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师资培训与提高

第五节 师资培训与提高


七星农场的教师队伍,在六十年代主要是京、津、沪、哈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其次是原来的少数教师,他们一部分是1958年的转业官兵和六十年代初期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场的教师。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且质量较高。但从1978年开始,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和从事多件教学工作而又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及大专院校毕业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由于身体条件而不适应此地气候,或因其它某种原因,也陆续返回原籍工作,以及 1980 年总场学校高中撤销,原担任高中课程的教师,全被调出,到新建高中学校任教。从此全场各级学校的师资缺额甚多,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课程开设不全。在青黄不接之时,农场党委对解决师资的办法采取:一、在职家属中实行招考录用小学教师。二、中学教师到外地进行招聘或商调。三、在本校现有教师中破格使用和送出进修办法以补充之不足。在1983年,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给农场招聘了13名初高中教师,同时选送33名教师外出进修。
  农场对师资培训途径,也曾走了一段弯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之中,执行毛泽东主席对知识分子的指示,场直和分场、生产队学校,在1969年一1971年,将现职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各生产队参加劳动,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在劳动过程的几个月中,从未见到贫、下中农(指农业工人),这就是所谓半年或一年的“再教育”了。
  场直学校先后共下生产队接受再教育的三批共12名教师。第一批是1969年春,有刘灿盈,张淑霞,秦淑雯,在苗圃劳动半年。第二批是1970年春,有周景玉、尹凤志、刘静洁、仍在苗圃劳动半年。第三批是1971年春,有冯志君,在修配厂劳动半年,张书芬、雷玉梅、仲鸿庆等3 个,在六队劳动半年。通过这几批的接受“再教育”,所谓对教师的培养,结果一无所获,而是弄巧成拙。有少数人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对组织,对领导产生了不满情绪,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返回原籍,造成学校师资非常紧张,无人代课,招考录用和新吸收的教师,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低,缺乏业务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稳定职工情绪,都是成问题。为此,各级学校采取在职提高和离职进修,长期培训与短期轮训的办法。短期3 —6 个月,离职2 —3 年。建三江管理局培训中学教师,农场轮训小学教师。并成立了教师进修班,每训一期3 个月,学员32名左右,从1979年至1982年先后5 期,共轮训小学教师220 名左右,基本上都轮训了一遍,对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打下了基础。
  要打好小学的基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和业务素质,这必须有一个常年对小学教师轮训的机构,因此,1985年秋成立了,在教育中心(教育科)直接领导下的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思想是,以小学教师为轮训对象,提高语文,数学水平,培养有一定的教学业务能力。开设了教育学、心理的同时,对小学的副科,在有条件和可能也进行培训,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能胜任小学各科课程。
  1985—1986年度,为第一届培养小学英语教师17名,语文和数学教师31名。任深教师,语文刘占奎,数学姜文才,英语史桂梅。
  1986年8 月至1987年2 月,为第二届,学员33名(未毕业)。语文教师刘占奎,数学教师宋长斗。
  1987年3 月至7 月,共5 个月的时间,培养对象是35岁以上,教令不满20年的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考试办班,共有学员44人(包括红卫农场3 人,前锋农场8 人,佳木斯水稻研究所2 人)。
  学习的内容和教师,语文邢树鹏,刘占奎;教育学,心理学邓焕杰,地理秦玉杰等4 名教师。
  1971年8 月至10月,六师给二十五团培训了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师11名;1971年4 月至11月,前后两期,共培训物理教师8 名,1977年7 月至9 月又培训物理教师3 名。授课教师为场直中学物理教师崔洪波。1979年4 月一7 月,建三江管理局在勤得利农场给我场培训语文教师6 名。
  按国家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外语课,这是全场一门新课,中小学全开,确实困难非常大,根据农场的具体情况,决定“先开初中英语课,高中暂时不开。先总场学校后分场学校,有条件逐步在全场学校开设的原则”。1978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给农场代培一名英语教师,时间为一年。根据此种培训方法,远水难解近渴,不能满足急需,总场从八队调来一名近60岁的职工钱端本,作为英语培训教师。1979年3 月,从场直学校应届高中毕业班中挑选了18名学生,经6 个月的培训,充当了七星农场第一批英语教师。但只能教初中英语第一册,其余教材无法承担,少数的又先后分期的送出进修1 —2 年。1979年,去富锦县学习1 年的1 名,1980年10月,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学习6 个月的17名。同年郭淑梅送去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进修2 年。1981年去红兴隆农场管理局进修学院学习1 年的2 名。先后外出进修共6 名之多,提高了英语水平,在教学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语文教师的提高上,农场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除了在建三江管理局培训外,还选送到外地学习。1980年秋,杨荣去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3 年,1983年秋毕业回校,任课一学期,私逃未归。1981年秋和1982年秋,去双鸭山师范学校学习3 年毕业的2 名。其次,1982年9 月,送牡丹江师范专科学校建三江分校学习语文、数学两科的19名,时间2 年。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基本能胜任本职工作。
  1978年至1986年,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采用在职函授和离职进修相结合的办法,长流水不断线,使学历未达到标准的教师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并能在较短时间内,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同时,能普遍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1984年至1986年,幼儿教师离职进修7 名。1978年至1986年,小学教师中师函授29名,离职进修3 名;初中教师高师函授52名,中师函授5 名;高中教师高师函授9 名,离职进修1 名。学制是一3 年。学制四年的有周纯波,狄铁军2 位。总计先后在职函授和离职进修(代培)132 人。其中:小学教师32人,占11.3%,初中教师78人,占62.4%;高中教师15人,占30%。除在文化水平的提高外,还在业务能力上进行了考核。
  1981年 10 月3 日一10月22日,共20天时间,由建三江农场管理局教育处组织的人员,对七星农场初高中教师逐个进行业务考核,以挺进业务的再提高共接受考核的教师109 名,其中:较好的6 名,占5.5 %;合格的81名,占7 5 %;基本合格的20名,占18%;不合格的2 名 2占1.5 %。
  同时农场教育科也组织人员,对全场小学教师逐个进行业务考核。接受考核的教师203 名,其中:合格的154 名,占 5.9%;基本合格的47名,占23.1%;不合格的2 名,占0.9 %。这次不参加考核的有学校的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和有职称的教师。1982年4 月,黑龙江省第一次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过关考试,(单科80分为过关)不参加考试有大专院校毕业和教龄20年以上的。考试情况是;小学实考人数252 名,及格为24.2%,不及格为75.8%;初中实考人数102 名,及格为52.9%(包括过关的17名);不及格的为47.1%;高中教师实考人数11名,及格为27.3%,不及格为72.7%。
  1983年第二次教材过关(单科80分过关)考试是:小学教师实考人数共236 名,及洛为97.8%;不及格为2.2 %;初中教师实考人数共61名,及格为90.2%(包括过关39名),不及格为9.8 %;高中教师实考人数22名,及格为100 %(包括过关的9 名)80分过关。
  第三次教材过关(单科80分)考试是1985年。考试情况是,小学教师参加低段考试31人,双科过关13人,单科过关8 人,未过关的10人,占32.3%;参加高段考试8 人,单科过关2 人,未过关的6 人,占75%。
  中学教师参加考试情况是:数学20人,过关15人,占75%,未过关5 人,占2 %,语文12人,过关11人,占91.7%,未过关1 人,占 8.3%。政治7 人,过关7 人,占100 %。外语11人,过关10人,占90.9%,未过关1 人,占9.1 %。历史3 人,过关2 人,占66.7%,未过关1 人,占33.3%。地理3 人,过关2 人,占66.7%,未过关1 人,占33.3%。物理6 人,过关5 人,占83.3%,未过关1 人,占16.7%。化学5 人过关 4人,占80%,未过关1 人,占20%。生物4 人,过关3 人,占75%,未过关1 人,占25%。
  第四次教材过关(单科60分)考试是1987年3 月29日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学科及人数是:小学教师考语数两科,低段13人,过关5 人,占38.5%未过关8 人,占61.5%。体育3 人,已过关3 人,占 100%,音乐2 人。
  初中实参加过关考试18人,已过关7 人,占38.9%,未过关11人,占61.1%。
  高中实参加考试9 人,已经过关6 人,占66,7 %,未过关3 人,占33.3%。
  职业高中实参加过关考试12人,已过关12人,占实考人数100 %。
  通过业务和教材过关的核考,第一、掌握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知识,为今后培训和进修有了目标;第二、能促进教师的自学自觉性,达到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