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章 教育
第一节 概述
学校的发展是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经过艰苦创校,积极发展,巩固提高3 个阶段。教学条件及设备是由简陋到基本完善的过程。
建场时,农场所在区域,除小永善(现一队)是较老的村屯,只有几户人家外,全是荒野之地,学生上学只有到外地,1956年成立农场,入学儿童增多,在二队(今一队)诞生了七星农场第一所1 —2 年级的复式班小学。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逐渐扩大,就学适龄儿童也成倍增长,学校也一所一所地成立起来,教育行政部门也随之而设立。1957年学校业务管理全由总场中心学校负责。1958年转业官兵来场后,学校逐年递增,师资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便从转业官兵中选拔文化程度较高的,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同志进行充实。1959年场部中心校在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基础上“戴帽”,开设了一个初中班。同时总场设立文教卫生科。科长贾文博、副科长郑惠民;两年时间,又将此部门撤销,仍由中心校负责全场学校业务领导。1961年郑惠民又回到中心校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3年调来党支部书记于金明。1964年10月,冷慧芳任党支部书记,由何文渊任副校长,1966年张玉芹任党支部书记,王景惠任副校长,共四名领导,负责全场教学工作。每学期结束时,或开学之前,对全场教师进行集训,搞教学科研,人,财、物由所在学校的生产队负责,故形成生产队的教师变动无常。这时的教育部门的行政管理,由总场宣传部代管。
1966年秋,总场设立文教科,科长周世雄,干事姚彦新,程景春,负责全场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但正处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7年2 月2 日晚,被学校‘红卫兵“造反派夺了文教科和中心校领导的权,领导全”靠边站“,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无人敢过问。1967年9 月15日,总场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全场学校隶属”革命委员会“内的”政治委员会“,仍由文教科负责业务领导和行政管理。
1969年1 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5团(以下简称25团)组建后,宣传股设立文教办公室,由于事张秀明负责全场教学业务工作。
1977年25团改为农场,成立文教科。1978年3 月,文教科同场直学校合并为文教党委,实行科校合一,科长郑立志兼任场直学校党务工作,并领导全场教学业务。为开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行集中办学,统一布局,调整教学点,1978年8 月,科校重新分开,郑调回原籍,由场直学校校长吕宪奎负责文教科工作 1979 年秋,新调来转业干部李树斌任科长,干事有,张洪达,窦海滨,张喜林,王文前。
1980年11月,李树斌调往建三江一中,滕勤智任副科长。 1981 年,文教科改为教育科后,中学教师档案归管理局教育处管理,小学教师档案归农场教育科管理。同年3 月,陶宗桓从场直小学书记调入教育科任副科长。
1983年3 月,为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撤销教育科改为教育中心,成立党总支委员会,书记曹洪智,副主任滕勤智,组织干事耿杰,职工教育干事林柏和,王文前,政工干事白云录,教研员张士达(语文)窦海滨(数、理)、许晚华(小学)。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是负责全场的普通教育、职工教育、师资培训,幼儿教育。
1984年秋,随着农场体制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和人员同时进行了调整。教育中心(教育科)
党总支书记曹洪智,主任宋修棠、副主任刘金喜,林柏和。下设教研室,主任张士达,有政工办公室;普通教育办公室(招生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指示精神,结合农场的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等实际问题;为便于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集中办学的方针。将原场直中学改为七星农场一中。利用原七分场场部的房产新成立七星农场二中。1985年秋,将原农机校改为七星农场三中。从此将南北的初中在校学生分别集中在二中和三中两校,由走读为住校,方便了教学。1986年秋,三中又与光明校初中合并,光明校改为七星农场三中。原三中的师资随同学生前往,校领导另行安排了工作。原三中校舍和工人移交农场畜牧公司,改作养鸡场(肉鸡)。一、二、三中,职业高中及场直小学的党、政、财、文和各分场中心学校以及各生产队下伸点的行政业务工作属教育中心统一领导。
1985年3 月,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鲍立成,新任副书记耿杰。198 6 年4 月新任副主任何文渊。三个初级中学领导是:一中校长1984年 8月杨少森,副书记滕勤智,1985年3 月校长窦海滨。二中副校长周纯波,张茂芝,副书记邓焕杰,1985年7 月,新任副校张伟林,1986年 5月二分场书记杨乃田,调去该校任书记,1986年10月,原三中副书记王治国调去任书记。合并后的三中副校长魏新民,副书记李建新。
1986年末,全场小学9 所,教学(下伸)点42个,在校学生 3524 名,普通初中5 所(其中:一分场、五分场为戴帽初中)在校学生1 ,775 名;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90 名,职业高中1 所,在校学生653 名。初中毕业生426 名,参加初中升高中考生432 名,录取到建三江一中58名,建三江二中(普通高中)55名,职业高。中 180名,共被录取293 名,占报考人数的67,8 %。
全场教师468 名,行政干部101 名,工人208 名,工资总额为 1,073 ,666 元。
学生及教职工政治面貌是:在校学生总数中,共青团员288 名。教职工总数中,共产党员73名,共青团员102 名。专任教师中,共产党员14名。
专任教师的文化程度:小学教师: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上的160 名,占总数的66.11 %;中师、高中肄业及初师、初中毕业的80名,占总数的33.05 %;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的2 人,占总数的0.82%。小学教师总计242 人中,中师和初师毕业的54人,占总人数的22.31 %。
初级中学教师总计127 人。其中:高等学校专科毕业和本科肄业两年以上的33名,占总人数的25.98 %;高等学校本科、专科肄业未满两年的9 名,占总人数的7.08%;中专、高中毕业的80名,占总人数的62.99 %;中专,高中肄业及以下的5 名,占总人数的8.98%。
高级中学教师总计20人。其中: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及以上的1 名,占总人数的5 %;高等学校专科毕业和本科,专科肄业两年以上的11名,占总人数的55%;中专、高中毕业及以下的8 名,占总人数的4 %。
职业高中教师总计28名。其中:高等学校专科毕业和本科、专科肄业两年以上的7 名,占总人数的25%;中专、高中毕业及以下的21名,占总人数的75%。
校舍总建筑面积:小学6 ,490 平方米,普通中学7 ,203 平方米,职业高中7 ,237 平方米。
农场历届党委不但对普通教育重视,而且对成年教育也十分重视,每年在智力投资上都要拿出40—50万元左右。自1979—1986年的8 年中,代培大专毕业生65名,中专毕业生71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起到生力军的作用,使农场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发展。
由于学校陆续增多,总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到生产队学校实有困难,1970年开始,就以分场场直学校的校长负责本分场所属生产队学校业务管理;一分场原于宝贵,1982年为孙喜元,二分场叶宝安,1981年为邢兆荣;三分场张茂芝;四分场魏新民;五分场原孙承华,1981年董国清;六分场滕勤志,七分场原洪波,1976年为期;荣泉,1980年为李春;1981年以后各分场学校校长全变动并设书记1 人。
场直学校党委书记:1977年1 月高贵,1980年9 月曹洪智;校长:1974年11月郭长恩,1978年2 月吕宪奎;副校长:1976年10月何文渊,1997年8 月崔洪波。
场直学校中,小学两次分校。第一次,1979年1 月份分开,各成立党支部。小学支部书记陶宗桓,校长金广宪。1980年8 月份合校,校党委书记曹洪智兼校长,副校长何文渊,宋修棠。
1983年10月25日,第二次分校,各成立党支部,小学党支部书记,金广宪,校长修杰;中学党支部副书记何文渊(因写场史未回校),校长宋修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