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概况


七星农场,三十一年来,国家累计投资121.283千元。利用这笔资金,在这块荒原上开荒建点,经过十四个涝年,十三个平年,四个旱年,涝灾危害重于旱灾。导致农场经营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稳步发展,除特大自然灾害年份外,粮豆单产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增长。1983年通过企业整顿,进一步完善了农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了正规的集体生产管理体系。总场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分场成立了劳动服务站,还制定了本场发展集体生产的“章法”。全场共有集体企业66个,参加人员2,250人;个体企业49个,参加人员69人。到1983年,农牧业生产队,由建场的5个,发展到50个,9个工副业核算单位,总人口27,450余人,职工11,666人;其中农业工人6,852人,居民6,654户。全场耕地面积,比建场初期增长20余倍,作物播种面积,比建场初期增长35倍,粮豆总产量,比建场初期增长64.6倍,累计上交商品粮74,499,83万斤。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24,266市斤。
  1985年是农场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即由大农场转化为小农场,在大农场领导下,全面实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是改革国营农场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农场“一穷二死”局面的重大措施;是改革旧的经营方式,克服职工吃农场大锅饭,农场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病,促进农场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在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前提下,使职工富裕起来的重要决策。职工家庭农场的主要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是以户为单位,职工家庭经营,计划指导、独立核算、自筹资金、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职工家庭农场,有开发性和非开发性两种类型。根据职工家庭情况,可采取单户或联户的办法组织家庭农场。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工作,从1984年11月28日成立“经济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开始,至1985年春播前,要将生产队的土地,以合同的方式承包给生产队职工,农机具根据新1 日成份折价转让给家庭农场。其他林、畜、禽、渔业、果园亦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参照1984年12月7 日《星场(1984)89号文件》。到1985年末农场有家庭农场1 ,757 个。其中:单户1,327 个,联户430 个。经营主业1 ,567 个,兼营它业190 个。总户数3 ,893 户,总人口14,544 人。劳动力7 ,604 人,其中:固定职工4 ,468 人,合同制279 人,外雇人员2 ,857 人。承包耕地面积664 ,434 亩,其中:水田7 ,548 亩。承包林地面积35,674 亩,自营造林面积5 ,164 亩,承包苗圃面积498 亩,自造苗圃面积18亩,承包养鱼水面375 亩,自造养鱼水面6亩,放养鱼苗14.7万尾。耕地面积中园田地11,829 亩,耕地中排水条件好的6 ,661 亩。年内开荒面积5 ,790 亩,其中:已种植5 ,138 亩。
  拖拉机30,390 马力/401 台,其中自购5 ,167 马力/107 台。拖拉机转让金额2 ,770.6千元,已偿还207.3 千元。收割机20,950 马力/285 台,其中:自购480 马力/8 台。收割机转让金额4 ,370.60千元,已偿还213.7 千元。农机具2 ,606 台件,其中:自购145 台件,农机具转让金额2.116 千元,已偿还60.3千元。小四轮拖拉机792 马力/74台,共中;自购748 马力/63台,手扶拖拉机694 马力/71台,其中:自购72马力/6 台。
  职工私有房屋面积4 ,309 平方米,其中:非生产面积1 ,261 平方米,住宅面积1 ,240平方米。在总数中:1 、自建公助面积394 平方米,个人投资185 千元:2 、自建面积274 平方米,投资55千元;3 、转让面积3 ,410 平方米,转让金额108 千元。畜舍面积12,392 平方米,转让面积11,312 平方米,金额186.7 千元。
  承包专业户159 个,其中:单户149 个,承包专业9 个,总人口492 人。
  专业户承包项目:饲养业28个,基建3 个,其他12个,运输业16个,服务业18个,饮食业7个,农业69个,机修/林业6 个。
  专业承包规模:奶牛11头,猪739 头,鸡3 ,805 只,耕地面积42,458 亩,林地1 ,901亩,汽车10辆,旅店88床,饭店13桌。
  职工家庭农场主要产品生产与销售量:小麦生产43,616.6 千市斤,销售21,766.8 千市斤。大豆生产37,165 ,5 千市斤,销售18,115.2 千市斤。玉米生产196.3 千市斤,销售4.5 千市斤。肥猪生产4 ,569 头/336 吨,销售2 ,389 头/188.9 吨。鱼生产21.1吨,销售18.7吨。羊毛生产3.8 吨,销售3.8 吨。菜牛生产19头,菜羊生产46只。肉禽生产180.2 百只,销售123.7百只。肉兔生产10百只,0.23吨。牛奶生产84.7吨,销售79.2吨。鲜蛋生产45.9吨,销售41.9吨。鹿茸生产850 两,销售470 两。羊皮生产30张,销售15张,兔皮生产41张,销售20张,蜜蜂生产15箱,销售4 箱。蜂蜜生产0.8 市担,粉条生产1.5 吨。
  职工家庭农场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总播面积660 ,424 亩。1 、粮食作物面积计290 ,051亩,亩产177.4 市斤。总产51,469.7 市斤。水稻面积7 ,678 亩,亩产222 ,3 市斤,总产483,679.4 市斤。小麦面积259 ,24U 亩,亩产170.5 市斤,总产44,208.7 市斤。玉米面积1 ,558亩,亩产。150 市斤,总产241.7 市斤。谷子面积52亩。杂粮面积21,514 亩,亩产247.2 市斤,总产5 ,314.3 千市斤,其中,大麦面积21,434 亩,亩产247.3 市斤,总产5 ,302.3 千市斤。2 、大豆面积354 ,322 亩,亩产124 市斤,总产44,033.7 千市斤。经济作物面积5 ,577 亩。其他作物积面10,474 亩。
  集体所有制企业5 个,444 人。其中:工业1 个,63人,农业4 个,381 人。个体劳动者、总计141 户,153 人,其中:运输业14户。14人。商业15户、20人。饮食业19户、24人。服务业35户、37人。其他58户,58人。经营盈利(十)亏(—)—0.1 万元。主要产品、糖果20吨。投资18.1万元。
  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是要经过若干次反复实践,在前进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进入完善,达到尽善尽美。职工家庭农场在七星农场诞生。仅仅一年时间,还象初出土的幼苗,得要经过耐心细致的扶植,才能使她茁壮成长,也只有坚持改革,才能长袖善舞。1986年、为使她进一步完善,就实行多种形式存在,有单户,联户,机组承包。随着麦豆种植业的管理方便,就以农机大组承包。到年末有家庭农场702 个,909 户,其中:种植业599 个,517 户。饲养业69个,62户。林业27个,23户。水产养殖业7 个,7 户。总户数1 ,069 户,总入口6 ,334 人;男女整半劳力4 ,303 人。其中:固定职工2 ,390 人。耕地面积56,732 亩,林地面积38,724 亩,水面面积713 亩。奶牛242 头,羊1 ,046 只,鹿135 只。大型拖拉机74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40台,联台收获机25台。
  总收入4 ,863.8 千元。纯收入614.9 千元。上交税利费1 ,076.6 千元,生产经营总费用3 ,172 千元。
  主要产品产量:粮豆总产量5 ,645.5 吨。其中:小麦2 ,499 吨,大豆1 ,323.9 吨。猪2 ,928 头,牛奶344.6 吨,羊毛4.2 吨,鹿茸20两,鱼9.1 吨。
  经营承包:承包专业户(单户)333 个,生产队承包52个,总户数2 ,614 户,总人口8 ,759 人。
  承包项目:饲养业78个,商业4 人,运输15个,服务业19个,饮食业1 个,农业201 个,林业58个,劳动力人数5 ,561 人,其中:职工人数2 ,598 人。
  承包规模:奶牛270 头,猪2 ,903 头,鸡101 ,860 只,耕地574 ,510 亩,汽车16辆。
  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人数总计7 个,513 人、其中:工人485 人,技术人员1 人,管理人员27人。工业2 个,250 人,其中:工人242 人,管理人员8 人。农业5 个,262 人,其中:工人243 人,技术人员1 人,管理人员19人。经营盈(十)亏(—)十4.7 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糖果200 吨,塑料制品59吨。投资15.9万元。
  个体劳动者经营情况,合计518 户,817 人。种植业230 户,290 人,畜牧业35户,76人,副业18户,28人。商业80户,108 人。饮食业36户,111 人。服务业68户,147 人。其他51户,57人。
  七星农场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却经过一段艰苦的里程。从建场到1962年的几年中,受交通和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和1962年,职工的工资发不到手,买粮挂帐,甚至吃囫囵大豆,大豆面,但从未影响农场广大职工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把一切困难置之度外,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终于战胜一切困难,渡过了难关,从1963年起,逐步走向了好转。
  1965年十七队(原八队),粮豆作物获得平均亩产326 斤的丰产是空前,五大作物中小麦丰产尤为突出,3 ,015 亩小麦平均亩产366 斤。但这年全场农作物受自然灾害,面积达5 ,630亩,受灾成灾面积33,291 亩(涝灾8 ,045 亩,旱灾2 ,174 亩,风灾3 ,433 亩),小麦受灾面积25,300 亩,玉米701 亩,大豆7 ,105 亩。1967年,全场单产256 斤,小麦单产299 斤;1968年全场单产210 斤,小麦250 斤,1975年有的连队大豆,平均亩产300 斤,全团大豆上纲要,这是七星农场史无前列的产量。
  在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林牧副各业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牲畜存栏数增长了四倍,达到826 头,养猪3 ,983 头,累计为国家生产的肉类519 ,04吨,养鹿350 只,鹿茸1186两,养蜂120 箱。人工造林面积达到52,279 亩,其中防风林29,731 亩。
  工副业:年产面粉6 ,535 ,07吨,豆油536 吨,白酒521 ,02吨(包括著名的“北大荒”白酒),啤酒1 ,253 吨,糕点95,03公斤,食品加工等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红砖2000万块,发电530 万度,锯材年加工1780立方,轮胎翻新1300条。工副业总产值1983年达4 ,965 ,2 万元。
  商业网点和服务行业布局合理。总场部有百货商店,各分场设有分店,总场部还有土特产收购站1 个,招待所2 个,共有床位250 张。被服加工、理发、照相,电器修理,钟表修理等服务行业。
  建场初期,只有各种型号拖拉机36台,联合收割机4 台。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到1986年有大中小型拖拉机564 台,其中胶轮拖拉机228 台,联合收割机331 台,其中:自走式218 台,牵引式113 台,各种农机具3293台,汽车143 辆,田间作业综合机械程度达到90%以上。晒场机械化程度达70% 以上。畜牧等其他各业也实现全部或部分机械化。
  七星农场交通有福前铁路横贯东西。场部到富锦、同江,有二抚公路相连,四季畅通无阻。沿途分别经一、四、六分场,向南有通往大兴农场和三分场的砂石路,四通八达,全场基本形成了公路网。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1956年只有小学两所,教师7 人,学生80人,入学率在50% 左右。随着事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到1983年底入学率达到99.9% 以上,有全日制小学61所,中学8 所,职业高中1 所。场直小学附设聋哑班1 个,学生11名,1983年上半年小学修业期满毕业离校,并分配了一定的工作。各分场及生产队开设了小学、托儿所。幼儿园,总场有职工医院,卫生防疫站。各分场生产队都有卫生院或卫生所(室),一般患者可以就地医治。
  场区共有电影院5 座,各分场有电影放映队,每年可为观众放电影千余场(次)。总之,农场经过31年的建设,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广大职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此基础上将更上一层楼,争取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