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务管理 青龙山农场农机工作,从196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度过了十六个春秋的历程,在这段不长的过程中,农机管理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艰苦曲折道路。下面分两个阶段概述如下:
一、第一个阶段是1969年到1978年
建场初期,条件很差,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开始从老场调来部分机务骨干和几台旧拖拉机,随后不断增加新机具和补充新人员,在“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指引下,机务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都是从头做起的,如机务人员技术水平低,需要提高,三库一场没有,要建设;管理混乱急需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等。这些实际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不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生产建设任务。建场以来的有关机务建设情况及所采取的一些管理措施概述如下:
根据建场初期,机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多,如何解决等问题提出了1970年机务管理工作措施。主要内容有田间标准作业、机具的技术保养、油料管理、机具管理和零件材料的管理等,具体要做到:
1.机耕作业方面:(1)作业前对机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传授;(2)要有作业计划和质量标准;(3)机具检修标准化。
2.抓机具的技术保养;(1)实行五级四号保养制。(2)开展群众性保养教育做到五个一样:①保养农具和保养拖拉机一样,②保养底盘和保养发动机一样,⑧保养畜力农具和保养机引农具一样,④保养非田间作业农具和保养田间作业机具一样;③保养旧机具和保养新机具一样。
(3)抓班次保养:要求机务副连长检查班保养,参加号保养,执行保养任务单和部位分工保养的先进保养法。
(4)抓保养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①使用沉淀过滤好的柴油,大油罐必须沉淀96小时后才准加入,②空气系统要严密不漏气;⑧冷却系统要用饮用水;④使用专用机油,⑤正确起动和操作机车。
3.抓油料管理:(1)建立副油库;(2)配齐过滤设备;(3)建立油料出入帐目。
4.机具管理,(1)建设农具场,(2)健全机具专责管理制度,(3)建立机车台帐和农具卡片。
5.零件材料管理,(1)零件领取要交旧领新,(2)实行领料卡片,单车记载和单车核算。
由于建团初期,正是“文革”时期,处于批“五条”“十六条”“旧农场”的时代,把正常管理职责为“管、卡、压”,把一些多年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规章制度当成修正主义来批判,为机务队伍中的无政府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章程不能彻底实施。
1971年兵团试订了“机务工作守则”。生产股根据当时机务工作的现状,再次强调了1970年的机务工作要点,并制定安全生产和培训新生力量等措施。
1972年兵团正式颁发了《机务工作守则》和六师颁发了《技术保养规则》,当时生产股除认真贯彻外,并提出了以下管理措施。
1.实行“三定”,针对人员,机具,工作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采取以定治乱的措施。
(1)定人员:①团里有一名首长分管机务工作;②生产股一名副股长,二至三名参谋专管机务,⑧连队配一名副连长和一名排长(兼技术员)负责机耕作业和技术管理;④车组人员按三、三、六配齐、固定,车长及驾驶员由团任命,连队无权变动。
(2)定机具:①全团所有机具统一编号,建立档案、卡片,专人使用管理,②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⑧农具实行常年保养。
(3)定任务:①拖拉机标准台工作量4,500标准亩,②收割机一年3,000自然亩,③标准亩耗油1公斤,④标准亩成本1.2元;⑤三率在85%以上。还要做到三有一及时(有工作日记,有领料卡片,有班次核算,及时添写作业日记,日清月结)。
2.贯彻六师《技术保养规则》针对保养跟不上,存在“三漏”“五不净”的问题,打好以油、水、空气净堵三漏的保养歼灭战,“以净防坏”“堵漏促净”。
(1)变五不净为五净的措施:坚持①“不用,②不加,⑧过滤,④沉淀,⑤清洗”,不用不合格的油料;不加距油罐底50厘米的油,不加距油桶底20厘米的油,领油时过滤,机油双过滤(油压或压力细过滤)添加时用带滤网的漏斗过滤,油罐沉淀96小时以上,油桶沉淀48小时以上,按时放燃油箱和过滤器的沉淀油,定期清洗油罐、油桶、油箱、过滤器及加油工具。
(2)送油到田间,不准跑空车。
(3)车组要有工具柜,每台车配—个吹尘器。
(4)连队设专人,专用炉灶,专用水桶。
(5)消灭三漏的措施;
①成立专职小组,定期调查摸底,分类排队,备足堵“三漏”的物资,分期分批完成堵“三漏”的任务,培养堵漏能手;推广治漏能手的先进经验。
②三漏严重的机车,机务干部,驾驶员,修理工三结合会诊。
③领导干部蹲点,搞试验机组,培养“三不漏,五净,一完成”的标兵机车,树立样板,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3.大抓自力更生搞机务管理区——三库一场建设。
4.开展机务管理流动红旗竞赛。
5.大搞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1)推广二硫化钼润滑剂的使用,(2)继续研究背负式收割机,(3)办机务短训班。
1973年,农场由于春涝严重,使小麦、大豆不能按时播种,出现了6月18日播小麦的严重违背农时的错误作法,造成粮豆平均单产仅22.8斤。尤其农场十四连,由于黑龙江、松花江水上涨,街津口水位海拔53.6米,6万亩荒地和1.2万亩耕地全部被淹没,地面平均水深0.5—1.2米。其他各连队虽未被水淹,但水大,地陷,作业条件十分困难。抢播了粮豆111,700亩,其中小麦57,000亩,因为土地条件差,作业质量低劣,农时推迟,指挥失误,造成严重地减产欠收和经营亏损。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涝灾面前,全场机务战士抢晴天,战雨天,关键时刻“连轴转”,不少人吃在车上,干在田间,几天几夜不下火线。有的人重病在身,他们吃片药顶过去,坚持干。还有的职2工对家属生小孩也全然不顾,一心扑在春播上,做到下雨不停车,天天有进度,一、二连多次日进度突破千亩大关,全团出现了日播五千亩的好成绩。但抢播工作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机械磨损大、耗油多、作业层次多,工效低、成本高、各项规章制度未落实、经营管理不善、各种物资损失浪费大,种地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减产。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迅速摘掉“王小二”的帽子,1974年机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机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贯彻兵团颁发的《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规程》上,具体抓机务人员的思想认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抓技术培训,明确作业目的、要求、标准和作业方法。抓机具标准化,保证机具状态完好,抓田间作业组织、周密计划、合理区划,正确编组、质量检查验收、提高作业水平。改变耕作粗放现状。
1975年继续抓技术保养、正确使用机械、按标准作业,把机务区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内,使机具的技术状态和作业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夺得了1975年大丰收,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经营盈利6,790.000元的可喜成绩。
1976年重申了标准作业、技术保养、机务统计与核算工作,加之天气适合,夺取了粮食丰收年成,小麦平均单产207斤。
1977年是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的喜庆年代,农场的机务工作形势也有了起色,特别是狠抓作业质量不放松,夺得了小麦的丰产丰收,单产250斤,总产16,500吨。上交11,000吨以上。同时出现上“纲要”连队一个、亩产超三百斤的连队两个、上钢要的面积达4,700余亩。
1969年至1977年,开垦出耕地200,000亩,机务区建设、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建设农场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但认真总结一下,差距是很大的,如事故多,浪费大,费用高,亏损逐年增多等。从下面几个统计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多的严重性。
1.事故多损失严重:
1975年统计前几年火灾共21起,损失计人民币170,440元。(其中火灾有部分是座机及康拜因失火),另外各种交通违章事故和机械责任事故比较突出的就有百余起,耽误了农时,影响了生产,造成了政治,经济上的不良后果。
2.消耗大费用高:
1974年至1977年,平均标准亩费用为1.54元,最低1.17元;标准亩耗油为1.44公斤,最低1.07公斤;四年年平均每标准亩修理费为0.37元,最低的0.2元。每自然亩平均成本近9元。
3.单产逐年提高,成本逐年加大,亏损逐年增多。1975—1977年单产、成本及盈亏情况
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机耕成本高,油料消耗大。机耕成本按正常要求,一个自然亩6元就够了,可是这三年平均亩机耕费接近9元,每亩超过3元,仅这一项全场就多花500,000至600,000元。其中油料消耗按要求每个自然亩耗油5公斤就够了,而这3年平均每亩耗油8.4公斤,每亩多耗3.4公斤,仅油料一项一年多花200,000元,多耗640吨。
二、1978年6月以后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情况
1.简况:
建场十几年来,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虽然重视了发挥机械的作用,建立了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了相应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四人帮”的流毒影响很深,危害很大。要彻底扭转他们所造成的垦区机务工作中的“有章不循,管理混乱”的局面,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几年来,机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混乱,事故多,损失浪费大,其主要原因是规章制度没有贯彻落实,机务人员不稳定,机务队伍素质差。
加强机务管理势在必行,它是办好国营农场,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而贯彻规章制度是加强机务管理,搞好农场建设的重要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加强机务管理,总局1978年5月初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要求各农场切实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把垦区机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场各队、各车组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经管局和总局检查评比,于1982年被授于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奖励汽车一台。
被评为机务先进队的有:
一九七八年——十一队
一九八〇年——五、六、
一九八一年——十六队
九、十九队
一九八二年——一、十四、十八、廿一队
2.三库一场现状:
续前
3.措施:
机务人员不断充实,机务管理也逐渐加强,在技术保养上提出了“三八”保养措施,即:三项纪律:按时保养,逐条逐项,保证质量;八项措施:坚持使用质量良好而又清洁的润滑油料,加油必须过滤;柴油必须经过沉淀96小时,地头沉淀48小时方可使用,加油必须过滤,保证燃油绝对清洁;使用煮沸,清洁的软水;保养、修理、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保持机器内外清洁;正确掌握机器温度,起车温度最低应达到45℃,作业温度80—90℃;正确调整,标准作业,合理使用,不超负荷,班次作业中,实行停车检查制度,预防故障。从此,机务管理状况开始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