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商业

第十一章 商、粮、贸、工商管理

第一节 商业



  一、组织机构沿革:
  1970年成立商业股,股长谢施国,隶属后勤处。1977年五十九团改名为青龙山农场,商业股更名为商业科,直属农场领导,赵喜庆任科长。
  1979年,于明哲任副科长。1980年商业、粮食分立,张大怀、周应福任商业科副科长。1983年底,周应福任科长。
  二、商业网点:
  1.全民商业:
  1969年组建五十九团,当时的商业,只办些生活日用品为广大群众服务。1969年2月16日,组建五十九团商店,张大怀负责。设营业员八人。1971年张大怀任主任,李海任指导员(1972年调出)。俞绍实、张汝运、谭桂英先后任商店副主任。
  1969年,商店成立后,由团财务部门拨给流动资金10,000元,作为商品周转资金。当时因农场初建,道路泥泞,交通不便,群众买货难,为此在十三个连队设立代销店,按连队人数拨给一定的商品占用金,逐年从代销费中扣回。代销店主要经营小百货、食品等生活日用商品。1975年后,根据连队的布局,代销店增加到十七个,商业网点基本形成。
  随着农场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商品销售量逐年增加,商品的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1984年底,共分“食品”、“烟酒”、“鞋帽”、“五金”、“大针织”、“小针织”、“布匹”、“百货”七个组。一般消费商品能满足顾客的需要。
  每年农忙季节或农场召开大型会议,商店都派出流动送货组,把货物送到连队或集中场所,以方便群众。  
  2.集体商业:
  (1)综合商店:1980年11月组建,赵世杰任经理,其下六人,隶属劳动服务公司管理。由初建十万元的经营额,到1984年经营额发展到三十六万元;盈利额1980年为75,000元,1984年为3,035.14元。两年前后相比,经营额后期比前期提高32.66倍,盈利额后期比前期增长了102.34%。
  经营项目有布匹、男女服装、文具、小五金及烟、酒、糖、茶……。
  (2)经销门市部:1984年8月建立,隶属于物资库管理。张怀滨任经理,其下三人。1984年一年经销额26,000元。当年盈利19,300元。
  (3)招待商店:1980年组建,宫泽民经营,隶属农场办公室管理,经营项目主要有:烟、酒、糖、茶、糕点……为广大旅客服务。年平均经营额为12,000元,盈利额为5,000元。1980年至1983年个人取利30%,1984年个人取利50%,其余盈利完全归于招待所。1976年至1983年各项经济指标及其完成情况统计表(1)


1976——1983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2)附表



  (4)连队商店(即小卖店)每队有一人负责,共十五个卖店,分布设于一、二、三、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队。统由商店管理。经营用品:盐、醋、酱油、火柴、酒、烟、糖、茶、糕点、文具等类,为基层群众日用开了方便之门。经营销售额共十五万元,平均每年各队盈利800至1,000元。
  3.个体商业:
  1983年共办起个人小卖店三家,马家店于当年8月建,程家铺子当年11月建,黄家店于当年11月建。其经营项目全是日用品(同各队小卖店相同),每一家的经营额平均达到1,000元以上。每年平均盈利约八百至一千元。  
  三、收购站:
  1972年成立收购站。俞绍实负责,有收购员、付款员各一人,是属于商店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经营项目扩大,人员逐渐增加到五人。1981年张汝运任主任。1983年收购站与商店分开,俞绍实任主任,行政归外贸,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4年又归畜牧公司管理,财务仍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从经营额算起大有增长,从1975年经营额为六万元,到1984年经营额达二十万元,两年之比,1984年比1975年增长2.33倍。从纯盈利额计算,1975年纯盈利7,000元,1983年纯盈利12,000元,两年相比,1983年比1975年纯盈利提高71.4%。
  经营项目主要是:  
  1.收购农副产品(农产品及小产品)如蘑菇、木耳、榛子、蜂蜜和各种菜籽及中草药等……。
  2.畜产品:各种粗细毛皮,如马、牛、羊、驴、踩、猪、鼠鼬(黄鼠狼)、麝鼠等皮,还有羊毛等……。
  3.废收:各种废钢铁、废金属、废纸、废胶等……。
  4.生猪类:生猪屠宰与上交,目前又增加冷食、烤鸡、香肠等……。经营概况表:



  四、服务行业:
  1.照相馆:
  1971年,服务社(商店前身)由崔海、吴春义筹备购置了一套照相器材和设备,临时利用一间家属房,办起了照相馆。经济上增加了收益,又方便了群众,改变了过去那种“照相愁”的状态。他们照相技术高,顾客盈门,很受欢迎。
  为了解决反映农场动态的新闻照片,农场决定收照相馆为宣传科管理,既搞新闻摄影,又兼对外营业。后因非营业性过多,成本大,增加了宣传费用。农场又将照相馆归还商店,1981年年底,崔海田由照相馆调文化宫从事新闻摄影,原照相馆的人员已经更换,因种种原因,他们便自行解散,停止营业。
  为解决职工照相问题,场工会在文化宫成立了照相馆,并实行责任承包制。初时由于成员新,技术不熟练,摄影效果不佳,有的顾客几次重照都不能如愿以偿,看了自己的照片后,啼笑皆非。既加大了成本,又失掉了顾客,收入低靡。照相馆人员几度访师学技,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摄影技术有所提高。目前他们既能在室内灯光下摄影,又能外景拍摄。逐渐赢得顾客的满音。
  2.理发、烫发,
  建点初期,服务行业是个空白,有的人头发很长,却又找不到人理。后来各单位都先后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由几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理发。当时理发没有什么讲究,剪短就行,什么“波浪型”“一面坡”(指理的七长八短的两边大小不一)。人们就互相开个玩笑,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
  1972年,商店从连队调一名女青年学习理发,干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剃头没出息”不干了。后又换一男职工,顾客却又对他不满,几经更换,又由于吃“大锅饭”,管理不当,理发一年的总收入还不足四十元。这样,1976年暂时被迫停业。1979年,商店用一个临时工理发,后来他一看收入不多,辞职不干了。1981年大集体(劳动服务公司前身)又重新成立理发部,实行自负盈亏承包制。理发业就这样断断续续到现在。
  文革初期,在“越穷越革命”极“左”思想影响下,即使是妇女也对自己的容貌不多加以修饰,尤其是青年妇女就更要给人一种“飒爽英姿、红装素裹”的印象。发型是千篇一律的短辫子和五号头(短发),烫发在这时是被禁锢的。谁要是烫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四人帮”的倒台,思想得以解放,城镇、农村早就恢复了烫发,农场的妇女们仍心有余悸,迟迟不敢烫发。后来有一些年轻的姑娘们不顾非议,烫留海、辫梢。1982年,在场区有两户家属办起了两处烫发个体户,因设备不全,只能冷烫。1983年又有劳动服务公司组织合并成烫发部,添置了工具,现在已能烫各种发型。一般未婚青年只烫留海、辫梢,已婚妇女实行全烫,逐渐形成一种风俗习惯,也成为人们区别女子婚否的一种标志。
  3.浴池:
  1981年以前,农场没有浴池。职工在夏季有的只好到河泡里洗个澡或在家用水擦洗,有少数人则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城镇浴池淋浴。
  1982年,加工厂的职工在工作一天后,灰尘满面。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利用锅炉的余热,自己建起一个简易小浴池,免费为本厂职工提供淋浴方便。次年,汽车队、物资库也效法利用锅炉余热建起两间澡堂,分温水和凉水池,白瓷砖铺地,比起加工厂的浴池高级的多。每星期六或假日,免费对本单位职工开放一次,场直地区不少干部、职工逢时也去光顾,部分地解决了群众的淋浴问题。
  4.日用品维修与制作
  (1)农场于1978年从外地调来一个修表工,商店办起了第一个修理部——表店,一般的进口表和国产表都能修理。基于农场人口少,手表也不多,修表费也高,同时有的人手表、钟坏了捎到外地修理,生意不十分兴旺,干了两年,自觉“油水不大”,便离开农场到建三江去了。1981年,商店又从外地调来一个修表工,第二次挂起表店招牌,头一年是全民“大锅饭”式的经营方式,次年,改为承包制,收益较前提高。
  (2)建点时,商店就有一台缝纫机,由吴子员负责使用,当时也没有“成衣店”,而只是义务帮助大家补补衣服。商店正式成立后,由几名家属临时工办起了“成衣店”,承做各种男女时装,同时还包揽农场的工作服及其他劳保品的制作。后来有两户家属又办起个体服装店,生意还好。1984年春,修理厂有几名分离人员办了服装加工店,他们的裁剪技术相比之下较为精良考究。尤其是每近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进出服务店之门,门庭若市,活计承接不暇。
  (3)1983年至1984年,修理厂由一名技工办了个“家庭日用电器修理部”,专门修理收音机、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在这以前,由大集体兴办的收音机修理部,因收音机已被电视机、收录机冲击。有收音机的人家既使坏了,也不愿在修理上多花钱,这个“收音机修理部”不久也就隐身匿迹地改行了。
  (4)在商店设立了一个电视机维修部,主要保修商店经销的电视机,但也零星对外营业。
  5.招待所:
  1969年建团初期,没有招待所,仅有几套公用被(无枕头)放在机关帐棚的一角。床铺是树木杆打底、垫草、铺炕席。也没有没专门服务人员,平常由管理股照应一下,连队来开会,办事人员谁来谁往,不登记不收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70年下半年。
  1970年9月份,随着连队的扩建,人员增多,连队来开会和外来办事人员,当天回不去,还象以往那样没有招待所,就难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在水利队的砖房设一招待所,没有所长,仅有二名女服务员,有火炕、大铺,能容纳四十人左右住宿,不独立核算,由团管理股直接管理。到1971年8月份,团派于治国暂时负责(打算以此所作为团教导队的前身,后来没有办成)。从此,招待所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有一定的住宿制度。
  建场以来,农场招待所五次搬迁,最后一次是1975年8月搬到现在的招待所,但那时的招待所大小还不到现在的二分之一。虽比过去有所改善,但设备仍很简单,少量的木制单床,大量的是上下双层大通铺。1982年改建之后,才是今日之规模和设备,现有房间54套,床位230张。电视室,会议室宽敞明亮,大洗脸室方便卫生。高级房间4套,配有沙发、写字台、电视机等。整个房间阳光充足,墙壁雪白,窗明几净,设备齐全,全都是钢丝弹簧铁床和木板铁床,其它设备样式新颖美观,有14套房间配有沙发茶几。
  套房间分别配有床头柜或双屉桌、式样别致的洗脸架,全套茶具。卧具方面,现在全部垫上了白帆布包面的棉垫子和花格布面的棉垫子,被、褥、床单、枕头、枕巾色泽新艳,洗涤干净。套客房还配有毛毯。所内从南至北50米的走廊采光适宜,宽敞明亮乳黄色的墙被托着上面洁白的墙壁,棚灯和壁灯布置的雅静美观。招待大门的门脸上,装饰的彩色灯泡,一到晚间是五彩缤纷。进入大门正厅,昼夜服务部为旅客准备好了烟,酒、糖果和可口的各种糕点,旅途中的疲乏,顿时轻松了许多。
  各种制度健全,住宿时凭证件登记、收费。配招待所所长一人,服务员7人,属于独立核算单位。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做到了盈利逐年上升,1981年上交利润1,900元。1962年交利润21,000元,1983年上交利润3,200。
  6.小馆:
  开小馆,从兵团时期到现在办的都不景气,最后都被招待所食堂代替。
  团部地区1972年9月份开办第一个小馆,在现职工食堂位置搭起的一个小板房里,占用面积100平方米,能放四张桌子,设备都非常简陋,上灶师傅王楚平烹调技术较好,所做饭菜很受群众欢迎。那时连队很艰苦,物资生活调剂不好,青年们借机会到团部小馆吃一顿的现象很多。特别一到礼拜天,来团部小馆改善生活的小青年要更多一些,他们找知己3—5人或7—8人围上一桌,一边吃一边谈,有的谈工作或交换思想,有的谈人生道路,有的谈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凡是进小馆者,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当时属于商店结算,由于接待外来人员较多,利润微薄,办到年底,商店利润很低,就交管理股管理和结算,后于1973年9月合并招待食堂。
  开办的第二个是浆汁馆兼冷食部。1975年春开业,抽调加工连副连长任崇坤负责,配知识青年四名,由招待所管理,地点在现在的招待食堂餐厅南面。每日早出售油条、豆浆,其他时间直到晚间十点左右出售酱肉、杂拌、啤酒等。油条炸的很好,因为主要是任崇坤的技术,所以有“任油条”之称。团部地区的居民满足供应,边远连队要油条也一一应筹。1976年春,因任崇坤调走,缺乏技术指导,不长时间就解散了。
  7.招待食堂:
  农场招待食堂经三次搬迁。始建于1970年10月份,地点在现在水利队的砖房,占用面积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左右。与当时的招待所为一个单位,同属于团管理股领导。大锅饭菜,用木板订了几张桌子、凳子,主要接待连队来开会的或办学习班的人员。当时人们都知道条件不好,所以也不计较饭菜质量,有地方吃饭,能吃饱就行。
  1973年9月搬到现在的孵化室处,占用面积约200平方米左右。设大、小餐厅,大餐厅可摆八张桌子,小餐厅可摆四张桌子,设备仍然很简陋。开会时,就餐人多,桌、凳都从机关、修理连、汽车队借用,上灶师傅王楚平,食堂财务员负责结算,其管理由管理股负责。
  1975年秋天,最后一次搬迁到现在的招待所食堂。食堂管理员徐道海,炊事员4人,各项制度比较健全,属于招待所领导。占用面积为300平方米左右,设有大、小餐厅,一次可容纳150人就餐。各种设备比较齐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经营效果逐年提高。主要接待连队来场办事、学习班、会议人员就餐,饭菜质量较好。早晨都是以色泽呈黄,形状鼓胀的油条,招待顾客满意。中午、晚上都做四菜以上,还经常供应水饺、馄饨,由人们任意选购,大大方便了群众。
  招待食堂内,宽敞整洁,窗明几净,桌、凳油光铮亮。墙壁粉刷一新,大,小均用瓷砖贴面,尤其小餐厅,三张方桌上面铺着雪白的塑料桌布,相应配有24把电镀折叠椅子。两幅大型南方风景的水粉画,悬挂在南北墙的两端,当人们一步入厅内便别有一番新鲜之感。
  8.职工食堂:
  场直地区的食堂,要数机关食堂建的最早,是从建团那年就有的。其次是工程一连食堂,建于1969年3月。勤务连食堂建于1959年6月。建团的头一年,修理连工人在机关食堂就餐。汽车连于1969年10月从同江搬回团部,在工程一连食堂就餐。
  1970年下半年以后,汽车连、修理连、加工连、水利连、学校等单位都先后建起了食堂,一直延续至01981年3月底,场直地区是12个单位7个食堂,共计就餐人数400至500人左右,管理人员14人。每个食堂都各有豆腐坊、猪号、菜地以及配套的炊具、餐具等全套设备。每个食堂每年入冬都要建个菜窖,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木材,但到第二年开春化冻时,菜窖全部塌陷。每年仅此一项就浪费资金二千元左右。即使有菜窖,但入窖的蔬菜因管理不善也是大量冻坏,结果在过元旦、春节时都得花高价到外地买菜。食堂工作间卫生不好,餐厅狭窄,排成长龙买饭,餐厅即使开始放几张桌子、几条凳子,由于管理制度不严,不长时间也被搬走一空。
  1979年前后,正是知青大批返城时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变动很频繁,伙食帐目比较混乱,出现严重的经济亏损和粮食超支。仅1979年和1980年的两年中,七个食堂超支近七万元,粮食亏损31,150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原来的七个食堂进行改革,组成今日之社会化,专业化的大食堂,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青龙山农场场直地区的中心。
  青龙山农场场直地区职工食堂,座落在公安分局办公楼的对面,农场机关办公室的东侧,竣工于1981年初,同年4月1日开业。食堂面积为1,129平方米、镀锌铁皮的瓦盖,极目望去耀眼夺目,外墙正面的窗台以下全是银色水刷石组成,大面脸的两旁,水刷石的半圆立柱,如同二位警惕的卫士,每到夜晚,半圆柱上的壁灯银光闪耀。门前,宽敞的场地中心,有一座圆型陕栅栏新颖别致的大花坛,花坛中百花争艳,蜂飞蝶舞,使人心旷神怡。室内,大餐厅窗明几净,阳光充足,水磨石的地面上常年保持干净;天棚上整齐的吊灯凌空高照;白白墙壁衬托着绿色的墙围;白色的桌布映照着白色服饰的工作人员,显得整个食堂洁净而有序。小餐厅粉刷和布置比大餐厅更别具特色:洁白的大窗帘映照厅内,水磨石地面擦得铮亮,花样别致的屏风烫画着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奇花异草摆满窗台;盛开的君子兰向来宾点头致意。就餐前沙发小憩,可以尽情品茶观赏。64个座席既不空旷,又不狭窄。这些如果在城市里,则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然而在这自古荒原的边陲视之不无有一种美感。
  整个大、小餐厅,如有会议可容纳一千人同时集体就餐。正常固定就餐人员在六百人左右,八个售饭窗口,四十分钟左右,全部开饭完毕。食堂备有碗筷,米黄圆桌,铁红方凳,就餐时人人都有座位。场直地区非单身人员也可在食堂就餐或购买早、中餐所需之食品,花钱不多,味道可口。
  食堂的伙食烹调间、主食加工间、糕点房,墙壁上下分别用白、兰油漆粉刷,上有电风扇、下有下水道,锅灶、水池均瓷砖贴面。炊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器化,加之肉类菜可用万能切菜机。加工主食有和面机、馒头机、饺子机,加工糕点有红外线烤炉。摆列整齐的食品仓库,设有二吨容量的冷藏柜。
  食堂很注意主副食的调剂,主食每周有米饭、馒头、花卷、面条、包子、烤饼、油条、糕点,有时还有饺子等九种食品。副食一般中餐都有三菜一汤;早、晚有干有稀,有炒菜、咸菜三种以上。
  食堂还经营了各种副业生产。种菜140亩,(1983年蔬菜总产十五万斤)养奶牛五头,猪十五头(1983年产肉5,000斤)养鱼,做豆腐,给单位和个人加工糕点(1983年加工糕点五吨)。有塑料大棚100平方米,玻璃暖窖450平方米,冬季随时可吃到蒜苗、韭菜、芹菜,五月底能吃到自己生产的黄瓜。食堂代销店经营各种副食、糖、烟、酒等。1983年,营业颉达50,000元。深受职工群众欢迎。
  食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现在已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各种设备、炊具、餐具就连一把菜刀都做到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建立的制度有“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卫生管理”、“劳动纪律管理”、“文化、技术、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奖惩”等。三年来的工作表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30%,但工作人员减少35%,每年就此一项就节省工资二万七千元。三年累计已节省工资8,100元。过去七个食堂并存时每年每个食堂的投资(做豆腐、种菜、养猪倒挂等),农场要拿出近万元,三年累计二万元左右。粮、油从超支变为节余,三年来按农场供应标准,尚节约口粮三干余斤,豆油2,000余斤。小卖店共盈利5,000余元,除补充职工伙食2,900元,尚节余2,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