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场时期(1977年一1983年)
第三节 农场时期(1977年一1983年)
一、一代青年的交流接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政策得到落实,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场上下人心振奋,团结一致,加快了建设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的步伐,一个农场大发展的新时期正在到来。
在这历史大转变的新时期,从1977年下半年到1979年上半年有90%以上的知识青年返城了,给农场的生产建设带来了一些影响。在青年返城高潮中,拖拉机没人开,学校缺教师,医院只剩几名老医护人员在顶岗,连粮油加工都不能正常开班了,有的连队连长、指导员都走了,农场出现了一时的混乱冷落的局面。。农场得生存,事业要发展,各行各业人员奇缺怎么办?根据上级精神,农场党委研究,一是就地取材,二是大量招进农村青年。于是,一代青年的对流接替就这样开始了。两年时间,远到山东、江苏、近至本省地、县,先后有两千多名农村青年投亲靠友来农场参加边疆建设。虽然这些青年大部分不懂技术,一些人没文化,但他们有热情有干劲又年轻、好学上进,在老职工的带领下,很快又成了农场的一支骨干力量。很多人是这些青年中有文化肯学习的优秀者,他们给农场带来了又一次生机。
二、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7年,撤销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10月六十二团改制为红卫农场,隶属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兵团改制,知识青年返城,农村青年来场,农场长临工转为固定工,各种矛盾交叉,在思想政治路线上仍然执行“左”的路线,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靠大批判开路,开展两学(学大寨、学大庆)运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肃清“左”的影响,注重实事求是,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了,农场才开始了大步前进,快速发展。
1979年2月,农场党委组织全场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大家热烈拥护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时农场由过去的国家统负盈亏,变为独立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建了生产责任制,加强了经营管理,农场形势急骤好转,1979年全场经营盈利120多万元,生产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职工生活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1980年王振捷调来红卫农场任党委书记,吴绍坤继任场长。前后又调来两名副场长,一名副书记。尽管场领导班子人员是四方汇集,互不了解,但是党的十一属三中全会精神使他们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使红卫农场很快出现了新气象。12月31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见闻——红卫农场气象新。这一年,经营盈利400多万元,创建场最好水平。
三、改革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场各业发展
1980年成立了干校,对科级下各类干部和党员以及后备干部有计划地分批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使农场的发展建设后继有人。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场党委集中精力抓了生产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用责任制的办法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生产建设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末总结了九队养猪专业承包的经验。1981年很快在全场实行了畜牧专业承包责任制,使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解决了畜牧业长期亏损的难题。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了五定一奖的包定奖政策,对完成生产责任制的单位,给连队安土暖气,盖办公楼,干部加奖金50%。全场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高涨。1981年又实行了浮动工资制和大包干的办法,各种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年在二十九队首先实行了集体食堂专业承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农垦》以《办好集体食堂的一条新路》向垦区推广。机关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对科室干部定全年任务定过硬指标,使机关作风大转变,工作效率大提高,被总局认定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先进经验。这年冬运木材,打破了过去对司机吨公里补助的办法,实行了方公里补助。即运回木材每方按0.50元计件,生产效率大提高。
在抓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的同时,农场进一步抓了多种经营生产,修了养鱼池,采取全民、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发展渔业生产。1981年农场党委书记带领各队队长到前进农场参观林业生产,回场后落实了林业大上规划。这一年又改十一队为畜牧专业队,引进了优良种畜,建立了垦区内少有的现代化饲料加工厂,使畜牧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中,场党委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农场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1981年农场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场党委率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家属与天奋斗龙口夺粮,一把泥水一把汗一把蚊子,在泥水中奋战60多天,抢收回小麦3800多吨。抗灾中出现了总局特级抗灾英雄张维明,十五队日割小麦5.3亩的飞刀手。l982年总局组织的春播生产大会战,全场干部、职工、家属献菜献蛋支援第一线抗涝抢播。秋收时机关干部早3点去二十四连割大豆,7点回机关上班,场领导带头干。充分体现了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中,场党委对抓好教育,重才爱才培才用才认识高,行动快,给中小学教员,解决住房,烧柴、子女就业等问题,在农场受灾后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选送教师和年轻干部外出学习深造。有力地推进了农场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0年到1982年,农场先后盖起了职工俱乐部、中学校舍、职工医院、商店办公室和浴池四座楼房。生产迅猛发展,生活明显提高,三中全会给农场带来了新气象。
四、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末,农场党委举办了党员、干部学习班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全场近千人参加学习,讨论了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研究制定了在本世纪末农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规划措施。搞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提前实现翻两番,早日达到小康水平,成了全场人民的共同心愿。
场党委大力抓了以端正党风转变社会风气为重点,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场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组,争当五好家庭,文明个人,优秀党员和评比最佳服务员等活动,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副业队党支部书记周维山教子遵纪守法敢斗歪风邪气,受到农场党委通报表扬;四队家属仲秀兰,伺候瘫痪的公婆几年如一日被人们传为佳话。全场先后出现了8个文明先进单位,24个文明先进个人,8名最佳医生和售货员,砖厂被建三江管局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科研站食堂、砖厂食堂、汽车队食堂被管局授予红旗食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农场环境大变样,街道整洁,绿树成行,鲜花盛开,使人们精神面貌大改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初步形成风气,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五、兴盛发展的一年
1983年,在涝灾严重,低温寡照的自然灾害下,全场抗灾抢播粮豆30万亩,收获粮豆33629吨,经营盈力260多万元。五队小麦单产创农场历史最高水平,受到管局奖励;农场获建三江1983年粮豆平均单产第三名奖励。
1983年,农场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行了行行业业承包不吃大锅饭、对八队、十队两个农业连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试办了家庭农场。全场彻底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干部职工积极性高涨,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职工群众.反农场开始走上了兴盛发展尽快致富的新路。
根据十二大精神,结合农场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一业(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大抓了渔业生产,在挠力河边建起了两个养鱼池,当乍就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同时积极支持个人建养渔池;大抓食品加工业,建起了挂面车间,进行腐乳、糕点、月饼等项生产,不但满足了农场需要,还外销前锋等农场。大抓了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养殖业出现了养猪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蜂个体户,大抓了林业生产,1983年一年造林面积相当于前14年的总和。搞了杨树育苗化学灭草的林业科研项目,取得成功,8月9日,农场总局科委主持、有东北学院副教授齐明冲、焦振家和各管局林业专家共37人参加,在红卫农场召开“化学灭草在杨树育草的应用”的科学成果鉴定会上,得到肯定,并建议推广全国。这一年还大造了速生丰产林,受到总局的肯定和推广。
按着十二大确定的方针,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使农场经济由一穷二死开始致富变活。1983年一年,在场直地区就建立起集体、个体小商店3处,饭馆2处。各种专业户,个体不断出现。由于开放了农贸市场,自食有余的农副产品开始上市了,外地一些兼价轻工业产品也进入了红卫市场。通过总局驻天津办事处建立了大豆销售点。
1983年底,农场机关进行改革,筹建了八大公司,总结了试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改革中又开始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