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四章 经营状况
章下序
青龙山农场是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从1968年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青龙山团(后为五十九团)到1977年3月改为黑龙江省国营青龙山农场以来,在这万古荒原上,经过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的辛勤努力,到1980年底;耕地面积已达450,000亩,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便于管理,适应农场建设的发展,建设商品粮基地的要求,先后撤销了十三队、十五队、二十二队,对规模较小的六队、九队、十七队、二十五队进行了识整,再加上勤得利划过来的三个生产队,组成现在的十八个农业生产队,其中四队为科研站,五队为畜牧队,十一队为种畜队。现达4万亩以上的队有三个,3万亩以上的有四个,2万亩以上的有五个,1万亩以上的有三个。现有拖拉机237台件,各种农机具2,637台件。工副业生产项目八个,为农场生产服务的单位十个,载重汽车66台,公共汽车2台,北京212型吉普车4台,130型小客车1台,救护车1台。畜牧总达成数;马50匹,牛230头,鹿95只,禽32,795只,猪3,046头(其中繁殖母猪388头,种猪24头,肥渚698头)。养鱼水面2,000亩。职工子弟学校21所。医院床位50张。十六年来,推土方量10,562.070立方米,推筑主排干8条,建筑总面积217,069.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005,620.7平方米,生活用房111,448.6平方米,建水泥晒场41,310平方米,场辖区主干公路86.1公里,田间路101.6公里,通电线路101公里,通讯线路190公里,发电12,953万度。1974年至1984年,共烧红砖5,240万块。1973年至1984年共加工面粉14,367.987吨。
通过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1983年春划界,农场规模基本定型。
一、兵团时期(1969年—1976年)
为了开发抚远地区,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战备思想,由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负责,组建青龙山团,后改为第五十九团。截止1969年5月末,八五五农场组建了一连、工程一连,共267人。八五七农场组建了三连、五连,共281人。八五一〇农场组建了二连,共126人。八五一一农场组建了四连,共99人。修理连由上面四个农场抽调12人组成。汽车连由上面四个农场和兴凯湖农场抽调25人组成。机关由上面四个农场和兴凯湖、和平农场、裴德医院、大中专毕业生,共46人组成。
在上级党委和兄弟团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求生存,1969年,当年开荒22,976亩,到1970年开荒面积已达36,234亩,播种34,052亩,收粮525,3吨,同年又建立了粮油加工:厂,改变了由外团供应粮油的局面。同年,还建造了年产2,000,000块红砖的轮窑,加速了农场基本建设的步伐。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到1976年末,载重汽车已达34台。
畜牧业生产,由于团党委的重视,引进了长白、哈白等种猪和短角牛,这对农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1976年末,生猪已达2,205头,马123匹;牛284头,鹿71头,羊114只,鸡523只。
农业机械到1976年末,共有拖拉机115台,其中胶轮拖拉机37台,康拜因68台,农机具823台件。
基本建设投资到1976年末已达26,070,OOO元,建筑面积109,994.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43,977平方米。各队还建起了砖瓦结构的“三用食堂”(会议室,文化室、餐厅),这对职工的就餐、学习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水泥晒场10.000平方米,其它32.977平方米。架通讯线路157公里,通电线路10公里,发电3.070.000度。
在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厂,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仅用7年的时间,由原来5个农业生产队发展到22个。
二、农场时期(1977年—1984年)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原兵团第五十九团的基础上,经过改制,1977年3月27日,黑龙江省国营青龙山农场正式成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人人喜洋洋,农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开展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活动,在思想上清除“左”的影响,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提高了思想认识,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在三中全会和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正确路线指引下,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加强科学管理,使农场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为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需要,经过全面规划,调整了个别连队规模,使全场每个农业生产连队的土地面积都达10,000亩以上。总结了“吃亏在路上、受害在水上”的严重教训后,几年来,农场党委着重抓了道路的维修保养和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为了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到1984年末,推土机已达26台,每年平均完成土方量都在1,300,000立方米以上,并创造了1983年年推土量2,200,000立方米的最高纪录。
在农业生产上,纠正了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耕作方式,实行科学种田,加强田间管理,使农业生产逐年走上了正轨。在耕作制度上实行了轮作和合理换茬,逐年深松,翻耙交替。在种子制度上实行种子精选和引进,繁育高产品种。在培肥地力上,增加了压绿肥,秸秆还田面积和施化肥、喷撒微肥面积,使粮食生产较稳定的发展。1979年,1980年是农场粮食高产丰收年,1980年粮豆播种面积317,500亩,总产29,630吨,平均单产186斤,并在1981年特大自然灾害下实现了1982年一年恢复生产。
由于农业上的不断丰产丰收,粮食多了,畜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落实了养猪补贴政策,猪的存栏有明显的增加,到1984年末,生猪存栏数3,046头。
为了使农业机械适应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在1976年的基础上,增加拖拉机122台,其中胶轮车40台,康拜因85台,农机具1,814台件。到1984年末,有拖拉机237台,康拜因153台,农机具2,673台件,保证了生产的发展。
在农场经营成果不断好转的情况下,党委狠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盖起了工人文化宫、面粉厂、职工食堂、教学楼,并给每户打了一眼水井,安上了土暖气,基本上满足了职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到1984年末,全场职工已在银行存款达1537,000元,建筑房屋总面积达106,12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是85,410.1平方米,生活用房68,471.6平方米,架设通讯线路33公里,通电线路180公里,发电126,460,000度,铺设沙石路86.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