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公路:1956年前,唯一的由二龙山经大仁义至七星岗,长30华里的土大道,是在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时修建的警备路。由于沿线路基低洼,年久失修,积水侵蚀,路面塌陷,凹凸不平,不宜车行。建场后,将路基全毁为耕地。场长李万宝又沿高岗地势重新修筑一条由大永善经小永善(即今一队)至总场的公路。1962年开始修筑场部至二龙山路基,1964年全铺上沙石路面。自此以后,总场至各分场及生产队的主要道路逐步完整,陆续铺上沙石。
1965年修筑总场至十八队,一分场至五队。 1966 年总场至八队,二分场至二十二队,六队至砖厂。1978年砖厂至七分场(今74队),1980年二十二队至三分场(24队),七分场至七十五队。1981年二十五队至三十三队。1982年六分场至六十七队,七十五队至七十六队,三分场至二十九队,四分场至五分场。1983年七十六队至七十七队等的沙石路。并在主要公路上还专设有3—5 人的养路工人。1984年夏天,场部家属区街道每个十字路口都建筑了混凝土小桥,800 元一座承包出去,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桥建好后,不到一个月,几乎全坏。同时铺了家属区西边东西三条和南北一条的沙石路,约1.5 公里,1986年铺37队至飞机场约1.5 公里的沙石路。全场共有沙石路181.4 公里。
建三江中央大街、宾馆路,在1975年和1982年先后铺上柏油路,路旁并安上了水银灯,每到夜晚放射出银白色的光辉,把整个街道映得通亮,无形中为夏日之夜增添了游览之地;也为建三江城区增添了美的夜景。
1966年前,总场去五分场的汽车和马车,必经二龙山绕道北行前往。步行须经十队草丛踩道而去,实为不便。李在人场长重新勘测改道,由总场经四分场至五分场的场内公路,1968年修筑的二抚公路也必经一段,从1975年至1982年完全铺成沙石路,成为风雨畅通无阻。现在七星农场公路已形成网络,与场外公路紧紧相联,四通八达,到1983年场内主干公路210 公里,其中沙石路1 36.8 公里。对外交通除福前铁路外,还有公路与富锦县、同江县、抚远县等城相通。
1968年2 月25日至,1969年8 月1 日竣工的七星河大桥,使总场和大兴分场(今大兴农场)联成一线,沟通了南北交通。1968年至1970年,二抚公路(二龙山至抚远县,全长235 公里)的修通,横贯七星农场,经一、四、六3 个分场。1978年福前铁路(福利屯至前进镇)峻工通车,横穿东西,使七星农场陆路交通更为方便,真乃交通枢纽中心之地。
客运站:1964年,总场至富锦县的公路修通后,为解决职工生活福利,出入农场方便,增加收入。同年5 月,农场用一辆解放牌货车到山东济南改装为T1660 型客车,由张洪普驾驶从总场通往富锦镇的旅客,后又由高彦斌、包明久驾驶照旧运行。1981年冬至1982年春,三、六、五分场,也先后买回大客车。1984年 8月汽车队又从黑龙江省客车厂买回一辆龙江牌680 型64个座位的客车后,将原先T1660 型客车交给一分场。这些车全由各分场自己经营,每天来总场一趟,照例是上午来总场,下午回分场。各分场并备有北京小吉普车一辆,全场共11辆。1985年总场又增设小面包车一辆,1986年又增加指挥车一辆,在必要时亦可接送客人之用。
1985年1 月17日,由交通科组建建三江客运站,将分场的4 辆客车集中,统一调度,全跑各分场,为职工服务。1986年3 月将汽车队龙江牌680 型客车归为客运站,9 月买回东风牌140 型客车1 辆。1987年4 月29日又购入客车3 辆,整个客运站共有客车9 辆,座号为:33个座位1 辆,36个座位3 辆,37个座位3 辆,50个座位 1辆,62个座位1 辆,(全指旅客座位)。通过实践证明,客车集中,统一调度,可转亏为盈。
客运站成立,开始只跑分场不跑外线,逐渐由场部至二龙山镇,又由场部经二龙山镇至富锦县(镇)。1987年5 月13日剪彩, 15 日正式由建三江(场部)开往哈尔滨市的直达班车,三辆车,每天一次对开,缩短了旅客路途时间。在此之前,由建三江到哈尔滨必乘火车,最少1.5 天,中间佳木斯转车,还要夜间坐10个小时左右,第二天午前到哈尔滨,通客车后一个白天就到,到哈尔滨开会办事极为方便。到佳木斯市可当天去当天返回。可就在6 月14日前,由哈尔滨至建三江,哈尔滨客运站不给出售客票,经本站站长王永会于7 月1 日,前往哈尔滨当面协商,并搞通沿途各站的关系,改变了时间,从此客流量增大。建三江至哈尔滨沿途行程600 公里,行时14—15个小时左右。这是七星农场也是建三江首次开辟的长途客运线,在垦区来说也是少有。
1986年被评为省农场总局文明站,先进工作者2 人(干部王永会、站务员耿鲁南)。1987年纳入省的文明站。
公路里程表
单位:公里
全场公路里程表
单位:公里
二、铁路:福前铁路全长226.7 公里,横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它西起福佳线福利屯站,东至同江县境内的前进镇,从西向东横跨集贤县、富锦县、同江3 个县,沿途设立红兴隆、友谊、富锦、建三江等15个车站。这条铁路经济吸引区有了个县,16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吸引面积有36,000 平方公里,人口达100 多万。
过去,这里的农业生产资料,人民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全都靠公路和水上运输,不仅成本高,而且运输时间长,影响商品粮基地建设。福前铁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
这条铁路是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担任勘测设计,哈尔滨铁路局,合江地区和国营农场总局,从1974年6 月联合动工兴建的。
此条铁路兴建过程是,1974年完成铁路工程勘测设计。路基工程1975年至1976年完成,历时2 年。1977年12月24日铺轨到建三江车站,20日在北风呼啸,大雪弥漫之中在车站铁轨上召开庆祝“铺轨到建三江段”的大会。参加大会的是以场直学校学生为主,其他是局直和场机关的工作人员。1978年5 月1 日通货车到建三江站。1979年10月1 日,由福利屯通往建三江旅客车。
1980年1 月1 日由佳木斯通往建三江站的客车。1983年1 月1 日,由佳木斯通往前进镇的客车。
自此,福前铁路全线通车。
在兴建此铁路时,七星农场铁路办公室的负责人单胜齐(现役)毕维明(现役),技术员钟子齐。
为搞好大豆出口,农场投资45万元,于1985年5 月设计施工, 12 月建成600 延长米铁路专用线和3 ,000 平方米的货场,使大豆出口费用降低,外运及时。到1987年4 月末,共装运大豆3 个专列,共1.4 万余吨出口苏联,创回外汇300 万元左右。还收购发运甜菜1 万吨,芦苇900余吨。
三、汽车:汽车在七星农场铁路未通之前是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铁路通车以后也是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历年变动情况: 1956 年进6 辆,其中:东德依发4 辆,同合1 辆,福特1 辆。
1958年进 6辆,其中:吉斯5 型5 辆,吉斯6 型1 辆。1959年进吉耳3 辆。1962年进4 辆,全解放牌CA一10型。前后共有汽车达到21辆。
1964年进2 辆,1965年进6 辆,1966年进16辆,总共45辆。其中:解放29辆,布切其、吉耳164 型4 辆,吉耳151 型1 辆,跃进 130型3 辆,吉普、导给T2一14型1 辆,中吉普1 辆,工程车1 辆,美国福特1 辆,卡斯69型1 辆,大客车1 辆。除因破旧报废外,到 1967 年只有44辆,到1968年只剩下41辆。
1976年场内的汽车增加到115 辆,有解放63辆,翻斗车3 辆,消防车2 辆,跃进130 型8 辆,跃进230 型1 辆,交通10辆,上海牌 130型2 辆,布切齐19辆,黄河1 辆,国产1 辆,北京212型2 辆,天津吉普210 型1 辆,卡斯67型1 辆,福特吉普1 辆。
为了加强管理,便于充分发挥汽车的利用率,于1977年3 月 12 日,将汽车队的汽车和驾驶员一同分到各个分场和工副业单位。其分配情况如下:
一分场7辆;二分场7辆;三分场6辆;
四分场6辆;五分场7辆;六分场5辆;
七分场1辆;修理厂1辆;轮胎翻新厂1辆;
物资科1辆。
到1978年该队只剩下汽车57辆。1983年45辆(包括物资科5 辆在内)。
1986年运输企业基本情况是:运输单位1 个,146 名职工。其中工人125 人,学徒4 人,技术人员1 人,管理人员 16 人。
汽车总数143 辆,1 、载重汽车126 辆,567 吨位,其中,个体 5辆;超年限使用35辆,实有载货汽车77辆,347 吨位,完成货物运输量为2914千吨,99,003 千吨公里。自卸汽车2 辆,8 吨位。2 、大客车4 辆,座位240 个。3 、挂车8 辆,60吨位。
客货运量:1 、货运量168 ,600 吨,其中:周转量5 ,012 ,584 吨公里,其中:2 、客运量46,309 人,客运周转量2 ,727 ,949 人公里。全年总收入105 万元,盈亏平衡。净产值31.8万元。
汽车队历任领导人姓名
队长:
1956年李怀春 1958年李文俊 1958—1977年钟吉鑫
书记:
1960年高举云 1963年谷志 1966年后梁化春
丛建 郭长恩 朱国林
郝杰三 王作田 耿福海
1959——1986年技术员张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