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肥料本场农业生产从1970年至1974年都是白种下地。1975年中央提出“农业学大寨”号召,本场有少部分麦地开始施用化肥。
1975年至1976年,用过石配以少量尿素制成粒肥(颗粒肥)。1978年至1980年,国家陆续进口磷肥分给各农场。自制颗粒肥由兴转衰,逐步被进口标准化肥取代。施肥面积逐年扩大,施肥水平逐年提高。
历年施肥情况表
一、自制粒肥
自制粒肥是用过石(磷矿粉)加土粘合而成。开始是人工用盆或其他器具摇制,后来发展到“锥形木筒式”、“电动园盘式”等。制法是靠转动加工自然粘合成粒。制出的粒肥大小不均,硬度不够,造成施肥机构经常堵塞,漏施比较严重。
1976年至1977年开始研制“机制粒肥”。机制粒肥机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小型粒肥机,是用托架把粒肥机直接固定在链轨拖拉机的后边,动力靠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直接供给。另一种是大型粒肥机,它的动力靠大板带间接传动。这两种粒肥机原理都是靠刮板强迫挤压成粒。这样制出的粒肥大小比较均匀,硬度够。随着进口磷肥的增加,自制粒肥慢慢被取而代之。
施肥方法:把自制粒肥过筛分级,小粒与小麦混种,或播前用链条播种,与小麦播向呈30至45°斜向施入。
1981年到1984年随着化肥供应量的增加,自制粒肥停止使用。这个时期主要有美国三菱公司磷酸二氢铵,突尼斯的三料,国产大庆尿素,浩良河尿素。
施肥手段:小麦仍以种肥混拌为主(种肥尿素不超3kg),同时结合灭草从1981年开始叶面追尿素。
大豆从1979年开始搞侧施肥,1980年开始搞前深施肥和侧深施肥。几年来侧能侧开,但深始终解决的不理想,1984年开始研究大豆全层施肥。
二、因土施肥
因土施肥还叫测土施肥。它是通过对土壤的化验,测出土壤中N、P、K的含量,然后根据作物产量计算出消耗的N、P、K量再减掉土壤中可供量,得出补充量。这种施肥方法既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又能经济用肥。
1982年,对全场193个地号进行了化验(水解氮采用丘林法,五氧化二磷采用碳酸氢钠法)。1983年化验了172个地号(水解氮采用丘林法,五氧化二磷采用01N盐酸浸出法)。1984年制定出因土施肥方案,但因肥料不足和抗涝抢播,小麦只搞了两个地号,大豆只搞了5个地号。附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测定表(表中水解N和速
含量为1982、1983两年年均值)
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测定表
三、微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创业农场从198u年开始用飞机对小麦、大豆进行叶面喷洒微肥。效果见下表。
微肥增产效果调查表
历年追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