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场部

第六节 场部


1932年,此地只住了一户人家,绰号叫王家大房,但其名不详,因为他盖了5间房而得名。1932年6月,日本侵占了富锦县到1938年(康德5年),日本并屯将他赶走,至此以后,再没有住家了,只有日伪军去七星岗据点经过此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在小永善重建了新屯。
  建场初期场部规划为25格,以丰收的“丰”字为主要干道,向两边发展。一条是南北中心道,南是火车站,北是机关办公室,堵住两头;三条东西主干道:场部机关办公室前一条,七星商店前一条(二抚公路),管局商店前一条。具体街道规划见下图。现在这些街道全已成形,有的已铺上油路面。



  图号说明:0 、文化街。1 、西大街。2 、中央大街。3 、东大街。4 、园林路。5 、卫生路。6 、七星路。7 、二抚路。8 、宾馆路。9 、站前路。
  家属区分为三片:一片是老工程队(今管局汽车队)南,一片是老工程队北,一片是七星商店以北。
  文化区:从原招待所以北(今场直学校),即今七星农场招待所地址。
  商业区:今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商店前。
  工业区:修造厂以东,南至管局商店。
  职工医院:原计划建在管局汽车队位置,建“王”字形。
  1954年前,此地是一片荒原,全是小杨树,小灌木林,小叶樟,五花草等丛生,西边还有一片水泡,每年春天野鸭,水鸟在这里觅食栖息繁殖后代。
  1956年,农场的三分场,在今邮电局基地上开始建筑草木结构(拉哈辫墙)的家属住房,在今管理局汽车队北、盖起全场第一栋砖瓦结构的气象站。
  1959年、农场机关干部在今场直学校体育室紧接西,盖起一栋拉哈辫草顶木结构的机关办公
  室,在此指挥全场生产建设,描绘七星美景蓝图。
  1960年、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出现公用的砖瓦房,有场部的机关食堂兼俱乐部,招待所、浴池,还有一栋四层共1800平方米的面粉大楼和场首长住房。1962年又重新盖起一栋900 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场部办公室。其余的家属住房全是草木结构,类型不一,有一门一户,一门两户的“跃进房”一门四户的大草房。从此以后的职工住房,全是土坯草木建筑。其原因、主要是农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人员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而来,在上级投资少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住房,采取少花钱(每平方米平均4 元)多盖房的原则,以解决暂时的急需。
  为解决道路泥泞,进出方便,从1964年开始进行道路建设,铺第一条砂石路面是西大街,紧接直修二龙山镇的砂石公路。
  1969年六师师部和二十五团团部,两大机关设在此,各种房建开始大量建筑。文教、卫生、工业、副业、交通运输、邮电、商店、服务行业的房屋相继而起,各种草木结构的公用房民用房逐年淘汰,更新为砖瓦房,以美化市容。
  尤以1975年的中央大街和1982年的局直商店门前的东西大道即宾馆路,铺上了油渣路面,装上了水银灯,在绿萌夹道的树丛中发出莹光,更增加了异彩,显得美观大方。从1980年以来,科技楼、教学楼、宾馆楼等,一栋一栋拨地而起,矗立在场部四周,更为雄伟。尤其是1979年佳木斯至建三江火车的通行,1980年洪河农场的建成,中外友人的来往,使整个建三江日新月异,市面更加繁荣。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瞩目美观的锦绣蓝图绘制得更加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