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创建时期(一九六八年——九六九年)

第一节 创建时期(一九六八年——九六九年)



  一、建团
  时代赋予的使命1967年入冬之际,鉴于中苏边境形势的日益紧张,沈阳军区和刚刚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经过酝酿讨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准备重新组建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共同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1968年7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分区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大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边防部队和边境广大群众,建设强大的政治边防,确保祖国边境的安全。同时肩负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为人民公社树立榜样的任务。青龙山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开始组建的。  
  建团前的筹备工作青龙山团是由四师(牡丹江管局的前身)包建的。团领导由四师选派。机关干部、连干部、职工、机械设备以及必需的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均由四师几个包建团负责筹集。当时具体的包建方案是: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负责包建三连、五连,四十四团(八五一〇农场)负责包建二连,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负责包建工程一连、农一连;四十团(八五一一农场)负责包建四连。对运输连、修理连的干部、工人,除从以上包建团抽调外,还有来自三十八团(八五八农场)、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三十六团(八五〇农场)等单位的人员。四师领导对新建团的干部、职工十分关心,不但多次地向他们宣讲兵团的性质和任务,而且在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为青龙山团的顺利组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物资基础。
  1968年12月18日,在密山县城北大营礼堂,召开了开发抚远地区连以上干部会议。四师副师长王社在会上传达了毛主席“六一八”批示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组建六师的决定,传达了沈阳军区关于新建五个团(东方红团、向阳团、红卫团,青龙山团、前进团)的命令;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开发抚远地区第五领导小组成员(组长:王锡英,成员,逯殿甲、李国钧)名单。19日,兵团程克廉副政委作了以形势和任务为中心内容的长篇报告,使入会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兵团的性质和任务,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968年11月28日,按照兵团首长、四师首长的指示和新建团的方位,由王锡英、逯殿甲带领的43人的先遣队,冒着零下37度左右的严寒,乘坐两台大客车,从密山县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29日到达当时的二十七团十一连(现我场六队)暂且落脚。
  1969年1月1日,一支由王锡英和逯殿甲率领的二十二人踏点小组开始工作了。在那隆冬数九,白雪皑皑的亘古荒原上,自然林三里一片,五里一摄,荆棘丛生,能见度很差。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尽快地把各连所在地踏查出来,同志们不辞劳苦,起早贪晚,走的是没膝深的雪地,饮食的是雪面和凉馒头,整日穿插在野生丛林之中。1月7日,王社副师长来看望踏点的人们,与大家同吃、同住、同踏点,对大家鼓舞很大。1月9日,有了拖拉机牵引的雪爬犁,可是恨不顺利,在踏点回来的路上,由于天气太晚,一不小心,爬犁被树撞坏。此后,又开始了步行踏点。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工作,初步确定了团部地址及各连所在地。  
  1969年1月12日,副师长王社听取了领导小组关于踏点工作的汇报后,对前段工作很满意,并对下步工作做了指示,尤其强调了下步要大批进入,解决好吃住和道路等问问题。
  1月底,王锡英等十一人留下看点。在这野兽出没的亘古荒原上,欢度了极有意义的第一个春节。各连领导和其余人员均回老团。
  青龙山团、的正式成立1969年3月,机关回老团过春节的人们均已返回,各连领导和新调进的战士也基本到齐。3月1日,召开了千人(干部战士共879人,号称千人)大会。会上,王锡英宣布青龙山团正式成立,并总结了前段工作,布置了下段备战、踏荒、架桥、修路,接待知识青年、烧砖、脱坯等任务。同时由李国均公布了机关设置、基层单位编制的方案,并宣布了主要负责人。团下设政工、生产、后勤三个组,共配置23人,具体负责全团的政治工作、生产建设、物资供应和医疗卫生等工作。下属一连、二连、三连、四连(现在的科研站)、五连、工程一连(现在的工程队)、工程二连、修理连、运输连、工生队、商店等单位。各连都配有连长、政指、副连长和副政指。  
  4至5月份,先后调进拖拉机七台、大犁五台、缺口耙四台、小型车五台,其它生产、生活物资电陆续运到,从而为开展建团后的各项工作,准备了必要的物资条件。
  二、站稳脚跟
  建桥、修路要站稳脚跟,必须首先建桥,因团的绝大多数单位都建在小青龙河以南,车辆通行,物资运输,非从小青龙河路过不可。所谓的小青龙河,实际是由浮在泥浆上的软漂垡块组成的。水浅泥深,不能航渡,只有建桥才能保证人员和车辆的通行。工程二连的130多人和其它连的能工巧匠,担负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于3月底正式展开建桥工作,当时仅有的技术人员是50岁的老木工庞仁明和他的徒弟邵有三,刘福法三人。大家克服了材料短缺,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自己勘测,自己设计,以三百多米外的林子伐了二百多立方米的木料,然后又一根一根地运到工地,再用锛子锛成桥板。大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昼夜突击。没有青菜吃,就用海带煮黄豆代替,没有水喝,就靠刨冰化雪度日。由于干部、战士的积极努力,青龙山团第一座六米宽,36米长的大桥建成,于5月10日、6月18日,先后人,车通行。
  1969年7月底,逯殿甲亲自指挥修建团部通往二十七团十连、团部通往前进团的道路。经过45天的紧张施工,于8月15日修成土路,车辆基本上可以通行。在此期间,各连通往团部的主干公路(当时的土路),也基本完工。
  吃、住问题的初步解决1968年年底到1969年年初,吃水、用水问题全靠冰融雪解决。到了4月上旬,冰雪渐渐融化,吃水也随之困难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一连和机关的干部战士,自己动手,在团部地区先后打成二眼水井,使人们第一次喝上了建团后自己挖掘的清泉水。四连在住区北找到了一口赫哲族部落遗留下来的木架水井,其它各连也都分别在5月份打出了水井。
  1969年初,全团人员的口粮是筹建时从包建团带来的成品粮。为了自食其力,是年6月,团成立了蔬菜组,到小青龙山下种菜。同时成立了二十七人组成的粮油加工连,在帐篷、席棚里安装机械,从勤得利、八五九、七星等单位调来小麦400吨,玉米28吨,大豆110吨进行加工。到了10月份,又挖了一个3米深、6米宽、30米长的地窨子,安了四盘六五型钢磨,日产面粉3吨,保证了全团口粮的供应。
  在住的方面,当时为了暂且安身,不得不住在冰冷潮湿的帐篷、“马架子”里。风天四面透风,雨天则用所有脸盆水桶接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9年6月4日,逯殿甲主持召开了各连连长、政指会议,研究讨论了进一步组织力量投入营建的问题。会后,全团各单位对营建工作加强了领导,充实了力量。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脱坯、烧砖、挖草伐子、编拉合辫、钉板墙。五个农业连有四个连建窑烧砖,一连、二连首先盖起了三栋砖房,共计370平方米。
  团机关人员一面办公,一面参加房建劳动。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一技之长,砌墙、搬抖、挖沟样样都干。建公房时集中干活。建家属房时,自由组合,互相帮助。有的家属搬来了,就自己抹墙,搭锅台。那时五金很缺,钉房架、檩条有时没有铁钉,就用木楔子代替钉子使用。上盖用羊草披盖。
  1969年8月25日,领导小组会议决定:进一步抓好营建,入冬前要把在“老团”的家属全部搬来,而且不能让家属住帐篷。由于领导重视,抓的紧,年底全团居住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团部地区当年建住房24栋共计3,876平方米,其中砖房4栋,计796平方米。农业连建土结构住房10,750平方米,砖房1,526平方米。年底前,240户老职工的家全部搬来,单身战士也都住上了比较舒适的房子。
  大批知青来团1969年春,团部机关、直属单位、农业连的人员陆续进点以后,立即铺开了摊子,摆开了向荒原进军的阵式。但人力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如果再扩建单位,就更显的人力紧张。在此情况下,兵团在1969年5月至10月先后分配来我团京、津,泸、哈知识青年802人。此后,又陆续接收各地知青2615人。在这些知识青年中,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约占30%,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约占70%。他们分配到各单位以后,在党的培养和老职工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大部分成为各条战线的主力。劳动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思想上、政治上的成长进步更快。尤其是在文化生活中,他们起到了更加突出的作用。当时团和各连都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创作和演出了大量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剧目。各连办的墙报、板报内容也十分丰富,引人入胜。他们中先后有365人入党,占知青总数的10.8%,有1250人入团,占知青总数的36.5%,有129人被提为各级干部,占知青总数的3.8%。这些知识青年,1978年后陆续返回城市。
  团的建设初具规模领导小组一面领导人们在极艰苦的环境里修路、建房,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面又狠抓了开荒生产。1969年5月,团组织各连机务人员,披荆斩棘,揭开了垦荒序幕。当时开荒条件十分艰苦,杂草密茂丛生,水泡沼泽遍布,零星小块岗地上还长着灌木和混杂林。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家怀着“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雄心壮志,不惧烈日暴晒和蚊、虫、小咬轮番袭击。渴了,喝几口泡子水,饿了,啃几口带在身边的干馒。终于在当年开荒22,976亩,并种了些大豆、蔬菜、饲料等。
  其它的各行各业,也有了较好的开端。建成木质结构大桥一座,修土路30多公里。结合战备修水利挖土5万立方米,建砖瓦结构医务室一百多平方米,修建了一千平方米左右的畜舍。修理连的干部战士,还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挖了个深3米、宽4米、长30米的地窖子做修理和发电厂房。虽然简陋,但却保证了冬季机械的检修和团部地区的用电。所有这些,不但标志团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而且为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