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工队伍的构成
第四章 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职工队伍的构成
七星农场是国营企业,社会主义的大农业。自建场以后,其人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遍及全国各地。但主要是来自人民解放军部队的两批转业官兵和京、津、沪、哈等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以及山东省支边青年和移民;其次是建场初期从富锦县,集贤县,佳木斯市,勃利等市县的工人和干都接踵而来,充实到职工队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省市和兄弟农场职工陆续调入。近几年又由本场职工子女的初、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分配,及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从场外来,以及落户顶岗的临时工改为固定工的妇女,构成农场庞大的职工队伍,担负着农场的生产建设。
在1954年初建点时只有13人,随后从富锦转来10人,为职工队伍初奠基础。1955年8 月1 日,从佳木斯来108 人,富锦县各公社和哈尔滨市轻工业局等地抽调工人69人。1956年从富锦县农场,集贤县农场共调入150 人,从哈尔滨转入约230 人左右,到年底,全场人口达到1 ,977 人,职工总人数为466 人,为农场创业,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单位有:富锦地方农场,农建二师,集贤农场,农管厅干校等。
建场初期的1955年,从以下四个单位调来的干部为基础,组建七星农场:
以国营农场管理厅干校分配来的有:张野,于成密,刘先庆,王荣华,赵明志,吕宝堂,蔡元德,郭景全,向世春。
从富锦县地方农场调来的有:宫运久、张海川、单永弁、张文宣、王志谦、杨传林、姜凤诚、陈振和、冯世杰、谷恒德、赵帮勋、孟广群、程秉政、王殿全、李世田、马文清、于宪庭、孙爱庆、罗继钩、李桂兰、张桂琴、刘发、杨化民、赵洪彬,朱熹、吴凤祥、张洪德、裴跃庭。
从农建二师(290 、291 、11农场)调来的有:王忠、苏斌英、李桂芝、王贵平、李云喜、李孔俊、王寿山、张贵金、刘瑞亭、阎克修、于志远、陈肃谦、杨景三、王树林、卢胜芳、王泽夫。
从集贤农场调来的有:李万宝、郝永生、佟文斗、于景春、韩忠义、李文俊、郭秀芬、张洪信、刘淑珍、于宝珍、戴传林、郭进群、于忠凯、李怀春、宛奎武、赵洪玉、刁煜、孔繁旺。
1958年4 月从山东济南部队转业官兵842 人,这是七星农场发展建设的一批生力军和优秀骨干。
1959年从山东转来一批支边青年1 ,000 人。1959—1960年,从山东转来移民400 户,约2,000 人,全场人口增到12,279 人,职工总人数为4 ,226 人。
随着农场事业的大发展,现有的人力仍满足不了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党和毛泽东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1965年北京社会青年142 人,1966年3 月,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830 余人,1966年4 至8 月,哈尔滨市社会青年共360 人来场参加建设。紧接着北京市的初、高中毕业知识青年,接踵而来,1968年6 月至7 月2 ,657 人,1969年9 月先后来2 ,456 人,以及上海市的初、高中毕业知识青年,1969年6 月811 人,1971年10月690 人,1972年10月442人,1973年4 月394 人,陆续来此参加屯垦戍边。知识青年的到来,对农场的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1973年底,总人口数为 24 ,494 人,职工总数为13,202 人。
1975年知识青年就有8564人(已婚386 ),其中:北京3141人(男1620人、女1521人),上海1777(男862 、女914 人),天津1250人(男640 人、女610 ),哈尔滨1882人(男533 、女549 人),本地青年514 人。
由于四大城市知识青年返城,所剩无几,1977年至1979年前后,从全国各地来农场投亲靠友中落户约3 ,000 人,其中一部分持转学证明书入校的,作为初、高中毕业分配为正式职工外,其余有1620人为顶岗临时工,还有大部分人未安置工作,为待业人员,1980年3 月家属临时工改为固定工998 人。1984年至1986年的三年中,共安置职业高中毕业生525 名,社会待业青年972名,特殊照顾645 名,退休接班26名,复员退伍军人15人,总计2.183 人。调入干部(包括大中专毕业分配来场的),共5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