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大职工的创业史
第二章 回忆录
第一节 广大职工的创业史
原农场党委书记许云成
我们青龙山农场从1969年初建场起到1984年底止,已经发展到具有420,000亩耕地,9,060口人,3,609名职工,汽车78台,拖拉机等185台,小型车65台,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回顾这六十年的建场历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就,是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有各兄弟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但最基本的还是全场广大干部,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结果,所以,建场史就是广大职工群众的创业史。
青龙山农场的前身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九团。初建时叫青龙山团,是由兵团四师(现在为牡丹江管局)负责包建的,人员大部来自当时的四十团(八五一一农场)、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四十四团(八五一〇农场),还有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三十三团(八五四农场)和裴德医院。四师委派王社副师长来亲自领导踏察建点工作。兵团首长刘副司令和程副政委曾于1969年3月和8月先后两次来点慰问干部职工。
我是1969年7月中旬从四十四团调来青龙山团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当时这个领导小组叫开发抚远地区第五领导小组。在我来之前,先后由王锡英、逯殿甲等几位领导带领部分干部、职工于1968年12月底进点,并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踏点,确定团部位置,组建了五个农业连队,搭起帐篷,架起了小青龙河桥,沟通了生产、生活必需物资的交通运输线。建造了简易草房,为迎接大批调来的干部,职工和知识青年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当时在建团物资的供应上,比一般老场组建时所得的物资雄厚,所有连队建点时都有了五架帐篷,一台链轨拖拉机,一台胶轮车,还有牛、马车。团部还有几台汽车,每个连队都设有发电间,自己发电供生活与生产之用。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条件很差。建点头几年荒草遍野,春暖冻化,到处是水,加之雨季阴雨连绵,野外到处是草垡子、水泡子、无路又缺桥,大地一片泥泞。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车辆行驶更是难上加难。离开链轨拖拉机拉着爬犁就玩不转了,加上蚊虫、瞎蠓,小咬黑白轮换进攻,困难是很多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在建团初期,正处于珍宝岛事件前后,苏联百万大军压境,形势紧迫,准备打仗的空气很浓,所以指导思想是搞好战备。按那时的情形,能在这里站住脚扎下根就有了办法。要想站住脚,首先必须使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稳定,这就要快盖房,多建家属房,争取尽早地把家属搬来,使职工们思想安定下来。因而领导小组发出号召,动员全团上下齐动手,无论是团的领导,还是机关工作人员,直属单位、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都信心百倍地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快建多建房屋。他们亲身参加劳动,实行现场指挥,以老职工和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为主力军,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忘我地劳动着,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斗志昂扬地战斗在千古荒原上,尽管工作一天比一天紧张,但大家的干劲都很大,领导干部,老职工、知识青年同住一个账蓬,同喝一锅汤。人们头上戴着防蚊帽,脚穿高腰水鞋,每天踏着泥水,有的知识青年不但有知识,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干脆用泥巴把头脖子糊得严严的,只露两只眼睛,用这种办法来抵抗瞎蠓,小咬、蚊虫的袭击,以便进行伐木,割草,脱坯、垒墙等工作。人们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栋栋土坯式的、干打垒的、板皮的、拉合辫的等各式各样的简易草房,象雨后的蘑菇座落在荒野之中。
建国二十周年大庆的那一天,大批家属从老团赶到了,可是有一部分房子刚上房架,怎么办?只能加快速度,草草了结。房盖用桦树条子和草盖一盖,没有上泥的墙临时不抹了,窗口用草堵了堵就住上了。环境虽然很艰苦,但人们毫无怨言,都愉快地安家落户了。第二天清晨,许多家属就有说有笑地和干部职工一起开始抹墙、糊窗户、垫地、盘炕、搭锅灶,投入到建设新家园的劳动中来。有的动手打草备柴禾,正式在新居开始新的生活。
在进行房建任务的同时,机关组织力量统一踏荒丈量,每一个连队都抽部分人力清理荒原,开荒种地。第一年就开荒二万多亩,并种植了部分大豆、蔬菜,饲料等,有了一定的收获。
1970年和1971年,主要是扩建点与组织开荒。到1971年底,农业连队扩建到二十三个,耕地面积达十四万亩,播种粮豆十万亩左右。
1970年3月,大部分现役军人来到,团的主管领导都由现役军人担任,五十九团就算正式成立了。我先期为团党委常委,协助团长,政委工作,后来任团副政委,负责文教工作。1971年又改任为副团长,分管畜牧。1972年4月,我被调往省农场管理局所属的七星泡农场和嫩江农场工作了七年多,于1979年11月底,又调回青龙山农场任党委书记。在那段时间里,因受“四人帮”的干扰和极“左”路线的影响,致使农场在生产建设发展的速度上受到很大阻碍。但当时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能坚持抵制倒行逆施的种种歪风,发扬党的艰苦创业伟大精神,促使农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地发展,截止1979年底止,已成为具有三十万亩耕地的机械化农场。原来建点时的土草房基本上不见了,一幢幢砖瓦房宽敞整齐。主干道路基本形成,农田水利正在重新规划,住区绿化,植树造林,苗木生产都有了很大展发,畜牧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