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概况 一、原始林(次生林):
在农场之内的青龙河东,北起砖厂,南至原来的二十二连,生长着一片原始森林。其它各地只在高岗之处,生长着片片原始森林和少部分乔灌混交、杂草丛生的小片树木。因垦荒建点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有计划的砍伐。在有规划地翻耕草原、清整林地之后,农场的耕地已基本定型,人们对资源的保护也就重视起来了。场有关单位多次发出通知,“禁止滥砍滥伐”并对个别的严重违犯者给予行政和经济制裁,刹住了滥砍滥伐的歪风,从而保住了青龙河东岸的原始林带。到1984年底,共有原始林面积88.862亩,木材蓄积量4.628立方米,估计可出材3,942.75立方米。原始森林中树的种类主要是白桦树,杨树和柞树。
二、人工林:
从建场初期,农场就很注重人工植树活动,培养人工林。但当时由于没有专门组织抓林业工作,所以只从住区之内,道路两旁开始栽植了部分杨树。最早在场部地区栽的树,现在已经有十几米高,直径二十多公分,长势喜人,既美化了环境,调节了空气,同时也可供人们乘凉。
农场设立了专门组织后,人工植树造林活动真正走上了正轨。当年的“五一”前后,全场职工便开展了有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根据农场的规划和要求,近几年栽植了不少人工林,其历年植树面积如下表:1974—1984年历年植树面积统计表
三、果园:
农场从1973年起,就开始进行果树小型栽培工作,但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加之技术力量缺乏,果类生产发展一直较慢,产量也很低。只在1981年产了两吨果。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差,造成果树的成活率很低。如1981年栽种果树64亩,总株数1,431株,只成活了831株,成活率只有57%,1982年种果树85亩,总株数1,575株,其中有黄太平、大秋、铃当果、花红等四种品种,但只成活1,050株,成活率70%;1983年栽植果树31亩,总株数651株,成活498株,成活率77%;1984年由于头年特大涝灾的影响,使果树栽植工作没有能够进行下去,而当年又是一个特大涝灾,给果树造成了大幅度死亡,致使1984年经济亏损27,970元。
四、树的品种:
农场树的品种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针叶树,其中有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红松。第二类是阔叶树,其中有杨树、丁香、山丁子、龙须柳、垂柳和水曲柳及各类果树等。
五、盈亏情况:
农场从有组织地经营林业开始,由于采取大锅饭的经营方式。总是处于亏损状态。每年年初做计划时,都要做计划内亏损指标。如1980年亏损230元;1981年亏损1,784元,1982年亏损20,723元。1983年以后,农场根据中央政策,将原林管站划为“林场”和“苗圃”两个承包组,以后,便由原来的年年亏损,变为盈利。如1983年就盈利2,OOO元。
六、1982年至1984年生产状况;
落叶松播种育苗20亩,产苗2,600.000株。出圃造林苗280,000株(为1983年上山造林用)。山丁子播种育苗3.5亩,产苗149,000株。丁香播种育苗1.8亩,产苗80,000株。水曲柳插种育苗20亩。总计,农场全年小粒插种育苗45.3亩,总的产苗量为2,829,OOO株。
杨树扦插育苗;优良苗木纯繁100亩,穗3,000,000株(床插)。
共育苗477亩。造沐面积2,284亩,全场义务植树32,211株。每人平均植树10—20株。采取了规划,定线、定点措施。全场育苗采用集中形式育苗法。
七、次生林:
次生林在农场林业中占很大比例,共区划十个林班。
区划林班的标准是以地物,地貌(如河流、山脊线、公路等)树种等为依据,便于规划和管理。各林班情况如下表:林班区划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