班被六师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8月团政委陈光海和三连炊事班长出席了沈阳军区召开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政治建军运动在全团进一步开展。
二、生产建设路子正发展快
虽然政治建军成了建设兵团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六十二团的广大指战员都能在参加政治运动的同时抓好开荒建场工作和生产建设。到1970年末,全场开荒15万多亩,播种粮豆5万多亩,收获粮豆760多万斤,平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创造价值66500元。在注重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团领导还注意抓了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72年初,政委陈光海曾带领各连畜牧副连长去二十七团学习养猪经验,团里又制定了发展养猪的暂行决定,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的发展。这以后的几年,不但猪肉自食有余,每年还上交给国家一些肥猪支援社会主义建设,1972年5月国家农林部调查组到六十二团调查建点情况时,肯定了六十二团方向对,路子正确,发展快。
至1974年,采取以连建连的方法,又扩建了14个农业连队。
三、城市知识青年在边疆
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卫社会主义好河山的壮志,纷纷来到北国边疆,为生产建设兵团增加了新鲜血液。自1969年5月17日迎接第一批上海知识青年来场到1975年,先后接收上海、齐齐哈尔、北京、哈尔滨四大城市知识青年3530人。这些青年,主要是高初中毕业生,有理想,有热情,他们吃苦耐劳,积极上进,虚心好学,决心把自己锻炼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青年们来用后,在严格的半军事生活培训下,在大批老战士的带领下,成了六十二团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当了机关干部,有的当了连队领导,机务战线的车长、驾驶员大部分是他们。这些青年在文教卫生战线上的作用更是突出,中小学教师、医务战线上的护士、卫生员,财务战线上的会计出纳员几乎都是这些知识青年。1975年,全团人口发展到6900多人,其中城市知识青年占5c%还多。几千名城市青年来到北大荒,给沉睡的千古荒原带来了欢乐的歌声和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以城市青年为主体的文艺宣传队,不但演出了京剧,而且创作演出了大量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小型剧目。摄影、绘画也繁荣起来。连队歌声嘹亮,墙报内容充实形式美观,给僻静的北大荒带来了春色。
广大下乡知识青年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突击队。他们头顶兰天,脚踏泥水,和老职工一起在荒原上支起帐篷,开挖渠道,修筑道路,建造房屋,开垦出大片肥沃的农田。农场的每寸土地上,洒过他们的汗水,农场的每片砖瓦中,留有他们指痕。他们中有207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91人被提拔到连排级以上干部。1976年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后,有277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被培养成为祖国四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材。
虽然受历史的驱使,后来大批返回城市,但他们在边疆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农场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