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与栽培

第二节 耕作与栽培


一、耕作
  建场以来基本上都是采用苏式五铧犁平翻。开始耕深要求18至22厘米,个别地号翻出了白浆土,显然这种提法不十分科学,于是又加上一条“要因地制宜掌握耕深,以翻不上白浆土为宜”,翻后上重耙—轻耙—平地—播种—镇压—管理 收获。年年如此,导致犁底层变厚,耕层变浅,透性变差,既不抗旱又不抗涝。
  1973年上级号召“农业学大寨”,要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恢复农场以后,又把耕作改制列入农业生产中的首要工作来抓,但在我场始终没有推开。我场从1975年到1977年累计深松不足千亩。1978年到1980年深松22,060亩,搅耕麦茬39,555亩。1981年、1982年受自然灾害影响,耕作改制工作受到冲击。1983年深松45,300亩,相当于前八年深松总和的两倍。1984年,九队九号地设有平翻、深松、耕茬深松三种不同耕法试验,种植同一品种大豆。本年6月份阵雨较多,降雨过后,深松区比平翻区可提前3-4天中耕。7月26日调查,深松区比平翻区大豆高10—15厘米。“耕作改制”已被人们所认识,逐步走上正轨。
  二、栽培
  本地区主栽小麦、大豆,补以少量的杂粮。轮作方法麦—麦—豆或麦—杂—豆。
  栽培方法:小麦采用15厘米和7.5厘米窄行平播。种肥混播,靠群体增产,亩保苗40至55万株。
  大豆荒地采用30厘米和45厘米窄行平播。熟地采用两种栽培方法:一种是土壤药剂处理30厘米窄行平播;另一种是宽行垄作(50至60厘米)。垄作好处是散热增温,蓄水保墒,抗旱抗涝,适宜白浆土。1984年,二队、四队、九队、十一队、十三队开始尝试“全层施肥垄上双条播”的栽培方法。大豆中耕管理近年来也有新的改革。1980年以前,一遍中耕杆齿配鸭掌齿,二遍三遍采用培土铲。1983年开始采用双杆齿垄底深松少培土。1983年部分地号采用三杆齿垄底深松不培土。这种中耕过的地号土壤潮润,增温快。在收获株数上,窄行和宽行垄作亩保苗均在35至40万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