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文体活动

第二十九章 文化

第一节 文体活动


一、文艺活动
  农场文艺活动除1977年和1978年两年外,每年都进行文艺汇演或调演。
  1968年至1978年,由宣传股(科)配一名文体干事具体负责。1979年开始由工会抓。
  大批城市青年来边疆后,文艺活动很活跃。各连队先后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并组织了业余文艺创作小组。
  1968年,两千多名城市青年来“五七”团,给“火烧孟”荒原带来了欢乐和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
  1969年成立了61团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队员30人,以知识青年为骨干,宣传队长邵玉栋。编排了大量的歌颂毛主席、紧跟当时政治形势的节目,经常深入各连队演出。
  1971年组建61团专职演出队。抽调各连文艺骨干25人,邵玉栋、尚志艳两人负责。文艺技术力量较强,专职演出队编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术娴熟、生动精彩。其中有唢呐独奏、小提琴、小话剧、相声、快板、对口词、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常深入连队巡回演出,逢年过节还到附近各团慰问演出。经常露天在树林里排练,克服了条件差、生活艰苦等困难。他们的演出受到领导和战士的好评。
  连队职工的文化生活,以业余为主,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业余演出队。内容有反映当时形势的,有赞扬好人好事的。他们采取自编自演的形式。较典型的如三连的《红灯记》,七连的《沙家浜》,四连的京剧片段,九连的话剧《忆苦》,二十四连的舞蹈等节目。条件虽然简陋,但演出情绪十分高涨。
  1980年以来,农场文艺活动再掀高潮。农场工会、宣传科、团委经常组织全场性的歌咏比赛和诗歌朗诵会。1980年,农场大丰收,场工会号召各基层工会抓好文艺汇演。参加汇演的单位十一个。三队的吕剧、五队的朝鲜舞、十二队的男女相声、六队的二人转、学校的舞蹈、二十四队的小话剧、五队和修理厂的秧歌,很受群众欢迎。汇演后,评出一等奖三个(三、五、十二队),各得奖金20元。学校受物资奖。机关队受表扬,还评出了优秀节目和优秀演员。  
  1981年,农场因受灾没有搞大型汇演。场工会抽调五队演出队到二十四队、十五队、场机关等单位慰问演出。
  1982年,场工会组织春节文艺汇演。三队、五队、二十四队、机关、职业高中、医院、基建公司、二十一队等七个单位参加。评出优秀节目十个:职业高中的《丰收舞》、《野游路上》;医院的女声独唱、二胡独奏;中学的相声、女声独唱;基建公司的“京东大鼓”《上海铁姑娘》、相声《赞青年鲁班》;三队的《计划生育好》、“锣鼓词”;机关的相声。评出十名优秀演员:周湘菲、陈建玲、潘淑芳、纪云、杜英、黄桂君、徐德生、王兰、张志红、王恩芝。汇演后,抽调各宣传队的文艺骨干25名,组建场宣传队参加建三江管局汇演。周湘菲和陈建玲的集体舞《塞北的雪》,徐德生的“京东大鼓”获优秀节目和演员奖。并受到农场总局的好评。
  二、业余体育活动
  兵团时期,条件很差,但体育活动却很活跃。战士们整平空地当运动场,自己动手做简易篮球架、单双杠。收工后,进行各种活动。
  1971年至1977年,每年6月18日,团举行篮球赛。这个时间既是毛泽东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纪念日,又是春播刚结束的农闲时间。各连抓住这个时刻,开展以篮球为主的体育活动。先开展分区选拔赛,后到团部决赛。对冠、亚军都给予锦旗等物质奖励。同时,连与连、排与排、班与班都开展竞赛活动。团部决赛后,老将与小将(团长,政委、参谋干事与小学生)比赛,家庭与家庭赛。有父子同队,姊妹同队的,也有姑嫂同队的。如郝庆福他的两个妹妹和爱人同队打球,他当裁判,就是一例。群众性业余体育活动比较活跃。
  除篮球赛外,以后逐渐增加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活动。  
  1972年6月15日至20日,举行全团田径运动会。各连、均派代表参加。这次运动会有球类、田径等,参加运动会的人数达1,535人。各代表队服装统一,是六十一团体育运动史上的一次盛会。
  1980年以来,每年“六一”都举行全场中小学运动会。
  1983年,在俱乐部路前南修起灯光水泥球场。大多数生产队都安上了篮球架、排球网。每年场工会还发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1984年国庆节夜晚,在场部灯光球场举行了灯火晚会。团委举办了大型舞会,工商科开放市场。会后露天放映电影,放焰火,观众达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