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稻种植

第三节 水稻种植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水稻种植生产也由催种、催管、催收行政管理型向落实、督促、检查、示范、指导服务型转变。
  一、备耕
  水稻备耕生产工作主要有:育苗物资、种子、化肥、农药的准备,水田机械检修达到作业状态,苗床清雪、扣棚、苗床土、有机肥准备等。
  二、育苗
  1、品种
  农场水稻生产属于寒地稻作生产,种植上要从农场气温低、地温低、水温低特点出发,严格优质米品种的选择标准,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早熟、高产、优质、高效意识,确保低温年份霜前正常成熟,以种植11片叶品种为主,搭配12片叶品种,确保7月25日前齐穗,9月10日前成熟。
  1986年以前,栽培方式以直播为主,主栽品种为合江14、合江19、垦稻3号。
  1987~1988年,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插抛秧主栽品种为牡交1078、合江23、合江19等。直播品种为垦稻3号、合江19、垦82-575等。
  1989年,插抛秧主栽品种为合江23,搭配品种合江19。直播品种为合江19,垦82-575。
  1990年,主栽品种为合江23,搭配品种合江19和垦稻5号。直播品种为合江19,搭配品种垦稻五号。扩繁龙江83-079、龙花83-046等品系。
  1991年,插抛秧主栽品种为合江23,搭配品种龙花83-046和78-11。直播品种为合江19,搭配78-11,垦稻五号和龙花83-046。
  1992年,插抛秧占94%,插抛秧品种为合江23,龙花83-046,合江19,普选23,东农416。直播品种合江19,搭配龙花83-046。扩繁新品种89-370。
  1993年,插抛秧比例达97%,插抛秧主栽品种东农416,合江23和龙花83-046。直播品种合江19,搭配龙花83-046。优质米生产品种安排89-370,合江19,东农416。
  1994年,插抛秧面积占98%以上,插抛秧主栽品种合江19,垦89-370,东农416,压缩合江23,直播品种合江19,龙花83-046。当年种植了一定面积的粘稻、香稻和黑稻,又引进优质米新品种雪光,上育397及早熟新品种垦鉴90-31进行试种和扩繁。
  1995年,优质米新品种上育397及垦鉴90-31进一步扩繁和较大数量引进,主栽品种为合江19,东农416,垦89-370,搭配上育397和垦鉴90-31。
  1996年,主栽品种合江19,东农416,搭配垦鉴90-31,垦稻6号,上育397,扩大繁殖龙粳4号。
  1997年,主栽品种合江19,东农416,垦稻6号,上育397,搭配垦鉴90-31,龙粳4号,扩大繁育绥92-188,垦93-341。
  1998年,主栽品种绥92-188,垦93-341,搭配垦鉴90-31,合江19,东农416,扩大繁殖垦94-202。
  1999年,主栽品种为绥92-188,垦94-202,垦93-341,垦鉴90-31,搭配合江19,垦94-227。
  2000年,主栽品种为垦稻8号(垦93-341),合江19,空育131(垦鉴90-31),绥粳3号,垦94-202。
  2001年,主栽品种为垦稻8号、空育131、绥粳3号、绥粳4号、垦鉴稻3号。
  2002年主栽品种为垦稻8号,空育131,绥粳4号,龙选9707。
  2003年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为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搭配种植绥粳4号,垦鉴稻6号。
  2004年,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为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搭配种植垦鉴稻6号、垦鉴稻7号。
  2005年,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为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搭配种植垦鉴稻10号、龙粳12。
  2、秧田管理
  (1)集中固定秧田,坚持二秋三常年。
  以户为单位适当集中固定秧田,集中固定秧田必须高出地表20~30厘米以上,秧田布局合理,井、池、床、路、沟、场、林综合配套,坚持秋整地,秋做床,坚持常年培肥地力,常年积造有机肥,常年备床土。
  (2)实现100%钢骨架大棚育秧技术
  标准钢骨架大棚长60米,宽65米,高2.4米。从1986年旱育秧开始,由封闭式小棚到开闭式小棚又到竹木中棚,2005年全场已实现了100%钢骨架大棚育秧。
  3、秧苗管理
  (1)种子处理:脱过芒的种子,用比重为1.13盐水选种,用25%施保克25毫升+0.15%天然芸苔素20毫升+100公斤种子浸种消毒,用破胸催芽器催芽。
  (2)置床处理:100平方米用酵素有机肥200~250公斤,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施肥,每100平方米置床喷1%浓度硫酸水300公斤调酸,覆土0.7厘米。5小时后再浇灌育苗青15~20毫升/平方米,每100平方米,浇水300公斤消毒。
  (3)摆盘:在播前2~3天摆盘,装床土厚2厘米,覆土0.7厘米。
  (4)播种:气温稳定通过5℃时开始播种,农场一般在4月7~20日,播量:机播芽种100克/盘,人插中苗250~300克/平方米。
  (5)秧田管理技术
  三、本田管理
  1、条田建设:建立排灌畅通,格田平整的条田。条田宽40~50米,每个格田0.2~0.33公顷地,整地水平高可扩大到0.67~1公顷。
  2、稻田耕作:建立轮耕体系,稻田耕作采用翻地与施耕相结合的耕作体制;深翻18~20厘米,旋深14~16厘米。结合深翻耕作,实行秸秆还田,用搅浆机整地,提高稻田平整质量。格田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
  3、插秧:气温稳定达13℃,农场一般插秧日期为5月8~25日,机械插秧5月20日前9×4寸(30×13.3厘米),5月21~25日9×3寸(30×10厘米),每穴3~4株。近几年八行插秧机插秧面积不断扩大。人工插秧:9×3寸,每穴4~5苗,质量要求:浅(2厘米以内)、直(行直、秧苗插的直)、匀(每穴苗数均匀)、密(保证穴数)、扶(插后及时放水扶苗)、满(到头到边)。
  4、叶龄跟踪:插秧同时做好叶龄标记,在距埂池第3~4行上,每穴1株,共5株,在3叶(生育期5、7、9、11叶)用红油漆点点,同时做好记载,指导全田进行管理。
  5、施肥:根据品种、地力、栽培水平和设计产量确定施肥量。稻田施肥的原则:重施基肥,早追蘖肥,看田施调节肥,巧用穗肥,补施粒肥,年代中期90以后提倡增施磷钾、合理施氮,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6、灌溉
  采取浅湿灌溉与减数分裂期深水结合的灌溉方法,达到增温、壮根、防害、节水的目的。泡田整地期提倡“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水深为垡片的2/3,水整地后保持水层3~5厘米,不宜落干防止变硬。
  农场稻田全部利用井水灌溉,一般井水在井管出水口的温度为4~5℃,此水温过低不能满足水稻生育要求,必须增温,井水综合增温主要措施有:晒水池占本田面积2%,池内设增温隔墙,小白龙增温、扣膜增温,延长渠道、宽浅式渠道,叠水增温,表水增温,夜间灌溉、夜灌近、昼灌远,严防串灌,浅水灌溉,间歇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
  7、水稻植保
  (1)化学除草
  秧田除草:封闭灭草,在播种复土后,苗床选用:50%杀草丹45~60毫升/100平方米。茎叶处理:在水稻苗后,稗草2~3叶期前用10%千金6~9毫升/100平方米,兑水4.5~6升茎叶喷施。
  本田除草:采用插前和插后二次施药法,插前5~7天30%阿罗津或50%瑞飞特750~900毫升/公顷,插后15~20天用30%阿罗津或50%瑞飞特600~750毫升/公顷加10%农得时或10%草克星225克/公顷。
  (2)防治虫害
  水稻虫害主要是:水稻潜叶蝇,水稻负泥虫。
  水稻潜叶蝇防治,首先,培育壮苗,带药移栽,插秧前1~2天带70%艾美乐6克/100平方米。
  水稻负泥虫防治,在幼虫米粒大小时,用2.5%敌杀死225~450毫升/公顷,兑水10升喷雾。
  (3)防治病害
  水稻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等。
  立枯病防治用3%育苗清15~20毫升/平方米,苗床播后处理。
  恶苗病防治现在使用25%施保克浸种。近些年恶苗病已在农场被彻底消灭。
  稻瘟病的防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清除带病稻草,适量施用氮肥,氮、磷、钾合理施用,浅水灌溉,壮根健株;药剂防治以控制叶瘟,严防节瘟,穗颈瘟为主,及时喷药防治。在孕穗期始穗期、齐穗期使用25%施保克0.9~1.5升/公顷或2%加收米1500毫升或2%加收米1200毫升+50%多菌灵120克/公顷,加入磷酸二氢钾、米醋。
  四、收获
  水稻收获适期:水稻抽穗后40天以上,活动积温850度以上,多数穗颖壳变黄,小穗轴及护颖变黄,其黄化完熟率95%以上为收获适期。
  收获方法:机械分段收割和插秧行向垂直方向割晒,割茬12~15厘米,晒铺3~5天,稻谷水分降至16%左右及时拾禾脱谷。
  机割人捆和人割人捆,要捆小捆,直径20厘米左右,码人字码,稻谷水分降到18%左右时及时码垛,防止因雨雪使稻谷反复干湿增加裂纹粒。
  直收水稻在枯霜后开始,脱谷谷外糙米不超2%,综合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