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家庭生活

第二节 家庭生活


一、饮食
  创业农场家庭饭食主要有面粉、米、豆制品、肉类和各种蔬菜。在主食方面,一直比较单一,始终以面粉为主。为了改变单一的现象,兵团时期主要由个人或集体外出换取少量粗粮。1978年以后,农场多次组织换取大量大米来调剂人们的生活。兵团时期,蔬菜较为紧张。农场时期,蔬菜自给有余。农场的肉类供应一直比较丰盈。
  随着群众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准逐步提高。人们不仅敢吃,而且会吃。在主食上更加要求花样繁多,在菜肴上更加追求色香味的艺术性。人们经常用面粉包包子、包饺子、炸制油食等。菜肴是按着高级菜谱去烹制。饺子被作为调剂口味的食品经常食用。饭店水平的菜肴,诸如红烧肉、苏白肉、浇汁鱼等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用菜。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地向小康水平发展。
  二、服饰
  兵团时期,下乡青年和本地群众服装均以庄重朴素为荣。衣料主要是棉布。流行的颜色有绿、兰、白、灰,样式多为列宁服、中山装和便装,裤为锥裤。鞋:夏季有农田胶鞋、布鞋、皮鞋,冬季有棉胶鞋、棉鞋、大头鞋。因为处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群众服饰颜色单调,款式单一,着法俗套。唯一最流行的服装是军衣、军帽。群众服饰朴素、整洁。夏季,衬衫长裤;冬季,棉衣棉裤,罩以罩衣,出则披大衣或皮衣,男戴皮帽,女戴围巾。每到冬季,下乡青年最为难堪,多数不会做棉衣,只能求助于职工家属或购买成品。当时有部分青年追求“异化”现象,身着瘦腿裤,裤脚6寸5分至7寸,极易挣裂,冬天内套极薄的棉裤或只穿一条绒裤(毛线裤)。
  1973年后,人工合成纤维衣料,诸如的确良、涤卡、涤纶等兴起,逐渐成为热门货,本场群众争相购买。
  1978年以后,打破了服饰单调的局面。服饰的衣料、颜色、款式逐渐丰富起来。的确良、涤卡、涤纶、三合一、大小纹毕叽、弹力呢、呢子等人造纤维衣料普遍代替了棉布。男青年或学生喜穿笔挺利落的服装;女青年喜穿色彩明艳的服装。服装款式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上衣有迎宾服、小西服、套服,以及西服等,普遍穿筒裤。青年在劳动之余,多数都穿皮鞋,从平跟发展到半高跟或高跟。
  1981年开始,在一部分青年当中,一度流行穿喇叭裤,1982年和1983年初盛行,1983年下半年在本场绝迹。男青年流行穿尖头半高跟皮鞋。流行的服饰有夹克、两用衫、立领袄罩、西服、套服、滑雪衫等等。衣料时兴毕叽、弹力呢、呢子。还有少数人喜用劳动布做服装,尤其洗过几次,略微发白的服装,质朴自然。
  兵团时期,男青年发型多为平头、背头、分头和青年头;青年妇女梳长辫、短辫、五号头。农场的男子发型未变,女青年则梳短辫、运动头(发型向男性发型发展)、烫头。
  三、高档物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农场群众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方箱、方柜和收音机、半导体已被作为陈旧的象征而被淘汰,代之以高档家俱、高档电器设备。人们以富为荣,在意识上存在着比富的思想。
  对于象立柜、高低柜、沙发、沙发床等高档家俱在样式、质地、色泽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创业农场群众的生活水平仅在购买电视机上即可略见一斑。刚兴建电视台时,商店就进购大批黑白电视机,很快就被一购而光,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纷纷求购于外地。 1982年三队经营盈利,连队从各家分到的奖金中拿出一部分为每家购置一台14


黑白电视机,成为全场第一个电视村。
  随着发展,人们对黑白电视机已不满足,许多家都想易黑白为彩色。1983年冬,仅二队从佳木斯一次就进购彩色电视机24台,成为全场彩色电视机最多的单位,全队62户,55户是彩电。
  根据公安分局统计的数字,截止1984年,全场共有电视机705台,平均3户一台;共有自行车946辆,平均2.3户一辆;共有收录机188台;几乎每个成人一块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