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林业第一节 森林概况一、森林
1984年,创业农场林地面积为21,013亩。其中次生林10,773亩,人工林10,240亩。森林覆盖率2.64%。林木总蓄积量为10,390立方米。平均亩蓄积量0,49立方米。
天然次生林分布在场区东、东北、南、东南及西南部,被耕地、居民区、水线、泡、沼、草地分隔成条块状。在天然次生林中,郁密度0.6以上的为10,241亩,疏林地559亩。灌木林围绕次生林周围,形成林地围墙。
天然次生林中,以杨、桦、柞树为主要树种。还有少量的山槐、野秋、水曲柳、椴树、黄菠萝等树种。
建场初期,正逢十年浩劫,林业规章制度破坏殆尽。毁林开荒、滥伐烧柴、使林木蓄积量迅速下降。林地面积由五万余亩减少到现在的两万多亩。
1969年,林木平均胸径15至18厘米,亩蓄积量2至3立方米。到1984年,林木平均胸径为8至10厘米,亩蓄积量仅为0,49立方米。
二、人工造林
1984年底,全场累计造林面积19,688亩,保存面积10,240亩。其中农田防护林7,891亩。用材林912亩,经济林50亩,绿化林1,387亩。建场初,造林没有达到适地造树和良种状苗要求。抚育管理跟不上,草荒严重,“春天栽一片,秋天看不见”。1981年严重涝灾,人工林大部分涝死,减少了9,519亩。1982年以后,农场为加强林业工作,成立了林业科。首先对人工林进行全面普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人工林管理的具体措施。造林工作纳入日程,加强了领导,建立了责任制,成活率不断提高。人工林的数量逐年增加。营造的树种有樟子松、落叶松、杨、榆、柳树和鱼鳞松、丁香等。品种不断选优,部分杨树品种淘汰。基本都换成小乘黑,全面规化,统筹安排,经几年努力,农田防护林已形成纵横交叉的网格。对防风林及营区的绿化林都提出了统一要求。
建场后,居民区开始绿化。累计绿化总数达到138,764栋。绿化面积达到l,387亩。零星植树约一万株,义务植树近三十万株。
近年,绿化环境100亩。
历年人工林增减情况
三、抚育改造
建场初期,无计划砍伐森林,使林相残破极不整齐。在生存竞争中,大量林木腐朽,枯死。过熟木与幼树混杂,林地卫生状况不良。部分林块灭绝。有的林块成了灌木丛,既浪费了木材,又影响了林木面积。
根据农总林字15号文件,农场于1983年调查中发现天然次生林稀疏的问题。林业公司经上级批准,清除了站杆、枯木、老头树、霸王树。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
森林法颁布后,农场加强了次生林管理,建立了规章制度,划分队与队之间的林地界限,大搞封山育林,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农场并且制定,长远规划,按面积和林木生长状况,实行林木区划,合理经营。按林带分布区域,采取抚育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植树造林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农场现在已伐林木约200立方米。人工林的抚育因没有成材,仅限于锄草、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