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修理农场的农机修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渐扩大。现已形成修理、保养的系统化。
一、农业修理行业的发展
1969年4月,在老团部成立了9个人的修理所,只能搞些简单的修理。10月份建起临时厂房(土草结构),面积550平方米,人员增加到37人。有电工、车工、钳工、锻工、电焊工、铸工。修理车间分发动机、行走两个组。1971年盖了72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厂房。从哈市王岗区引进设备。1972年建成了485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翻砂车间和锻焊车间。1975年10月,在新团部组建的大修厂投产。人员有 12人。设备有了较大的更新。有1200平方米二层楼的修理间,有曲轴磨、电气、燃油、联杆、起机、缸盖、发动机、马力、水箱、后桥、行走以及车工、锻工、修旧利废车间。1976年,又建成400平方米的翻砂车间。
1976年以后,连队都建起了保养间。全场生产队保养间合计为8,804平方米,做到各种技术保养和一般修理不出连队。又在11队、23队、6队、3队,设四个修理点。都购置了一些修理设备。保证了生产需要。
二、农机修造的发展
1969至1976年,农机修造实行以修为主,又修又造的方针。当时条件差,设备不全,只能进行些简单的修造。如铸造简单的农机具配件,焊修拖拉机的元宝梁和后桥壳等。
1977年后,组织技术人员和修理工搞工具改装和技术革新。农机修理实现了检查仪表化,拆装工具化,修理工艺化,修理和制造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84年,不但能生产简单的零件,而且还能生产拖拉机的正时齿轮(并能热处理),拖拉机转向离合器接盘等,不但供应本场,还畅销附近各场。自行制造的东风链簧筛总成效果很好。
三、农机修造数量
建场以来,修理厂共修车456台次。修理的标准是:曲轴和轴瓦。积极修复旧件,节约开支,保证了生产。
新建团时,土地条件差,机车零件损坏多,零件供不应求,因之修理厂大力修复旧件。1968至1983年共加工农机配件77,800台件。提高了机车的出勤率,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
建场以来修造设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