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第十五章 工业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七星农场的工业,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56年至1958年,是依靠外援,生活主食的粮油由富锦县城供应。建房用的红砖也是用牛马车从富锦县拉回农场。第二个时期是从1959年至1969年,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生产日常生活必需品。1959年开始加工一罗到底的黑面粉和豆油。1961年开始生产的红砖,虽然质量很差数量极少,但也可作为小型建筑使用。再则小型酿酒也产生。1965年有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房建用材非常方便,再也不到外地加工制材。并且在 1969 年也成立化工车间,试制黑肥皂,由于技术不过关,质量差,成本高,未能投入生产。第三个时期是1970年至1986年,是农场工业兴盛时期。由于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人口大量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生产,远远是满足不了实际需要,除农业生产为主外,将原先工业生产扩大,并新增加项目,如糖果、青酱、醋、以及啤酒、橡胶、印刷等品种,除满足本农场自用有余外,而且还畅销外地。1986年重工业按现价327.6 万元,净产值126.1 万元,轻工业按现价1101.2万元,净产值为1375.1万元。
  为了加速工业的发展,农场于1983年7 月,在整顿企业改革中,进行了体制调整。在工副业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卢德胜,经理姜恩斌(时间不长调去啤酒厂)副经理房鹤鹏,工程师李怀天。1985年又将工业公司撤销改为工交党委,党委书记冯友。下属工业科、基建科、交通科,自来水站。工业科长房鹤鹏。基建科长霍明,后期副科长刘志江。交通科第一副科长单德玉,副科长李卫平。自来水站站长钟子齐,书记孙太锡,后为刘淑谦。1986年又改为工业公司,经理廖启明,副书记盛守志,第二经理房鹤鹏,副经理李怀天。下属单位有啤酒厂、制粉厂、制油厂、制酒一厂、制酒二厂、印刷厂、橡胶厂、电管站等。到1987年1 月机械厂、综合加工厂、塑料厂等3 个单位归其所属。公司机关内增设政工、计财、企业管理、安全设备、供销信息五个股。
  成立公司后的经营情况是1983年盈利约40万元,1984年盈利约30万元。但1935年经营不利,亏损100 万元,1986年亏损40万左右。
                   一、面粉
  1958年以前,农场没有面粉加工行业,完全依靠富锦县供应。1958年7 月开始生产面粉,直到现在,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加工。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农场,人员剧增,吃粮全部由富锦县供应,开始感到困难,当年在富锦县买了两盘立式中简甩谷机(扒皮机),孙太锡负责加工苞米楂子,名称叫粮米加工厂,面粉仍由锦昌火磨供应。次年由工人牟维新亲自动手,在二龙山买了一台石磨,在富锦利民铁工厂买的轴、木头轮、安装后,当年就生产了一罗到底的面粉。
  由于面粉黑又粗,加上日产量又低,1960年,用一辆热特与富锦面粉厂换了一台德国牙式钢磨,由郭树仁带领,一个班次出5 吨,三班倒,日产15吨。1961年840 平方米的面粉大楼建成后,1962年上半年就安装完从无锡出产的600 型和800 型两台磨和原先的德牙式磨,下半年正是投入生产,日产面粉15吨,日产45吨。由于当时生产管理好,工人干劲大,面粉质量一直很好,供应全场富富有余,从此,结束了到富锦拉面,吃黑面,粗面的局面。
  1967年又重新建820 平方米的面粉大楼,与原先面粉大楼并立,可是刚外部工程竣工,内部机器未来得及安装,时逢组建兵团第六师,改作师部办公大楼,1971年又搬迁到铁道南新建960 平方米的假五层面粉楼,可是竣工后投入生产五个月,1972年5 月 7日,因刮大风,两条动力线破皮摩擦起火,将楼房机器及皮粮库、成品库、粗粮库、加工车间全部烧毁。在团党委的领导下,从各单位抽调大批人力物力进行昼夜抢修,于同年3 月重新安装新购进的机器和设备。
  现在厂房安装有FMS 型250 ×800 无锡出产磨粉机2 台和FMS 一600 石家庄出产的磨粉机1 台。嘉兴出产的吹式比重去石机1 台,无锡出产的DMC —60擦麦机1 台,江苏江都出产的DM1—67106 立式花铁筛打麦机2 台,甘肃永登出产的F S Z 型筛麦机3 台,挑担式平筛三组和常州出产的脉冲除尘器1 件。正常供电,日三个班次能生产39吨,通过几年的生产改装,到1986年面粉色泽达到标准,为“七八”粉。
  在国际形势紧张时为防止战争发生,不致使面粉供应中断, 1971 年至1973年两年间,又在当时的三、四、五营修建了小型面粉楼、安装了无锡等也出产的面粉机。三营面粉厂1972年5 月26日正式投产,四台磨,一昼夜出面12吨,年产800 吨。1972年团面粉厂失火后,团部吃面由该营供应。
                   二、豆油
  七星农场的豆油加工,和面粉加工是一致的,195 年以前是没有的,全依靠富锦县供应,1958年7月建立油房以后,不但自给有余,还得外销。
  成立油坊后,派谷恒德为领导,从富锦县油坊买来1台人力螺旋榨(六个榨眼),由工人贾殿军带领,分三个班,一班8 人,用杠子压,一个班次出油500 —600 斤。
  1960年又增加了6个榨眼,一个大碾子,三个班次,日产3 吨左右,用电机带榨。农场改建兵团,1970年搬至铁路南面现厂址,机器全部换成了汽榨,实行了半机械化,共41人,年产1000吨左右。
  1979年将过去机器全部淘汰,新安装湖北安陆出产的200 A 一3 型榨油机2 台,上海冷铸厂生产的400 ×600 和800 ×800 轧胚机各1 台,佳木斯出产的四层炒锅1 台,陕西成阳出产的五层炒锅2 台,自制水化罐4 个,佳木斯生产的20立方米,10立方米和30立方米油罐共6 个,从此实现了全部机械化。人员大大减少,劳力大大减轻,三班作业,平均日产豆油2.5 吨,年平均出产302 吨,最高的1983年,生产豆油536吨,豆饼除全场作饲料外,还运销国内外。1983年运往美国545 吨。
  为合理使用大豆,改善职工生活,三分场于1972年建立小型冷榨,日产12一15吨,1976年又增加1 台小冷榨,3 人一班,每天两班作业,月产25吨。1986年粮油加工净产值51.2万元。
  1960年成立粮油供应部,主任黄先仁,会计张凌云,主要是将生产的面粉和豆油销售给场部家属职工,分场和生产队,由食堂统一到面粉厂买回单位供应给职工。管理局局直和场直,由于人口增多,集中在一个地方购买油粮拥挤,耽误时间,影响工作,1979年管局成立了局直粮油供应部,属于管局户口和粮油关系的,全由局直供应部供应,减轻了七星农场供应部的负担。 1981 年5 月1 日,农场又成立了第二粮店,分两处卖粮,可随到随买,避免了拥挤的现象。
  该单位历任领导有:1969年副主任范新春,会计杜秀兰,孟少春。1970年会计换为武立琴,出纳杜秀兰。1975年副主任换为于清连,1981年新任副主任田广干。
                   三、木材
  木材是房屋建筑和制作家具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建场以来,历来用于建筑房建的木材全从外地采伐运入。未成立木材加工厂之前的1958年至1961年,由于场内用电无法解决,在大叶沟采伐的元木都汇集到两个楞场,用30多条枪锯,60多人拉,加工成材运回农场使用。到1965年春才从双鸭山搬回场部。当时木材厂书记殷建武负责整个工作。
  1958年至1965年的业务,直接为农场领导,成品全部归基建科。1965年下半年归联合加工厂,为木材加工车间,厂长刘瑞亭,书记殷建武,副厂长李增跃。1964年正式成立木材厂,1966年转为独立核算单位。1967年以后厂长庞伯儒,书记耿清顺。由于形势的变化,组织机构也随之变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木材厂改为六师二十五团工程一连,武器备有高炮,连长王立成,政指王永安,副政指朱太林。1977年兵团改制为农场,又恢复了木材厂的番号。1978年的政指孙刚元,现任该厂厂长。
  木材加工厂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农场每年房建木材的加工任务。开始是用手拉锯,斧子凿子刨子等手工操作。逐步走向简单机械化生产,到部分机械化生产。1958年至1961年,用元木搭起高架,工人站在架上、用枪锯,上下一锯一锯地拉,吃力劳累,出材甚少。当时的大锯工人有刘学增,吕汉昌,刘五臣等。 1961 年至1965年,使用园盘锯破元木,比人工用条锯拉快得若干倍。但园盘锯的半径有限,粗大的园木不能从中破开,首先还需用枪锯将园木破开,再田园盘锯加工成建材。每年只能加工150 余立方米左右。
  当时,由于农场规模小,用材量少,每年上级拨给的指标,除本场足够使用外,还将剩余的原木外售到哈尔滨,郑州等地以及解放军部队。本厂常年正式工人只有30余人,负责装御火车和火锯,另外雇用临时伐木工人200 余人,两个厨房煮饭。到秋收结束冬闲时,农场还组织大量人员进山采伐,几乎每年都超出上级批拨的伐木指标。
  1964年建厂时,盖了一栋约200 平方米的木板房、用座机带动盘锯,加工各种规格的建材。
  由于农场事业发展很快,规模日趋扩大,用材量增多,盘锯出材量小,供不应求,同时还浪费木材(主要是锯口大)1970年冬天,安装m J311型,电力40马力跑车带锯1 台,代替园盘锯。
  1971年又安装mJ13型30马力平台带锯1 台,1976年安装的mJ48型,20马力于台锯带1 台,解决了木材加工供不应求的困难,也减轻了体力劳动。每年除本场加工平均3 千余立方米左右外,还支援友邻单位加工3 千余立方米木材。
  建场以后,木材加工,最高是1971年,年产量为6406立方米,最低是1961年,年加工400立方米,一般年产皆为1700—5500立方米上下。1986年该厂净产值为15.1万元。
  工具更新。1965年,由纪佑长,李树民,杨洪印,李世昌,孙华等几位工人,从迎春机械厂带来压刨机1台,这是木材加工第一台木工机械,同年还增添了1 台开口刨和1 台眼床。1968年又增设擦刨机一台,1980年增加了1 台压刨机工具逐年更新,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
  为安全防火,保证正常生产,1983年重新盖了800 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木工车间。全厂有职工152 名,工人们在这宽敞而明亮的厂房里,为七星农场加工各种规格的建材。
                   四、红砖
  “一千块砖”。1957年,初建砖厂时,主任王荣华,带领20余名工人,在今苗圃办公室北,(称为“北窑地”)为试验土质好坏,能否烧出好砖,因此,第一窑(小方窑)只试烧了一千块砖,结果质量很疏,不能作房建使用,当年只生产了23万块作为一般用。有这样民谣:“七星农场的砖,比饼干还疏”。由于土质差,砖的抗压力弱,不是长久建厂之地,只盖了一栋三间拉哈辫草木结构的临时厂房。
  1961年产砖11万,不但产量低,质量差,满足不了建筑的需要,当时房建用砖,全从富锦县城进来,一是成本高,二是交通不便,若遇雨季,就要停工待料(当时富锦至农场全为土路)
  影响施工进度。为解决这一矛盾,烧成合格的好砖,汤庚成背着干粮,带着袋子,外出找土样数日带回土样,经过研究,最后定点,为今总场砖厂地址,(即今日贯称的南窑地)。
  1964年,在新厂址建年产1oo万余砖的小方窑,同年冬天从北旧砖厂向南砖厂搬迁,1965年全部搬完,原厂地址移交给了苗圃。1966年开始使用年产200 多万的小型制砖机。1968年又重新增1 台中型制砖机,工人增至200 多人。但这样,每年生产的红砖,仍不能满足农场建设的需求,1969年改为工程二连安装了一台大型制砖机,3 台制砖机同时投入生产,2 座方窑不停火地烧,也烧不完砖坯,所以同时建了一座烟囱高30.5米24门的轮式窑,每转一周能烧出红砖25至26万块,自建成以后的1971年,最高年产量达到780 万块。
  为解定用砖困难,1970年冬,从外地转来“全民动手家家烧砖的”先进经验“。当时团部(总场)号召学习外地经验,掀起家家烧砖的高潮,实现”小砖窑遍地开花“,利用各家煮饭可在锅台里烧砖。集体宿舍,办公室取暖,学校教室取暖,也都烧砖。1970年冬至1971年春,全团共建各种小砖窑96个,共烧出”红砖“34万/4 千块。各单位领导在74连召开了现场会,并介绍了经验,当时团直学校中学就有9 个小砖窖,几乎每个班级都有—- 座小砖窑,目的是既可以节约煤,又可以取暖。结果恰得其反,费工、费煤,也不能取暖,也不成砖,得不偿失。
  历任领导:厂长工荣华,徐仲达,刘培才,翁庆堂,于振兴。政指:刘维明,姜佩贤,鲍立成、许传志、杨太锦。
  根据农场事业的发展,每年基本建设任务数量成倍增加,总场砖厂每年生产的砖,远远满足不了全场建设的需要,相继在 1968 年底,四分场49队北边,建立了80—100 万的小方窑,但它的时间特短,1970年上半年投入生产,下半年就撤销。又于1976年,在49队西北角重新扩建了年产300 多万的18门轮式窑、1977年正式投入生产,使用拖拉机带动制砖机。由于农场企业整顿,体制改革,四分场于1983年12月撤销,砖厂交给五分场,厂长王祯。五分场砖厂于1967年建厂,1973年撤销。三分场于1972年在该分场南面建立了方框窑,但不长时间就被撤销。
  1973年7 月,由二营(分场)11连(队),以20余人组建成砖瓦排,第一年打草,伐木,盖坯棚,作建厂的一切准备工作。 1974 年一个设计年产为500 —600 万砖18门的轮式窑,31米的烟囱拔地而起,矗立在分场的西南约3 华里处。整个砖厂占用面积为 10 垧地,1975年投入生产,年产红砖350 万左右。可为七星农场第二大砖厂,砖的抗压力,一般在50—65左右。
  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土法上马,1973年的冬天,工人田守洪,自己用钢板卷做的砖机,如今仍然使用无损,在正常情况下,日产砖坯5 万余块。动力是用54匹马力座机带动砖机。
  从1980年开始,除满足本分场基建用砖外还有剩余,可支援兄弟分场和单位。
  自建场后,由于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去,除1980年, 1983 年有盈利外,其它年均为亏损,到1983年止,还亏损13.8万元之多。厂长李明生。1985年全场砖瓦净产值32.6万元。
                   五、白酒
  农场酿酒原料很多,能充分利用给国家增加财富,1961年 3月起,便开始因陋就筒,就地取材,办起了自己的酿酒小作坊,由工人谢龙和、庄殿荣,杨西湖3 人用两口80印大铁锅,4 只二号缸,在原八分场一队猪舍里,用黄曲梅作酵母,开始了土法烧酒,日产65度白酒100 多斤,年产39吨左右,酒的质量很差,糖麸味很大,腥,辣,苦、涩,‘时间稍长,酒色橙红。1962年秋,搬到该队马号,这年扩大一倍,将铁锅改成锡锅,用橡子,甜菜,做原料,由于技术不过硬,出酒不正常,日产60度的白酒300 斤到500 多斤,酒的颜色发绿,味苦,带药味,喝后伤头。后改用麦头子,青苞米做原料,酒味,口颜色逐渐变正,日产1000多斤,月产15吨上下。工人增加到21人。
  1963年盖起了大酒房(现在建三江会场),陆续派工人到富锦县学习酿造技术,由于一切用人工操作,工人增加到70余人,日产65度白酒一吨多左右,同时开始有了化验室和购进了装瓶设备。1964年起,生产已走上正规,操作和设备有了改进,该厂生产的成瓶“北大荒”白酒在市场销售。1967年增添开凉机1 台。 1972 年搬到铁路南新建厂址,因原料不足生产不正常。1967年开始用锅炉送气。1980年到1982年添置吊车1 台,粉碎机3 台,鼓风机两台,开凉机1 台,酒泵1 台,上水泵两台,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年产量由70吨上升到200 吨。1982年全厂职工86人,年装瓶22,000 多箱,(—箱24瓶)这是七星农场主要酒厂。
  七星农场第二酒厂是原四分场酒厂,1962年正式投入生产, 20 多年来,一直坚持生产,每年最高170 吨,最低40吨。该厂因水质好,制酒技术高,所生产的“北大荒”酒和“二锅头”酒较为有名,为全总局八大酒厂之一。
  三分场二十队也有一套比较好的酿酒设备,1972年起连续四年日产白酒300 斤,酒的色泽和味道都很好,为连队喂猪增加了饲料,同时给多种经营找到了门路。是以农忙务农,农闲烧酒。
  1984年全场酿酒工业净产值119.8 万元,1985年55万元,1986年为25.1万元。
                 六、啤酒
  七星农场啤酒厂,为1972年建,由赵永华,李景芳,陈振和,陈开华,叶正坦等筹建,1973手正式投入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 3000 吨的小型厂。投产前,组织派耿福海任厂长,叶正三,马文斌,李景芳等人配合,筹备建厂和组织安装工作。当时有职工40多人,年产啤酒40多吨。1980年前由于领导班子调换频繁,有的班子不得力,技术水平低,产量少等诸因素,经营连年亏损。1973年到1980年的8 年累计亏损达88万多元,相当于当时啤酒厂固定资产原值。1981年起,调整了领导班子,加强了经营管理,抓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打开了销路,不断挖潜改装,产量连年翻番,年产啤酒612 吨,吨成本529.04元,瓶成本0.331 元,盈利14,799.79元。1982年产量为693 吨,吨成本 475.40 元,瓶成本0.297 元,比最高的1979年降低了3.5 倍,盈利 26 ,661.36元,1983年产量1253吨,纯盈利为86,500 元。1983年4 月,农牧渔业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垦系统首届啤酒质量评比会”上,七星农场生产的11度啤酒被评为第三名。1983年9 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全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上,七星农场“建三江”牌啤酒成为会上的热门货,北京市居民排长队争先购买。
  10月全国农垦局在浙江省肖山啤酒厂召开的啤酒会上,一致认为七星农场啤酒质量提高幅度较大,受到大会的表扬。(这次会议未评名次),现生产的啤酒,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标准,(见表),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除供应建三江地区12个农场外,还远销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伊春、繞河、同江、富锦,东方红林业局等省市县。
  为了发挥生产原料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农场决定扩建该厂,1984年生产啤酒3 千吨,农场总局给该厂无息贷款3.5 万元,经过三年的扩建,将发展成年产万吨啤酒厂。历任领导班子,耿福海,赵永华、李景芳、吕德和、陈云顺、潘世忠,姜恩斌为厂长。
              七星农场啤酒理化指标



                   七、麦芽
  麦芽厂是农场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厂,是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与啤酒厂为一个单位。它是1984年6 月23日破土动工的年产设计能力为5000吨的厂,1985年8 月3 日竣工试车, 1986 年6 月正式投入生产。由于设计设备不配套,管理不合适,设计与实际工序数据不准,按需要不符,造成生产障碍,只生产 1,716 吨。
  从试车到投入生产,近10个月的时间,发现了不少问题,就自己动手,进行改装和增设。
  1986年8 月底,到省农场总局科学院请来工程师何崇喜,对干燥部分进行了改装,同时借此机会进行初选,分级,更换设备,重新更换了管道,增设了储存装置,缓冲室,加热装置,更换排潮风机等,并对8 个发芽箱的电机进行了改装。通过技术更换,达到了正常作业,而且省工、省电,生产麦芽每箱就纯省电190 元。
  产品除满足本场自销外,畅销河南、沧洲、河北密云、内蒙古,本省的牡丹江、七台河等地。
  该厂为合资企业,共34股。其中,七星农场19股,八五九农场6 股,胜利农场5 股,创业农场2 股,红卫农场1 股,建三江管理局工业处1 股。
  董事会于1989年2 月25日成立。
  董事长,苗泽波(七星)
  副董事长,马唯达(胜利),吴居沛(八五九),路庆云(工业处)。董事:赵凤详、颜春详、陈云顺,房鹤鹏,谢文广,宁素毅,祁详一。据有合资协议书和董事会章程。该厂历任领导姜恩斌、赵路、王伟、王建民,麦芽车间主任陈春华。
                   八、橡胶
  轮胎翻新厂是原七星农场整企后新建立的工业公司所辖的一个制件小厂。它筹建于1970年8 月,1971年8 月正式建厂,当时与农场汽车连同属一个党支部,厂长孙太锡。初建设备简陋,只有园硫水机1 台,规格900 一20模具1 台,友谊农场支援压胶60条,年底又从双鸭山轮胎翻新厂购进14对压胶机1 台,焊接模具3 台,局部硫化机2 台,汽泵1 台。全厂员工17名。当年密山四师机械厂、佳木斯橡胶厂、密山等单位,为该厂培训技术人员12名,从而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
  1973年团党委发出“精减人员、消灭亏损连”的号召,轮胎翻新厂缩编成一个排,配25人,由汽车连领导。当年生产出多种轮胎600 条,合格率达99%。
  1973年3 月,从汽车连分出,搬入新建厂房,厂长耿福海、书记苟绍彦。经济、行政独立。
  生产上提出“当年建厂、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口号。但由于生产骨干纷纷离厂,轮胎质量下降,由盈利变为亏损。
  为扭转亏损局面,先后送出10余名技术人员到哈尔滨学习。现有职工126 名。厂房总面积1 ,973 平方米,有角带、轮胎、锅炉、炼胶,设备等5 个车间。有80年代的产品压延机,角带硫化机先进设备各1 套。还有自制角带机4 台,处新机1 台,整园硫化机1 台。物理化验室设备1 套,在总局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稀有之设备。在黑龙江省也属于中型单位,总局属于第一单位。
  1987年是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给盈利指标0.5 万元,总产值100 万元。
  历年总产值:1984年46.4万元,盈利2.8 万元。1985年27.5万元,1986年54.6万元。
  所生产的产品有普通三角带ABCD,大带F 型带,E 型带,环型带。胶制品有轮胎翻新,各种油封杂件,产品销售本管局所属农场,外销新疆,富锦县拖拉机厂,各个城镇的砖瓦厂,以及外管局。由于工业原料从省总局物资局,年计划80吨,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导致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册人数125 人,(包括合同工27人),厂长李代群,副书记李开寿,副厂长李鹏林,徐茂鹏,刘世松聘用(1987年8 月解聘),工程师兼副厂长杨荣。橡胶技术员5 名,设备技术员1 名。
                    九、印刷
  七星农场印刷厂是农场整企后工业公司所属的小型工厂。 1970 年8 月建场的时候,厂房简陋,两间破草房内只有两台旧印刷机和1 台手摇切纸机,全厂共12人,厂长田庚尧负总责。由于初成立,人员少,印刷水平低,只能承印场内简单的凭证。为适应建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1972年新添一台印刷机,人员增加到30人,由狭窄的草厂房搬迁到现在较宽敞的新厂房。1978年起,由于农场领导对印刷事业的重视,厂内全体人员的努力,厂房已扩建到800 平方米,现在设备基本配套,有印刷机8 台,自动切纸机2 台,磨刀机1 台,铸字机3 台,订本机1 台。承担着建三江农场管局10多个农场,医院、学校等单位的多种账、证、表格、学生本的印刷。1978年前,每年产值10万元上下, 1978 年以后,最高能达到26万元。如果货源充足,年产值能上升到50万元,年利润5 —10万元。为了广开门路,增加产值,扩大生产,1984年,除印刷文字外,增加年产10万平方米的纸箱(包装用)车间,价值5 万多元的制纸箱的全套机械设备。车间成立后,建三江管局所属10多个农场和单位以及佳木斯市有关单位,纷纷前来签订纸箱合同,每天30人工作,还觉较紧张。
  1985年又增益700 平方米的厂房,为彩印作好准备。1986年购进价值15万元的彩印机2 台,平压机2 台,照相制板全套设备,从此开始承印各种彩色商标业务,质量可佳,深受用户的好评,年产值1984、1685两年均为26万元,1986年达到51万元。利润年均5 万元左右。1984年净产值9.8 万元,1985年为10.4万元,1986年上升到18.2万元。现有人员140.书记田庚尧,厂长任延录。
                    十、采石
  1959年,七星农场水利队开始在大永善北山打房基石和石毛,由于北山全为风化石,故不能做房基石,又迁到仁义西北山,1963年冬天成立了采石队,队长刘广月。领200 余名工人在这两座山上采石,后因组建新的生产队将工人调走了二分之一。农场事业逐年扩大、基本建设用石量增多,1967年8 月在德林北山成立了块石队,专门开采基本建设用的石头,工人有50—60人,刘广月担任两个采石队的队长。1969年改为工程四连,连长刘广月政指崔平。1971年又将此连分力块石连和碎石连。块石连连长张世平(后任政指),政指温字忠,1973年连长李真,1978年换为张蕴秋,政指换为崔平。碎石连,连长刘广月,政指麻金声。又于1976年将两队合并为采石队,队长兼书记王连瑞,带领工人每年采石指标为,碎石35,000 立方米,块石以18,000 —30,000 立方米的任务。
  大永善北山石毛场,1963年5 月以张世平、张德发为领导成立了道路队,常年在北山开采石毛,铺筑场内务条道路,保证了道路的平坦,睛雨交通无阻,组建兵团第六师后被撤销。1971年春,六师成立修路连,又利用原来采石场继续开采石毛,并向各团出售。
  1980年七星农场又恢复了道路队,仍以张德发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从苗圃调去28名职工,作采石工人,至今两个道路队同时在此开采石毛维修道路。
  自建采石场,长期就在这三处采石,自采自用,从无人过问和阻拦,但在1984年5 月,富锦县人民政府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黑财予外(81)第10号,黑龙江省物价局黑价联字(81)61号,黑龙江省农业局,黑农业联(81)292 号“二局一厅”的联合文件,《关于征收土地管理费的通知》第(二)条的第<4> 点内容规定:“商品性砂、石、土场土地,按开采面积,每年每亩征收土地管理费50元。开采后平正土地,恢复利用的面积,从恢复三年起免征土地管理费”的精神,批覆七星农场申请,(批复内容附在第八编一附录)从1983年开始,每年向富锦县财政局缴土地管理费6 千元,向二龙山公社缴纳砂、石管理费12,000 元之多,(具体单价是:块石每立方米0.5 元,碎石每立方米1 元,石毛每立方米0.30元)。
                   十一、塑料
  塑料制品厂,是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原料,四无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85年8 月,由一分场书记寥启明一手筹建。租用一分场405 平方米的汽车库作为厂房,从黑龙江省化轻公司,大庆油田进入一部分原料,经9 个月的筹建工作,在1986年5 月正式投入生产。产品有各种规格的管材,地膜、大包袋、包装袋、塑料管子等。产品主要销售给建三江管理局所属单位和附近的富锦、同江,饶河等县。由于原料来源不足,造成产品供不应求。
  根据现有设备能力,原料供应充足,保证“吃饱”,年产量达到600 吨,盈利40万元。1986年实际生产产品60余吨,盈利1.4 万元。1987年1 —5 月生产70余吨,收入21万元。
  对设备和技术是采取联营的办法解决。一开始就同山东联营,时间不长,1986年同哈尔滨市塑料研究所联营,解决了两套设备,但交付不及时(4 月交1 套,6 月交1 套)影响了生产。同时通过联营,技术交流,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和实际操作结合很快解决了技术的问题。就这样一个新兴的厂建立在一分场场部办公室的东侧。
  全厂现有职工68名,厂长胡仁德,书记简德扬,副厂长王明军。全厂工人的工资,由厂里收入解决。
                 工业主要成本表
                               金额:单位成本:元
                                 产品成本: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