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卫生防疫


建场初,无防疫机构,传染病发病率很高。1973年麻疹发病率20%,痢疾发病率21%。1974年1月,专人做防疫工作,当时分工不明确,防疫工作停滞不前。1976年防疫组增加1人,对传染病采取了一些措施。
  1977年,流感发病815人,发病率9.3%,儿童患病率10%。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对1,082名中、小学生全部投服磺胺,并用大青叶、板蓝根、双花、地丁等煎大锅汤预防。流感很快得到控制。
  1983年3月,防疫组随卫生科搬到机关,属卫生科下设机构。这时计划生育和医疗统计工作才分离出去,妇幼保健工作由防疫组做。
  1980年总局文件要求配齐防疫人员。1984年要求编制为万分之五,成立防疫站。由于编制不够,资金不足,1984年农场仍未成立卫生防疫站。
               历年地方病、传染病统计表



  一、两管五改
  1968至1974年,条件较差,主要饮用大口井水,有个别单位还饮用泡子水。当时痢疾发病率高达20%,肠炎、腹泻经常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1974年,在九队开始试打手压井40眼。使用方便、卫生,收到良好效果。从此厂在全场推广手压井。  
  1975年至1980年,共打深井20眼、压水井500眼,有的生产队虽饮用大口井水,但都人用漂白粉消毒。
  1981年至1983年,基本淘汰大口井,修高贮池5个,有自来水的单位4个,手压井1,532眼。全场8,998人,受益人数7,475人。达到“两管”、“五改”要求的受益人数5,921人,占人口总数的68%。  
  1979年建造厕所12个。1980至1983建造厕所30个。截止1983年底,全场共建厕所64个。饮水方面,水源污染基本控制。炉灶基本合乎卫生要求。厕所达到要求的占28.1%。环境有很大改变。
  二、计划免疫
  1981年以前,计划免疫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接种疫苗无计划。漏种的现象严重,传染病发病率没能得到控制。1974年麻疹流行,儿童发病率占10.5%。出血热发生两例,流感发病率为6.5%。
  1975年制定了接种计划,对全场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普查摸底。做到底数清,对象准。截止1982年底,对全场2,410人(其中0至4岁585人,5至7岁476人,8至15岁1,349人)全部登记造册,提高了接种率,减少了漏种率。
  1982年,对全场1,108名1至7岁儿童和1至12%以上。
  1983年,全场消灭了麻疹和流行性出血热。流感发病率下降到4.7%,痢疾发病率下降到0.25%,百日咳发病率为0.02%,骨髓灰质炎、白喉等无发病,猩红热发病率为0.01%。
  疫情监测,以连队卫生员和医院门诊登记为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流行病学措施。  
  三、劳动卫生
  根据1982年2月20号总局卫生防疫站《关于搞好工矿企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建档的通知》精神,开始对参加国防工程复员转业人员、接触粉类人员、修理厂翻砂车间工人、电焊车间工人等,建立了工业档案,并对可疑病拍片,上报总局。
  1980年,对全场畜牧人员115人普遍做了布氏杆菌试验。发现阳性病人两例,报总局会诊后已排除。
  每年对工厂、车间劳动卫生检查4次。对布局不合理的,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地方,提出建议并做了改正工作。
  四、食品卫生
  1969年至1980年,食品卫生方面虽有强调,但无记载。1983年,场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同时利用广播、板报和各种会议进行宣传。还抽调一台广播车结合安全检查搞了7天宣传。对全场饮食服务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培训,并对饮食行业二百多人进行了体检,发了健康证。
  7个食品加工单位建立了食品档案。
  五、地方病防治
  从1980年开始,根据黑龙江省地方病办文件精神,对8,146人进行地方病普查,普查人数7,800人,生理肿大845人,肿大率10.8%。普查率为95.7%,治疗面95%。防治后患病人数48人,患病率0.6%。治愈人数440人,治愈率90.1%。生理肿大人数118人,肿大率1.5%。
  1983年6月,对学校4个班165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治愈率都在95%以上。  
  1979年开始抓灭鼠工作。先后用敌鼠钠盐、磷化锌和A型灭鼠剂等在全场食堂、晒场仓库和个人仓库投放,使鼠的密度下降。在全场内消灭了出血热。
  1979年至1983年对大骨节、克山病、氟骨症进行了普查,普查率在96%以上,未发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