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公路客运

第三节 公路客运


1987年初客运站当时的站长是王荣会,共有客车7台,其中龙江661型客车3台、龙江680型1台、仿龙江662型2台、仿哈一型1台。营运线路7条,分别是三、四、五分场各一条,富锦三条,二龙山一条。日发车九个班次,除二龙山每天三个班次外,其它线路每天只发一个班次,日发旅客200余人次。在岗职工19人,站舍是租用七星招待所的房屋,总面积120平方米,候车室只有70平方米,检票发车都在室外进行,条件异常艰苦。
  1987年4月,在交通科的帮助下,又开发了一条七星———哈尔滨的营运线路。这条线路全程610公里,是当时全省最长的营运线路之一,为此,客运站从龙江客车厂购进了3台龙江—662型客车,循环经营这条线路,因为线路长,每台车需配备4名司乘人员,因此从汽车队调进一批驾驶员到客运站工作。为加强管理,调三分场二站站长兼三分场交通助理员邓文太到客运站任站长,至此,客运站职工增至34人。哈尔滨线路经营半年后,由于当时管理上是大锅饭,加上路途远,路况差,客流量少,经营出现亏损,于1987年10月停运。为解决从哈市线路上撤下来的3台闲置车辆,客运站通过努力,开发了建三江至孟家店,建三江至福利屯的线路,加上原有的一条富锦线路,台客车3又重新运转起来,在此期间有些职工办理了停薪留职,有些职工调到其它单位工作。1988年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客车实行单车承包制。
  1990年,交通科对客运站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站长邓文太调到汽车队工作,公路站站长齐明才调到客运站任站长,同年客运站成立党支部,调张洪宪担任副书记。
  1992年,站长齐明才调回公路站,客运站副站长耿鲁南代理站长主持工作,
  1993年转为站长,成为客运站第四任站长,同年张洪宪由副书记转为书记。
  1993年,客运站在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对三、四、五分场的客车,经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作价转卖给个人经营。1994年,对其他线路的车辆也都进行评估后作价卖给个人,实行站、车分离,客车挂靠客运站营运,营运线路所有权归客运站所有,同时对站内工作人员进行精减。以上措施使客运站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做到轻装上阵,客运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实践证明,客运站的改革是成功的。
  1995年,经过多次向农场申请,农场投资新建了一座客运综合楼。1995年10月,客运站告别了长达10年租用的七星农场招待所,搬到了新客运站,新站舍位于场部中心地带,坐落在佳抚路建三江过街路段,地理位置十分显著,站内面积362平方米,停车场2100平方米,集餐厅、旅店、小卖店于一体,形成一条龙服务。当时在岗人员7人,营运线路9条,日发车9个班次,日发送旅客350人次。
  1996年6月1日,建三江交通局会同建三江客运站、七星交通科、七星客运站共同协商,将七星客运站以建三江中心客运站分站的名义,要求途径建三江的长途客车进七星站中转,同时把发往二龙山镇的小客也收进站内发车,实行统一售票、统一管理、统一结算。七星客运站由日发9个班次猛增至60多个班次,为此,又招聘5名职工子弟补充到站务岗位。
  1994年到2004年,在这10年期间,随着农场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旅客乘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旅客出行困难,同时响应上级要求的村村通客车的号召,客运站在发往各分场的线路上用个人出资,陆续增加客车,增加班次,延长线路,确保了连队职工的出行需要。1994年增加场直—七十四队—十四队—场直线路一条。1996年增加场直—三十三队线路一条,1998年增加场直—四十六队线路一条、场直—四十三队—四十七队线路一条、场直—五十八队线路一条。2000年增加五分场—佳木斯线路一条、场直—二十九队线路一条。2001年增加场直—三分场线路一条,场直—八队线路一条。2005年增加场直—20队线路一条。至此三分场由1台客车1个班次增加到4台客车,日发车6个班次,四分场由1台客车1个班次增加到2台客车,日发车4个班次,五分场由1台客车1个班次增加到3台客车,日发车4个班次,各生产队通车率达98%。)2001年,交通科、客运站与富锦运管站协商,把每天发往富锦的3个班次增至22个班次,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受到旅客的欢迎,每条线路的车主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改善旅客的乘车条件,自觉更新车辆,目前新车率达95%以上,确保了行车安全。
  2004年底,书记张洪宪退休,2005年2月,客运站原副站长刘进被任命为客运站支部书记。
  截止2005年底,客运站在岗人员12人,营运线路17条,营运班车20台,日发车70余班次,日发送旅客6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