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编后记
在全国编史修志工作的高潮中,1984年4月中旬,农场党委根据省农场总局“铁力场史会议”精神和建三江管局场史工作会议的部署,成立了红卫农场史编审委员会和下设由7人组成的场史编写办公室。4月18日,召开了编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安排编史工作计划,下达各专业志编写方案。4月20日举办了各业务部门专业志编写人员训练班,历时三天。5月份进入业务志稿的初写阶段,于7月3日有10份志稿初步完成,并进行了汇审。9月29日,28份志稿已完成27份。史志编写工作初见成效。
要编写好农场史,就要追本溯源,综述始末。充分反映农场建场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概况,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是一项巨大的文字工程。必须组织各方面力量,尽快尽好完成编纂任务。对此,各部门都给予了全力支持,选用懂业务、熟悉情况,有一定知识,责任心强的同志撰写各专业志。计财科长张焕新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会计师,主动担任“财务、计划”的编写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努力,拿出了初稿。政研室主任单继峰是年过半百的老干部,政治篇大部分是他亲自动笔撰写的。工会会计张淑芝虽然年青,但责任心强,她四处收集资料,认真编写,较早完成了初稿。
编纂史志,资料是基础。我场建场时间虽短,但历史资料不全。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发动群众收集和考证资料,查阅农场档案一百多卷次,发出40多封场史资料征集信;还先后到九三管局、嫩江管局、七星农场、三江管局物资处等地访问在农场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收集日记,回忆录二十多篇,照片四十多张,抄录了近两万字的文稿资料。1985年11月,在完成了管局两次汇审后,主编范伟勇和副主编张基成两人认真负责,善始善终,尽自己的水平反复修饰书稿,查证数据、补拍照片、编审校对,直至付印成书。在此期间,他们还搜集了大量的原始照片进行筛选,丰富了《红卫农场志》的内容,填补了空白。北京知识青年原32队政治指导员林永宁,收到我们的发函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紧张时刻,整理了日记体裁的回忆文章和照片寄给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秘书李援,原是农场电影队放映员。当他得知编纂场志并将要付印的消息后,立即查找自己保管的有关反映农场生活的历史照片,很快寄给我们;在场史编写过程中,我们曾得到上级农垦史办的具体指导,以及铁力、八五六等兄弟农场的启发和帮助。在这里,向给过我们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场史初稿完成于1984年12月,先后经过三次大的修改,1985年7月5日完成首次送审稿,全书共分8篇49章181节,计33万字。这部场志,是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按照农场发展规律,采用史志结合体例,记述了农场从1968年底至1983年,十五年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变化的过程,基本反映农场的本来面貌。
由于编写场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而我们又都是外行,加上水平低,知识贫乏,实感力不从心。所以只有边干边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和外单位的编史经验。因此,在篇目、内容、文字等方面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毛病,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红卫农场志》的续集编纂。
红卫农场史志办公室
1987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