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捕捞生产
第三节 捕捞生产
一、水产种类
黑龙江水产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和实际捕捞情况看,鱼的种类有:
1、经济鱼类:鲟鱼、鳇鱼、鲤鱼、边鱼、白鱼、青根鱼、鳌花鱼、甲鱼、鲑鱼(大马哈)等。
2 、非经济鱼类:胖头(鲢鱼)、鲫鱼、鲇鱼、狗鱼,干条、牙巴沙(兔子鱼)、哲罗、法罗,细鳞、红尾、铜罗、花吉勾、鳙鱼、牛尾巴、怀头、嘎牙子等。
3、小型成鱼类:黄姑子、白漂子、串丁子、胡芦子、泥鳅、虾米等。
4、珍贵水产:两栖皮毛动物水獭、麝鼠(水耗子)等,其皮毛畅销国外。
总之,黑龙江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
三花:鳊花、鳌花、吉花(花吉勾)。
五罗:法罗、铜罗、雅罗、哲罗、胡罗。
十八子:黄姑子、嘎牙子、白漂子、胡芦子、串丁子等。
二、鱼类的活动规律及捕捞季节:
黑龙江生产的各类鱼种都具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根据历年捕捞经验,分为明水期和冷水期两大季节。
明水期(每年4—10月):
明水期鱼类较多,鲟鱼、鳇鱼、鲤鱼、边花、白鱼、草根、青根、胖头等鱼,喜欢清水沙底的地方,4 —10月活动频繁、活跃,而于6 月10日至7 月5 日为繁殖期(禁捕期)。鲤鱼产卵于草沟、河叉、水泡的草上,5 —7 天可孵出小鱼,随游江中;鲟鱼、鳇鱼产卵于江中的大流;边、白、草根、青根产卵于二流,每条鱼产卵数可达十几万粒。10月中旬,各类鱼开始寻找卧冬室(鱼窝子),进入窝子后,不爱活动,是渔民捕捞的好机会。
冷水期(每年1—4月):
冷水期的鱼类有:狗鱼、牙巴沙(兔子鱼)、细鳞、哲罗等,这类鱼在1 —4 月活动,顺水边上下游动,寻找食物(小鱼)吃,比较活跃,同时也是产卵期。
三、稀有水产的经济价值
鲟鱼、鳇鱼,是黑龙江里比较名贵的一种鱼类,我场年产可达10万斤左右。它的生活特性是活动于沙性地带,体大肉肥,与一般鱼不同之点是有骨(脆骨)无刺,全身无废物。—雌鱼在汛期产卵几十万粒,卵呈绿色,比小米粒稍大,营养极为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有“7 粒鲟鱼、鳇鱼籽胜一个鸡蛋营养价值”之称,美闻于世界各国。我国年年出口,换回外汇,加强了中外经济贸易,增进了友谊。
鲑鱼(大马哈鱼)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苏联、日本也出产,其它国家少有。它生活于日本北部海域,每年9 月份由北部海域回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产卵。它的卵呈淡红色透明似珍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仅次于鲟、鳇鱼籽,销售国内外,很受侨胞与国外人士的欢迎。它的卵孵出的小鱼,游回北部湾地区生活,而亲鱼则死于黑、乌两江中,是我国名贵特产。
黑、乌两江鱼类资源虽然丰富、繁多,但由于“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水产自然资源保护条例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造成江水污染严重,放毒、炸鱼等不良现象屡有发生。青根、草根、胖头、干条、法罗等鱼有明显减少,近几年来从未发现过胖头群。因此,捕鱼产量有所下降。据统计:自1958年至1978年20年中在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捕捞各种鱼1,593 万斤,年均产量近80万斤,而1979年至1982年四年期间,共产鱼221 万斤,年均产量仅55万余斤。由此说明,严格执行水产保护条例。纠正一切不良倾向,以保护生态平衡,发展渔业生产,实属当务之急。
四、对捕捞网具的改革
黑龙江是我国四大河流之一,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代聚居的地方,通过生产实践,创造出各种捕鱼工具。工具改革前有:
1 、鱼叉:用粗、细钢筋打制成三股叉(尖头带倒钩),后有木柄、绳子组成。在鱼汛期(鱼多时)手拿木柄对准目标扎下,可得几十斤重的大鲤子,每年可得几百斤。
2 、铃当网:用麻皮、麻绳结成,园筒形状为口袋,内拴7 根线,进鱼时,线即动,迅速取出,即可得鱼。
3 、竹夹子:把竹片削成有弹力寸长的薄竹片,弯曲,两头并拢,夹上鱼饵。鱼吃饵时,竹夹子迅速张开,鲤鱼嘴被撑开,即被捉住(这种工具得夏季使用)。
4 、铁丝滚钩:滚钩用8 号铁丝烧制而成,形状为半圆,专捕鲟、鳇、怀头鱼之用。年捕6,000 斤左右。
5 、挂子网:初期挂网用麻线织成,后用蚕丝制成。这种网只捕一般鱼类。网漂用高粱杆做成。
6 、拉网:用麻绳、麻纲、木漂、泥脚等组成。这种网具是常年捕鱼的主要网具,有时一网可捕鱼几千斤,甚至数万斤。
7 、亮子箔:由树条子、树皮拧成绳编制而成。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革新创造,生产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使用的捕鱼工具有:1 、铃当网:1974年秋改革了铃当网,使网口加大、网身加长,用尼龙线织成,捕捞效果显著提高。
2 、张网:1960年发展了棉线织网,口径为2.8 丈,长18丈,1980年则用聚乙稀线织成,口径3.2 丈左右,网长为18—22丈。
3 、淌网:1960年用棉线织成单片淌网,棉线网纲,松木板漂或黄菠萝树皮卷成漂。
1963年用胶丝织成网衣,网衣两边附有1.2 尺—1.8 尺大批网(大眼网),聚乙稀网纲,塑料漂,长18丈,高8 —10尺,形成胶丝三层淌网。一网可捕鱼700 —800 斤。
4 、挂网:1960年用尼龙线织网衣;1965年用胶丝织成高低不一的网衣,聚乙稀纲,塑料漂。
5 、挡亮箔:1977年改造了挡亮箔。用12、14号铁丝编成高低的铁丝箔,底部附“舌头”,最高产量25万斤。
6 、拉网:1978年拉网衣用维尼龙织成,在原有棕网的基础上换上了聚乙稀网,尼龙纲,有的拉网换上了塑料网漂。
7、滚钩:1982年烧制滚钩2万个,用塑料漂,聚乙稀网组成。
五、捕 捞
船只、网具、滩地是渔民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但要取得较高的生产效益,又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造各种得力网具,观察掌握水位的流向、动态,以及各种鱼类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规律,抓住有利时机,使用不同网具,才能奏效。根据我场捕捞实践证明:捕鱼,小船二人使用淌网、挂网为宜。前人负责撤网、收网、摘鱼;后人负责观察地点、水的流向、划行、机器操纵,二人协同配合。使用张网以8 —10人一组为宜。亮子以挡亮子、拉网为主。
明水期捕捞:
每年4 月20日(谷雨)左右开江,卧了一冬的鱼类,被冰排(大冰块)的撞击声惊动,开始活动,一旦冰排稀少能下船时,船只迅速行动,每船每天可捕鱼千斤左右,5 、6 天后鱼渐少。淌完冰排,各船组方可进入网点。5 月下旬(草芽子水)鱼类活动频繁,是捕鱼的好时机。当水大时,鲤、边、白、鲫、鲇鱼等进入草沟、坷叉、草泡,这时收网下到后面;退水时,把网移到河口,沟口。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可捕捞到鱼类的繁殖期(6 月10日),每日捕鱼较多。所捕鳇鱼最大的1,100 斤(1965年),1978年捕过950 斤的大鳇鱼。7 月15日以后,鱼类减少,到10月份鱼类又多起来。这个阶段是全年收益好坏的决定因素,必须抓紧抓好。
张网:是明水期捕鱼的主要工具,从5 月6 日下网(黑河冰排下去后),至6 月10日,每张网可捕鱼30,000 余斤,7 月15日后可捕鱼40,000 斤,1965年曾捕过16万斤。
滚钩:是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的工具。一杆钩系有180 —200 个钩,系有小坠、浮漂(不能沉入泥沙中)一年可得鲟、鳇、怀头等大型鱼类4,000 斤左右。
拉网:拉网有两种。大拉网与小拉网(网衣高、低、长、短之分)是四季捕鱼工具。(渔业分场时,有两处拉网滩地,近几年明水期不使用)。每片拉网为3 —3.5 丈,根据滩地大小可随意连接。把它装在三页板船上,需16—20人划桨,由岸边转向岸边。冬季一般使用小拉网,每隔适当距离打一冰眼(冰洞),用杆逐眼掏引线,把网下到冰下往前拉。1959年一网曾捕鱼80,000 斤。
冷水期捕鱼:
冬季热水鱼(明水鱼)不太活动,而冷水鱼活动频繁,当江边封冻时,江中的冰排继续流淌,冷水鱼顺水边来回游动寻找食物。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下网(挂网、淌网),网与水深相宜,防止贴冰损失网具。
下法:打一冰眼,掏过引线,拉直网,按时溜网(溜鱼)。
冬季可使用多种网具。如:滚钩、袖子网、铃当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