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政治第一章 党的组织第一节 组织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勤得利农场委员会
1、农场党委的组建
勤得利农场始建于1958年春,场名为856 农场。当时党务工作临时由刘中林负责。由密山铁道兵农垦局领导。同年5 月末,合江农垦局建立,856 农场隶属于合江农垦局领导。合江农垦局党委任命少校李国志为农场党委副书记。6 月合江农垦局派中校团长郭茂连来场任场长兼党委书记。8 月,856 农场更名为合江农场,由王宗泽、郭茂连、周培然、李国志等8 名同志组成了中共合江农场临时党委。王宗泽任党委书记、李国志任副书记。在开发创建合江农场中,党委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
(1)组建了机关各科室以及工作人员的选配;
(2)组建了5个生产大队,确定和任命了各级领导人;
(3 )在5 个大队基础上建立了分场、生产队,并建立了分场党委、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 )接收了转业官兵、科技人员、山东支边青年,组织了有领导有系统的开发大军;
(5 )认真贯彻了上级指示,在生产建设中坚持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基本建设,艰苦创业,当年在荒原上建立了生产单位。
2、农场党委的成立及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1963年春,农场各生产单位和基层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基本就绪,成立农场党委的条件业已成熟,因此,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产生了中共勤得利农场委员会。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63年3 月15日,在勤得利农场俱乐部召开了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历时五天。出席会议的代表100 人,占全场党员总数的20%,其中:男党员代表90人,占代表总数的90% ;女党员代表10人,占10% ;少数民族党员代表5 人,占代表总数的5%。
党代会前由临时党委讨论决定了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时间,代表人数等项工作。以周培然同志为主任的八名同志组成筹备委员会。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争取丰收,为扭转亏损而奋斗》、《中共国营勤得利农场委员会关于五年来经营成果的分析》、《一九六二年粮豆产量的调查报告》等三个报告。
这次大会经过选举产生了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一届党的委员会。选出的党委委员是:周培然、李国志、李万宝、马有民、石辉斌、王兴茂、曲日忠、刘宝成、刘兆祥、丁元善、王文洲、任玉珠、孙庆文、郭江生、王福全、王焕文、尚尔明等17名同志。
这次大会经过选举产生了中共勤得利农场党委纪律监察委员会。委员是:王焕文、周花奎、曲日忠、石辉斌,李国志、王福全、满洪林等七人。
1963年3 月20日,召开了当选的委员会议,选举了书记、副书记、常委及党的纪律监察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结果:周培然当选为党委书记,李国志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周培然、李国志、李万宝、马有民、石辉斌等五人当选为常委委员。
王焕文当选为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缺历史资料)。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66年5月15日至5月 19日在勤得利召开,历时5天。
出席这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31名,列席代表34名。
大会由原农场党委、社教分团党委和党员代表组成的三结合大会主席团。同江县党委派刘坤参加了大会。
大会通过了社教分团陶泽代表社教分团党委所作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全党团结起来,永远突出政治,发展社教成果,实现我场‘三、五’规划和六六年任务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王焕文代表纪律监察委员会作的《中共勤得利农场党委纪律监察工作的报告》。
大会认为:勤得利农场八年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上级党委和本场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共产党员带领全场职工、家属艰苦奋斗,现在已经使勤得利农场建设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营农业企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场在农、林、牧、副、渔、文教、卫生、基本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经营亏损逐年减少,为国家作出了初步的贡献。
陶泽在报告中就农场发展工作指出:“‘三、五’规划,争取五年上‘纲要’,部分队过‘黄河’。到一九七○年全场耕地面积达到一万四千垧,平均单产三百斤,总产二万五千吨,年上交粮一万五千吨,一九六六年争取亩产二百斤,总产一万一千吨,盈利十万元,为彻底摘掉低产亏损两顶落后帽子而全力奋战。为此:一、必须永远突出政治,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把毛主席的话当作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二、继续深入开展以‘五好’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运动;三、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建设;四、坚决贯彻中央‘五条’和‘十六条’等各项方针政策,办好中国式的农场;五、不断加强备战教育,搞好民兵和边防工作;六、加强党的监察工作。”
大会选举产生并经同江县委批准了中共勤得利农场第三届党的委员会。党的委员会由周培然、孙汝勤、李万宝、马有民、丁元善、刘宝成、张兆喜、阎洪贤、王焕文、曲日忠、赖崇茂、安福、腾凤英、吴锡民、赵君荣、王凤秋、张振英等17人组成。周培然任党委书记,孙汝勤任党委副书记。
党委常委会由周培然、孙汝勤、李万宝、马有民、丁元善、阎洪贤、张兆喜等7 名同志组成。
大会选举产生并由同江县委批准了中共勤得利农场党委纪律监察委员会。由孙汝勤、王焕文、刘宝成、罗文卿、彭炳信、周花奎、王志远七名同志组成。孙汝勤任监委书记、王焕文任监委副书记。
中共二十七团党员大会
1969年至1977年春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于1973年3 月召开过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二十七团委员会。
在兵团时期曾任党委常委的有:许树生、房贵忠、孙广俭、马云才、周翔、赵根文、冯吉清、李宝山、潘依勤、张友、孙德广、孙汝勤、丁元善、路连山,匡伯成、乔丽。
曾任党委委员的有:许树生、房贵忠、孙广俭、马云才、周翱、赵根文、冯吉清、李宝山、潘依勤、张友、孙德广、孙汝勤、丁元善、路连山、匡伯成、徐占奎、王文洲、李明、王书信、赵君荣、陈启明、王焕文、闫洪贤、董桂田。
曾任党委书记的有:许树生、李宝山,副书记有:房贵忠、潘依勤、孙汝勤、路连山。
1977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恢复勤得利农场党委。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6 月26日至6 月 29 日在五星会场召开,历时四天。
党代会召开前,原农场党委常委于1979年4 月25日会议讨论决定了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任务等,并以张殿甲等8 名同志组成了筹备委员会。
出席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共315 人,(代表了全场1,450 名党员)其中男党员代表274 名;女党员代表41名;少数民族党员代表5 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是63岁,年龄最小的是27岁。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贯彻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起来,为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召开的。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总结农场在上届党委的领导下,革命和生产建设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动员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奋发图强,献身四化,为把我场建设成五业兴旺,经济繁荣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大会讨论和通过了原党委副书记、场长丁元善同志代表上届党委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三年的建设方针和七年发展设想。三年内,农业上现有八十三万亩耕地,力争三年内单产稳步提高到200 斤以上,总产翻一番。到1985年耕地力争达到一百二十万亩,粮豆平均单产250 斤以上,总产突破二亿五千万斤大关”。工作报告中还指出:“上届党代会的1966年到这次党代会期间,我场经历了三个大的组织变更,即:一是1966年秋到1969年春农场”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二是1969年春到1977春的兵团时期;三是兵团体制再度改变为农场时期。报告指出:通过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场主要斗争历程的回顾,其中有哪些主要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牢牢记取呢?概括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1 )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一定要坚持以生产斗争为中心,三大革命一起抓,我们农场的发展建设才能真正有奔头;
(3 )要发展生产,促进建设,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4 )“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实践告诫我们: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讲,无论何时何地都至关紧要;
(5 )生活抓好了,生产才能上去。
工作报告中还指出:“根据我们的实际,在近三年里我们一定要采取坚决有力的调整措施,彻底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失调和矛盾。即:l 、耕地大幅度增加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未跟上去的矛盾;2 、经营规模急剧扩大而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电、粮油以及设备维修等工副业生产基础薄弱,从而供不应求的矛盾;3 、生产要发展,生活拖后腿的矛盾;4 、经营扩大,人口增加而交通和文教、卫生事业远远不相应的矛盾;5 、摊大底子薄,人员缺、水平低,从而整个经营管理中深感力不从心的矛盾。”
工作报告中在怎样确保今后任务的迅速实现提出了七个问题。即:
1 、我们必须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全场党员群众;2 、必须进一步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和发展我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 、必须狠抓经营管理,迅速改变我场低产、亏损的经营局面;4 、要努力提高和发展我场的科技事业;5 、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广大职工、干部和家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 、必须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支部的组织建设;7、必须切实加强党对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
中共勤得利农场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出的委员有:丁元善、刘宝成、齐立昌、马有民、徐占奎、赵君荣、陈贵海,张连科、陈志信、王书信、张云洪、王运德、袁志成、张英、张国安、鲍善珍、袁家群、窦仲和、李明、王福全、王志远、郭开政、刘自刚、孔庆山、丛宝林、张殿甲。
常委有:刘宝成、齐立昌、马有民、李怀义、徐占奎、张殿甲、丁元善。
书记:张殿甲,副书记:丁元善。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殿甲,副书记:窦仲和。
委员:伍忠然、高金池、袁家群,金庆凯、彭炳信、朱华松、朱兴成。
二、党的基层组织情况
1 、党的基层组织
农场创建初期的1958年秋,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在各分场中设立了总支委员会,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到1969年的兵团时期,在四个农业营和一个工副业营中设立了基层党委,到1982年的勤得利农场时期,设立了8 个基层党的委员会;8 个总支委员会;129 个党支部。是建场以来基层党组织设立最多的一年。
基层党委是:一分场党委、二分场党委、三分场党委、四分场党委、五分场党委、直属党委、渔业分场党委、机关党委;八个总支委员会是:发电厂总支委员会,修造厂总支委员会,基建大队总支委员会,畜牧总支委员会,科研所总支委员会,职业中学总支委员会,医院总支委员会,林业总支委员会。129 个党支部则分布在农牧业有77个,工副业31个,文教卫生11个,机关10个。(详见附表一)
2、党员状况
(一)党员发展概况
党员的发展工作是经历了三个不同过程。一是1966年5 月16日之前,新党员实行预备期的考查期;二是1966年5 月16日到党的十二大前,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党员取消了预备期;三是自1978年党的十二大,党章规定了对新党员实行预备期一年的考查期。并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具体规定了“积极培养,慎重发展”的方针。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经过党支部审查确定非党积极分子,由两名中共正式党员负责培养考查,填写非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后,具备党员条件的,方可发展入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党委遵照上级党委“重点在知识分子,教学第一线,青年中,生产第一线上发展党员”的指示,把培养发展新党员工作重点突出在知识分子和教育、中青年和生产第一线的干部、职工中。而使新发展的党员的文化知识、年龄等结构上发生了新的变化。自1976年至1978年三年共发展了37名知识分子入党,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13.2% ;发展了35岁以下中青年党员188 人,占发展新党员总数的67%。使新党员队伍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二)党员的分布情况
1976年全场党员总数1,385 人,分布在农林牧渔业的911 人,占党员总数的65.8% ;在工副业的211 人,占党员总数的15.2% ;在文教卫生的91人,占党员总数的6.6%;在机关的172人,占党员总数的12.49%。1982 年党员的总数为1,542 人,其中分布在农牧林渔业的548 人,占35.4% ;分布在文教卫生的94人,占6.7%;分布在机关的299 人,占总数的19.29%。 从历年党员分布情况看,农牧林渔业党员的分布比例基本平衡,工副业和文教卫生党员的分布逐年上升。
(三)党员素质
1976年在全场1,385 名党员中,建国前入党的61人,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入党的4lo人,这批党员年龄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上,大部分都经历过部队战斗生活的锻炼,出身好,社会关系清楚,政治素质较好,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了解较多。当时选调中很注重上述条件。这些党员的文化程度大多偏低。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入党的914 人,占党员总数的66%。这批党员中城市知识青年和本地中青年成份较多,尤其注意到从中青年妇女发展党员,女党员达到167 人,占党员总数的18.1% ;这使党员的文化水平、组织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当城市知识青年返城后,党员队伍中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显著下降。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视了从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先进青年中发展党员,至1979年后党员的年龄和组织素质才有了新的变化和上升。
1983年,妇女中的党员降到156人,占党员总数的11.3%。
1983年底,党员总数为1,542 人。就年龄结构看:25岁至35岁的党员564 人,占党员总数的36.6% ;36岁至45岁的449 人,占党员总数的29.1% ;46岁至60岁的501 人占党员总数的32.5% ;61岁以上的28人,占党员总数的1.8%。
就文化结构看:大中专59人,占党员总数的3.9%;初高中1,229 人,占党员总数的79.7%;
初小以下的254人,占党员总数的16.4%。
就入党时间看:1937年7 月7 日至1949年9 月入党的有75人,占党员总数的4.9%;1949年10月至1966年4 月入党的443 人,占党员总数的28.8% ;1966年5 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695人,占党员总数的45% ;1976年11月以后入党的329 人,占党员总数的21.3%。
就党员的文化、年龄等方面的结构看,在党的十二大之后逐步趋向合理的方面发展。(见历年党员分布发展统计表二)
3、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是农场党委组建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部门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
建场初期,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开荒任务十分繁重,为了保证在万古荒原上站住脚,逐步建成繁荣的国营农场,当时的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号召全体党员发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共产主义风格,拿出战争年代猛打猛冲的劲头,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全场开荒进度大幅度增长,农业发展稳步前进。
1959年12月,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党员中开展整顿党的作风的教育,会议进行了二十七天,使每个党员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
1963年3 月,农场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全场党员中掀起了“做合格党员,以党员标准衡量自己”,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全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党员教育中断。
1969年兵团成立后,二十七团临时党委在上级党委指导下,开展了整党建党活动和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并举行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会。但是,由于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不论问题大小,性质如何,一律用“阶级斗争”的观念衡量,当成阶级斗争的表现处理。对个人则提倡“灵魂深处闹革命”、“斗私批修”,这样做的结果,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扩大了打击面,使人人自危,互相猜疑,而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如何做“合格党员”,在不少党员的头脑中淡薄了,认识不清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各条战线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党员教育也得到了恢复。
但由于受“左”的影响较深,党员教育只停留在“坚持两个凡是”,“以基本路线为纲”的基础上,因此,收效甚微。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场党委对党员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视,纳入了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1980年5 月,组建了农场党、干校。为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了培训。
1980年6 月,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委责成宣传部、组织部、党校共同举办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班。学习班共办了7 期,使718 名党员,干部提了对党的纪律的认识。1981年,办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学习班,共办三期,培训党员163 人。1982年冬,为提高党员、干部对党召开十二届党代表大会重要意义的认识,举办了三期《十二大文件》学习班,培训党员、干部575 人,使党的十二大精神在全场得以贯彻。
对党员进行这一系列教育,使党风有了进一步地好转,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场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4、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
从1980年开始,在全场开展了评比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至1983年底评出总局级先进党支部4 个,管局级6 个,农场级9 个;优秀共产党员总局级11人次,管局级13人次,农场级61次人。(见历年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表三)
三、党校
1980年5 月3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营勤得利农场委员会党校”、“国营勤得利农场干部学校”。合简称“党干校”。
党干校校长由农场党委书记张殿甲兼任;刘纪代理副校长,到 1983 年才任命为副校长,许华娣、侯吉亭任党干校教员。1982年夏,许华娣调转,刘晓春任命为党干校教员。党干校地址设置在总场机关会议室。
党干校的任务是:“长期地、经常地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修改草案)的学习讨论,《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以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光荣传统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
党干校成立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建校初期的1980年5 月至1983年共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十一期,训练学员1,038 人次。其中训练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356 人次。在党校的配合下,全场各级党的组织利用冬闲时间培训党员、干部796 人次。其内容主要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学习,党的十二大党章的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学习,《党的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学习。
党干校于1983年冬春用了三个月培训了78名后备干部,对农场干部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89% 的同志相继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
四、干部工作
1、干部状况
建场初期的1958年,勤得利农场的干部,除总场级的领导干部由上级委派,其余机关、分场和生产队的干部是从1958年转业官兵中提任的。1969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七团时,场级和机关各科室的主要领导由现役军人担任(现役军人34人)。其他各级领导由原农场的干部和1966年转业兵、知识青年中提任的干部担任。到 1978 年年底全场干部1,002 人,其中国家正式干部311 人,占干部总数的30.8%,其余干部均是以工代干。
311 名正式干部中,场级9 人,科级干部46人,其他干部256 人。文化结构:大中专25人,高中49人,初中158 人,小学以下79人。年龄结构:25岁以下1 人,26岁至35岁41人,36岁至45岁193 人,46岁至55岁75人,56岁以上1 人。
1979年冬,经合江地区行署人事处批准,由以工代干人员中转为国家正式干部637 人。1979年底正式干部总数达到了920 人,是建场以来正式干部最高的一年。
在这些干部中,文化结构为:大学31人,高中164 人,初中423 人,高小以下302 人。年龄结构:25岁以下99人,26岁至35岁205 人,36岁至45岁466 人,46岁至55岁有148 人,56岁以上2 人。
但在1979年、1980年由于知识青年返城,干部总数下降到1983年底总数为788 人。
(部份年份干部素质情况表四附后)
2、干部的管理
1969年兵团组建以前的农场时期,正队级以下干部的均由农场党委讨论决定任免;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农场党委拟定使用意见,由农垦总局决定任免。兵团时期,正连级和副营级(副科级)干部由师团两级管理,由团党委拟定使用意见,师党委决定任免。正营级和副团级干部,由师、兵团两级管理,师党委呈报使用意见,兵团党委任免。后在1975年,正连和副营两级干部由于数量大,任免、考核程序繁多,不便管理,不利工作,所以将这两级的任免、使用和管理权下放到团党委。在兵团改制为农场时,又把副科级干部的管理,任免权收归管理局党委,场党委只任免队级以下干部。
干部的生活管理,1966年一1979年,对干部的困难救济由农场党委组织部主管。1979年恢复工会,干部的生活问题均由工会统一管理。农场党委于1982年4 月做出了《关于慰问住院干部的几项规定》,规定:队级(副队级)以上干部住院后,医院要通知所在分场党委(总支),由分场领导或组织干事前往慰问;科级(副科级)干部住院后,医院通知组织部,由农场领导或组织部人员前去慰问,场级(副场级)干部住院后,由农场领导或组织部门前去慰问,并由组织部负责向管局党委组织部报告。本规定适用于我场国家正式干部和经场党委任命的以工代干人员中的副队级以上干部及离休、退休干部。
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干部,保证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兵团时期坚持了每年对干部进行一至二次考核。为使农场干部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农场党委于1982年先后做出了《关于干部任免工作的具体规定》、《关于干部享受探亲假和请事假及批准手续的若干规定》、《关于干部行政纪律处分的暂行规定》。于1981年9 月做出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必须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对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考核的原则等。为加强对干部档案的管理工作,1978年5 月做出了《关于查阅干部档案暂行规定的通知》。
3、干部的培养教育
为保证各级干部和业务干部的素质,党委很重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采用以会代训,脱产到农场党干校、管局党干校集训的形式。
从1980年至1983年共脱产训练干部、党员1,758 人次,其中管局级训练229 人次。农场党干校于1983年春,用三个月时间培训了78名后备干部。这批后备干部89% 分别担任了队级领导职务。1983年 7月送往管局党干校培训了25名后备干部。
4、老干部工作
农场党委对老干部工作从1979年纳入议事日程。1982年8 月农场党委做出了《关于妥善安排、照顾年老体弱老干部的决定》。当年成立了以孙汝勤为组长、郭开政、徐占奎为副组长的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办事部门由组织部门负责。1983年组织部专配了老干部工作人员。
自1981年底开始办理老干部的离、退休工作。到1983年底,已办离、退休老干部26人,其中易地安置1 人。退休13人。
1982年秋在农场机关建立了“老干部之家”,是场部地区老干部的娱乐、学习中心。
5 、科技干部工作
1978年全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16 人。其中:男技术干部79人,女技术干部37人;共产党员55人,占技术干部总数的47.4%。其分布是:农业技术人员48人,卫生界技术人员61人,教师7 人。
1983年底各类专业技术干部372 人,其中男技术干部236 人,女技术干部136 人。共产党员61人,共青团员77人。分布在农业145 人,工交建筑业17人,商业5 人,教育134 人,医疗卫生71人。全场助理工程师以上(工程师,农艺师、农技师、主治医师、会计师、统计师、园艺师等)科技干部88人。
从1978年农场对科学技术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以来,农场于 1978 年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当年冬又成立了科技科,彭承璞任科长。
1979年,农场成立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组织科。
历年基层党组织增减情况附表一
历年党员分布发展统计表附表二
历年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附表三
主要年份干部素质情况表
附表四
历年组织部门工作人员任职表
附表五
历年组织部门工作人员任职表
注明:兵团时期的二十七团分组织股和干部股。“文革”期间是政工组,下设组织股。一九八二年改为组织部。
历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