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农垦局时期(1958、4—1962、12)
第六章 合江农垦局时期(1958、4—1962、12)
合江农垦局时期(1958、4—1962、12)
前段时期也为今后生产建设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向前发展。
1958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正要开始之际,农垦事业面临大发展的形势。这一年的一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二月,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又发出了《对退出现役干部转业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三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一。自1958年3 月初开始,持续至5 月,在3 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从全国各大军区和野战军的十万转业官兵,奔赴三江平原,一部份充实到牡丹江农垦局,一部份来到合江地区,于1958年4 月27日成立合江农垦局,农场改名为”黑龙江合江农垦局七星农场“。
七星农场的转业官兵主要来至山东济南军区,当时在生产建设方面,执行中央农垦部确立的“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发展农牧场。
1959年和1960年,接收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户,壮大农场的职工队伍。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是农场第一代“北大荒人”,是建设农场的生力军。1959年,富锦县二龙山公社靠近农场边沿的大永善、长春岭、德林、新安、永乐、庆平等6 个自然屯并入农场,1962年根据上级指示,又将此6 个自然屯退回了公社,并将入农场时所带来的物资全部如数退赔,使农场在“大跃进”中造成的困难更为严重。
1959年8 月,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党掀起了一场“反右倾”斗争的风,农场主要反映在开荒问题上,有“右倾保守”思想,但其客观原因:一是条件差。农场至富锦镇是一条土公路,若遇雨交通就阻塞,马车往返一趟,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需2 —3 天,各类物资尤其是开荒用的油料很难运入;二是草皮下蓄水量太大,有回筏和立筏的现象?三是拖拉机马力小。有KS—○7 ,DT—413 ,还有少量的德特54,都不适宜开荒使用。
二分场至七星岗的公路只修了6 米宽,路窄不能会车,反了第一任场长李万宝的右倾。紧接着第二任场长王强,副场长宫云久继续开。由于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共产风、高指标的影响,未完成开荒任务。
到1960年农场已经建8 个农业分场,23个农业生产队,耕地面积219 ,300 亩,播种面积达到114 ,630 亩,拖拉机63台,联合收割机20台。人口由达到12,279 人,职工4 ,226 人,1,846 户。
1961年根据农场的经营管理情况,体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八分场同一分场合并,三分场同二分场合并,取消德林的畜牧场,到1962年,只有3 个分场,17个农业生产队。
从建场到1962年,几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之交通不便,没有成形的公路,进出农场靠坐拖拉机拉爬犁,农业生产资料和职工生活用品运入农场是极为困难,使开荒不能加快速度,生产不能大发展。吃的面粉和豆油及搭炉子用的红砖,必须用马车从富锦镇运回,因此住地窨子,马架棚、土坯房、拉哈辫墙房。 1961 年、1962年灾年之际,口粮不能满足最低标准,吃囫囵粮,大豆面,瓜菜代,数月发不了工资,买粮记帐,但从未影响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困难,渡过了荒年,同心协力开发荒原,建设七星为国家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