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方言
第四章 语言
第一节 方言
七星农场职工群众来自全国各地,所用方言极其丰富。建场初期以富锦、集贤县等东北人为主。1958年山东济南部队转业官兵来场参加建设,1959~1960年从山东转来一批支边青年和移民,成为农场人口的主要部分。1966~1972年大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知识青年来农场屯垦戌边。1977年以后,四大城市知识青年返城,从全国各地来农场投亲靠友落户和分配工作的人员补充了农场人口的不足,使全场人口稳定在3万多人。这些从五湖四海来的人所用的语言虽然总以普通话为主,但是各地方言也屡见不鲜,各种腔调的方言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有把“咱们那地方”说成“咱们那圪塔”,把“漂亮”说成“浪”的东北方言;有把“日”念作“义”的日照口音的山东话;还有让人难以听懂的文登口音的山东话;有把“我”说成“饿”的陕西口音;有把“没有”说成“毛有”的河南方言;有把“吃饭”说成“乔饭”,有把“我”叫“阿拉”的上海话;有把“干什么”说成“嘛”的天津话;还有把“什么”说成“甚”的山西话;还有沈阳、大连、四川、湖南、安徽、内蒙古方言等。但最多见的方言有二种,即东北话和山东话。
建场初期由于从山东来的移民较多,讲山东话的人自然最多,山东话又包括日照口音、梁山口音、东阿口音、文登口音等多种口音,各有不同。其中日照口音最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北京、上海等青年返城,山东人返乡,农场附近的富锦、集贤等县市人口大量流入,操东北口音的人口大量增加,东北方言成了主流,约占60%以上。
文革后期,讲北京话一度成为主流方言,许多本地青年也学说北京话。随着青年返城,讲北京话和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
由于多年来学校一直在普及普通话教育,农场人基本上习惯了普通话,只是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还在经常讲各自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