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一个优良品种不加任何措施就可以增产15至20%左右,所以搞好种子工作是一项工省效宏的措施。
一、小麦品种结构
建场以来小麦先后采用东农10l、合作六号、松花江七号、克61—56、16508、垦149、垦157、辽春一号、北新一号、12436、农69—699、新曙光三号、克丰一号、辽64、新曙光六号、沈68—71、克旱六号、克67—319、钢107、克丰二号、克旱八号、克67—70、克涝三号、兔849、风立、克丰三号、东农120等品种。
1、早熟当家品种:兵团时期,第一个早熟品种东农101,取而代之的是辽春一号。辽春一号这个品种口极松,收获后期站杆落粒。当时收割机又少,所以这个品种很快就被辽64取代。辽64是华东5201和松花江二号杂交的后代。茎杆强壮、直立、旗大长宽、中芒有壳、抗锈病、赤霉轻,对水肥要求不严,适应性广,一般亩产250至300斤,在高水肥条件下单产达400到600斤。粒型中等质佳,加工出来的面粉深受消费者欢迎。这个品种从1975年一直保存到1984年。
2、中熟当家品种:兵团时期中熟当家品种松花江七号。该品种从国外引入,秃头白壳,粒红杆壮,适应性广,产量比较稳定,年年不冒高,欠年减产幅度小,可谓“贡献不大年年有”。
从建场到1984年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中熟品种。1980年新引进钢107(中熟),经过两年实践证明,这个品种抗逆性太差,不适于在我地区栽培。1983年底,省种子审定委员会给东农77—3578命名为东农120,确定在东四局推广(这个品种在本农场科研站小区有)。1984年从八五〇农场引进28吨放科研站扩繁。该品种杆强韧性好,株型紧凑,长芒黄白颍,多花多粒,苗期生长快,抗锈病,赤霉病轻,喜肥耐湿,是一个有前途的中熟品种。
3、晚熟当家品种:建场初期是合作六号。这个品种突出特点是杆强壮,耐低温,抗倒伏,粒小质佳口极紧,兵团时期这个品种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年份,这个品种的优越性显示的更为突出,曾有人喊“合作六号万岁”。致命弱点有两个:第一,口极紧,直收不易脱净,脱下来的粮食“穿靴戴帽”的太多(严重的可占25%左右),增加晒场压力;第二,弱点是麦穗上端有3—5个小穗干瘪或不孕,影响产量。
1976年引进克丰一号,取代合作六号。1980年克丰一号发展到7.62万亩,占小麦面积48.5%。该品种幼苗淡黄,茎杆粗壮,叶片宽大,喜肥耐湿,抗杆锈、叶锈轻,丰产潜力大。1983年在九队四号地调查,株高1.1米,平方米收获株数659株,单产510斤。不足之处是这个品种散黑穗较重。1980年在十三队四号地调查,黑穗病株占5%。1982年引进克丰三号,因自然影响,这个品种没有发展起来。1983年麦收期间从友谊引入500吨,第二年又从友谊农场引进100吨。1984年共播30,793亩,占小麦面积20%,普遍长势较好。据1984年丰产考查,一队二队地亩产500余斤,二队七号地亩产703斤。
克丰三号具有分蘖能力强,穗大粒多,喜肥耐湿,适应性广的特点,是我地区主要晚熟品种。
二、大豆品种结构
1、早熟当家品种:兵团时期大豆早熟当家品种是黑龙江41号。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生育期短。不足之处是粒小,无光泽,产量低。1971年黑河三号审定推广。1974年引入本场,很快代替了黑龙江41号。1980年全场推行30厘米窄行平播。其中黑河三号 37,558亩,占大豆播种面积29%。其特点是杆强分枝少,结荚部位高,喜冷凉耐低温,适应性厂,适于机械化栽培。这个品种一直延续到1983年。
2、中早熟品种:建场初期采用合交六号和合交八号。这两个品种属中晚熟品种,枝株高大繁茂,生育期115-120天。这个品种在我地区栽培风险很大(1971、1972、1973连续三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以至绝产),于是引进丰收10号。此品种生育期为110天,要求>10℃积温2200℃属中早熟品种。到1980年丰收10号,占大豆播种面积45.1%。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豆品种结构。1982年又引进红丰二号,该品种丰产性能与丰收10号相近。但灰斑病轻,对肥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广。到1984年发展到同丰收10号并驾齐驱的位置。
1984年又从友谊农场引进红丰三号,种植3,200亩。抗逆性强,丰产性比较好,优于红丰二号。是一个理想的品种。
三、玉米高粱谷子
玉米、高粱、谷子自建场以来,多数年份采用农家品种。每年种地都到农村换种或买种,近到富锦二龙山一带,远到双城、林甸等地。
1983年,随着联产计酬承包形成和发展,人们要求玉米良种化。这年从双城、林甸、饶河等地引入单交种8吨,双交二代4吨。科研站自繁单交种(克单3号)1.2吨,是我场第一次玉米育种尝试。1984年引进西德三交种孚尔拉(每吨500元)。科研站继续试制单交种(新44X早大黄)。
大豆品种演变表
小麦品种演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