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兵团时期(一九七〇年—一九七六年)
第二节 兵团时期(一九七〇年—一九七六年)
一、五十九团成立
正式命名1969年7月2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原青龙山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九团,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领导。
1970年3月5日,在团部召开的全团大会上,新到任的团长孙博洪宣布五十九团正式成立。政委车新在会上讲了话。讲话中肯定了1969年以来的工作成绩,并对下步的政治建军、战备生产做了部署,同时强调了要加强现役和非现役的团结,共同建设政治边防。会后,成立了中共五十九团委员会。
1970年3月中旬,现役干部陆续到达。组建小姐领导成员向新到任的团长、政委汇报了工作,并办理了交接手续。此后不久,组建小组成员李国均,调二十五团任政治处副主任。许云成、逯殿甲、王锦秀分别担任了团的副职。
团的机构设置团机关基本套用部队编制。设有司、政、后三大部门,各部门下设若干股。三大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各股股长一律由现役担任。司令部下设军务股、作训股、通讯股、管理股、生产股、基建股。政治处下设干部股、组织股、宣传股。后勤处下设商业股、物资股、营房股。没有营的建制,团直辖各单位。
二、政治建军
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1969年9月7日,团在四好初评总结报告中指出,全团要提高对政治建军的认识,使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沿着预定的方向向前发展。1970年初,团又发出通知,要求各连都要制定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的规划。每当初评、总评时,团都要派工作组下连搞试点,然后再在全团铺开,并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搞完。
月评、初评、总评大多是评干部,全连战士坐下来开会,给干部提意见。有的干部说“‘十二碟子、两大碗’,真够我们受的”。也有的干部说:“这哪是四好连队运动,这是整干部的运动”。由于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战士给干部提意见,确有讽刺挖苦的,干部战士不团结的现象时有出现。
“天天读”是四好连队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政治建军的中心内容。提出“天天读雷打不动”,“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杆见影”等口号,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明显的庸俗化。有些干部、战士搞形式主义,不讲实际效果,说什么“坚持天天读了,就是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就是高举紧跟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九·一三事件”后,才消声匿迹。
大抓战备建团初期,中苏边境形势日益紧张,团经常向干部、战士进行“提高警惕,克服和平麻痹思想,要随时准做打仗”等一系列的宣传教育。1969年9月,团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二八”命令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关于加强战备的指示后,制定了作战方案和防空、防坦克、防突然袭击的具体措施。团领导也随之分为抓生产、战备两套班子。
1970年1月初,团组织人力,机力到长腿林子搞三线建设,并要求各连建设战斗村,搞村自为战,人自为战。要求人人紧急行动起来,在房子里挖地道,在道旁、村旁挖战壕。一时间,全团各连掀起了挖地道的高潮。二连、四连男女老少齐上阵,昼夜苦战,挖的地道四通八达。到1971解冻时,地道里灌满了水,造成有些房屋倒塌。
1970年5月4日,团组建了一个21人的捕渔队,配备五只船和相应的武器,编成五个战斗小组,在哈鱼岛、街津口下滩一带水面上捕鱼,同时肩负一定的战备任务。
“一打三反”运动1970年初,四连领导班子对于抓砖头、石头、木头使的劲多一些,被认为是不抓人头、不抓阶级斗争、烂掉了的班子。4月7日,团派5人工作组进住四连抓阶级斗争,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将四连前后两任5名领导、6名职工隔离审查,被全团性大会批判的有8人,受牵连的有28人。这个运动搞了五个月之久,撤三个干部就结束了,使四连的生产、团结等,均受到了很大损失和影响。
1970年10月,五连因管理不善,在一个月左右发生三次火灾,烧毁草房一千多平方米,被团里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并派十一人组成的工作组去抓纵火的坏人。有三名连领导被怀疑为纵火犯,在团部进行隔离反省。有8名被怀疑的职工在连里隔离反省。前后搞了二十多天,结果什么也没搞出来。弄得五连人员思想混乱,人人自卫,干部、战士对此意见很大。由于团党委发现及时,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对被隔离反省的干部、职工进行妥善处理与安排,才没有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批“五条”“十六条”:1970年底,师在二十七团五连办批“旧农场"的学习班,团副政委许云成带四名连职干部参加。师政委多次作报告,目的是让大家承认兵团组建以前的农场是“旧农场”,但大家对此有不同看法。学习班一直办了十五天才结束。6月9日,团根据兵团指示精神,先后两次发出文件,通知全团开始批“五条”“十六条”。这样一来,就把批“旧农场理论化系统化了。“五条”“十六条”是中共中央和农垦部党组,在1964年9月8日和1965年2月25日,先后批示和通过的“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草案)的两个文件。这二个文件对加强国营农场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兵团文件强调“五条”、“十六条”不批不行,不迅速批不行,不批倒批臭不行。从此,在管理人员中就出现了不敢大胆抓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现象。一些多年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被废黜,使团的建设遭受很大损失。如全团从1970年至1975年年底,各种事故不断发生。六年中,损失达五百元以上的火灾事故共发生二十二起,烧毁房屋一千九百六十一平方米,烧毁柴油座机四台联合收割机二台,加之烧毁的青年衣物等,直接损失达十七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元。
批林批孔与学理论“九·一三事件”后,全团开展了大规模的批林批孔与学理论运动。1971年10月18日,团召开了由机关干部、各连支部书记参加的(共计95人)大型会议,会议历时七天。集中听取了中央文件的传达,声讨了林彪的罪行。1972年4月1日,团发出了“关于加强对认真看书的领导”的通知。文件要求全团努力学习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和马列的五本书。1973年春,根据批修整风精神,全团开展了整党、纠正“错误思想”、“克服不正之风”和公物还家的运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974年1月,全团为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从各连到机关,普遍办起了学理论夜校和成立了学理论小组。全团学理论小组的理论骨干达250人。仅上半年就举办了理论骨干辅导员学习班四期,每期有一百多人参加。形成了一支学理论、批林批孔的骨干队伍。从此,全团上下掀起了学理论、批林批孔的高潮。批判会到处可见,大字报、黑板报比比皆是。1975年,由于团领导带头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自觉抵制资产风而被师评为“先进单位,派代表出席了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随省巡回讲用团去哈尔滨、松花江、牡丹江等地区作讲用。
基本路线教育1975年1月9日,团政治处根据省委、兵团的指示精神,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了基本路线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路线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全团抽调41名干导组成九个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抓点带片,使这一教育在全团二十九个基层单位普遍展开。在教育中,要求算清路线帐、导班子帐和粮食产量帐,并强调对墓本路线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从而使这一教育一直持续了一年多。
“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年2月28日,团里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76)23号和26号文件,要求全团人人参加“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运动中,不准成立战斗队,不准搞串联,不准拉山头、搞宗派,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要始终贯彻党的政策,团结两个95%。后来在全团一些单位贴了一些“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标语,开了一些“批三项指际为钢”的会议,但与会同志对此持消极态度,参加会议也不发言。1979年4月7日,团指定加工连团支部,针对4月5日天安门事件开批判会。当晚五点钟,加工连团支部为了应付局面,组织理论小组的几个人,写了几张大字报,贴在墙上了事。
“割资本主义尾巴”五十九团初建时期,正逢“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1970年,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后,进一步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高潮。1970年9月3日,团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通知”。1971年初,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力争粮食上纲要”的文件,同时总结了团多年来吃亏在路上、受害在水上的经验教训,全团上下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积肥改土的高潮。每年冬季,都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了积肥改土,1975年,师、团指示务农业连,当年要积肥一万吨。为了落实这一指示,全团所有推土机都用来推道旁修路推来的草垡子,集成大堆,就上报完成了积肥任务。
与此同时,根据兵团“严厉打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大批促大干”的指示精神,从1974年开始,把职工家属正当的种园田地,搞家庭副业,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阉割。规定家属集体种地人均不得超过二亩。各户房前屋后园田地,三口人以下不得超过三分,四口人以上不得超过六分地。户养猪不得超过三头,养禽不得超过15只。母猪、大牲畜根本不准各家喂养。如发现种园田地超过规定的,除收回多种土地外,每分地罚款二元。养肥猪超三头的限期处理,超养家禽的,落实时将超过部分全部杀掉。这个规定的推行,不仅给职工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加重了职工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人口多,劳力少,生活比较困难,利用工余时间到边远的地方搞点小开荒,种点蔬菜、杂粮,以弥补家庭收入不足,也被认为是“小自由过头”,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个别老职工还受过程度不同的批判。这样一来,小开荒的现象几乎绝迹,职的家庭副业得不到发展,呈现了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
三、艰难的步伐,奋斗的历程
排除干扰,积极发展五十团创建初期,不仅受“文革”的种种影响,而且有连续不断的灾害发生,这就使五十九团前进的步伐受到严重阻碍,但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条战线的建设仍有一定发展。
1970年至1971年,克服了机械设备不足、劳力短缺、其它物资供不应求等困难,干部、战士和职工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不向上伸手的精神,两年开荒十二万九千二百八十九亩,农机具增加到410台,比1969年的166台增长147%。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给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这两年又新建了连级单位二十一个。在建连时采取老连队包建新单位的办法,机械设备、干部、职工以及其它物资统统包下来。这个办法得到了老连队的积极响应,多数干部、职工主动申请要求建新点。包建连队的干部发扬“舍已为人”的思想,把好的机械调给新建连,把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的骨干,老职工、知识青年调给新建单位,这些难得的好精神、好风格,使扩建新点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1969年6月18日建勤务连,1970年新建了六连、七连、八连、九连、十连、十一连、二连,十三连和十四连,同年7月建了砖厂。1971年新建了十五连、十六连、十七连、十八连、十九连、二十连、二十一连、二十二连二十三连、二十四连和二十五连。1973年10月建了园林队。在新建连过程中,由于发展快,机力不足,二十二连、二十三连,二十四连建点的头一年没有拖拉机,大家就发扬南泥湾的精神,用镢头、铁锹开荒种莱、种大豆,从而站住了脚跟。这一作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连年灾害,发展缓慢1972年8月14日,正当全团上下挥镰上阵,喜收小麦的时候,老天发泄淫威,一夜之间降雨78毫米。由于排水条件差,兼之青龙河水泛滥,全团成了一片汪洋。8月份以前开垦的93,674亩荒地和已播的十二万亩大豆、小麦,全部泡在水里。为了减小损失,全团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在20—40公分深的水里捞麦。伏天的蚊子、瞎虻、小咬把人们裸露的皮肉叮肿了。长期泡在水里干活,有的人脚趾溃烂了。兼之过度劳累和低劣的生活条件,带病坚持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但人们却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把该背的、能背的麦子都从水里背了出来。到十月份,又遇上了罕见的大雪把成熟的大豆埋上了,人们又在雪地里拔大豆。冰雪交加,寒风刺骨,人人颃强奋战,终于夺得了豆收的胜利。这次“龙口夺粮”前后经历了105天。
由于1972年的秋涝,加之1973年5月份以前降雨120毫米,全团大部分土地处于超饱和状态,给春播带来了极大困难。党委号召人们积极排水,多种小麦,以保证口粮和种子。全团各单位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人们不顾早春的寒冷,在田间筑坝,用脸盆从高处往低处泼水。尽管作了极大努力,但到5月底,全团才播种小麦44,OOO亩,远远没有完成播种计划。面对这种情况,师、团主要领导,又不顾客观规律,搞瞎指挥,强令继续播小麦。从6月1日到6月18日,全团又播小麦12,685亩,结果颗粒无收。由于小麦播种时间延长,给大田播种带来了困难,全场勉强抢播了52,000亩大豆,后因内涝(本年度总降雨量达748.4毫米,比1972年尚多降雨107毫米),造成严重减产。这一年,全团粮豆平均亩产仅达21.8斤,经营亏损八十五万九千元,给五十九团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努力探索,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提高1974年初,团党委面对1973年经营严重亏损的局面,召开了党委扩大会。会上,传达了副总理李先念关于“这个兵团的生产情况,真有些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再不过问,恐怕明年要吃国家粮食呢!我想兵团全体指战员一定不会甘心长此下去的”的批语,使大家受到极大震动。为了扭转局面,会议期间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要改变全团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被动局面,根本一条是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对落实“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良种繁育制、植保制”等五大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会后,团建立了科研站,连成立了科研班和积肥小组。对各连的农业练习生,每年进行一个月的技术培训,重点解决麦、豆、玉米三大作物的栽培、施肥、管理等问题。同时建立了农田技术档案制度。每年年初还向各连下发当年的“农业技术措施,以指导各连进行科学种田。科研站和科研班,每年都能完成繁育良种和对各种良种大面积生产情况的调查总结。有条件的科研班还配合科研站搞耕作与栽培试验。由于全团贯彻了中央关于良种问题所提出的“四自一辅”的工作方针,狠抓了小麦,大豆良种的提纯复壮工作,落实了农业技术的五大制度,使粮豆单产出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1974年全团平均粮豆单产121.5斤,比1973年提高了3.5倍。1975年单产173.5斤,比1974年提高42.8%。1976年粮豆单产170.5斤,基本上保持了1975年的求平。
重视机务管理,加强机务队伍培训。在农机工作上,兵团时期,特别是1974年以来,在进一步加强机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农业“八字宪法”和农业技术措施的落实,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田间标准作业上。农机工作每年都作到了有重点,有措施,有发展。1974年提出以加强机务队伍建设,落实《拖拉机技术保养规程》,《搞好三库建设》为内容的七项规定,大力开展了以作业质量合乎农业技术措施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为了抓好典型,以点带面,重点抓了一连、三连、四连、五连、八连、九连几个单位。九连抓了标准作业,四连、八连抓了技术保养,一连、三连抓了机务管理区建设。各连自己重点抓的一至二个车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5年,对机务管理工作提出了以防重于治为主要内容的五点要求。1976年提出了对机耕作业、技术保养,三库一场建设、油料、零件等管理的十项要求。由于机务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从1974年到1976年,有85%的机车。标准作业成本降低15%—20%,标准亩耗油降低8%—10%。
对机务队伍培训的期限,一般年份都是从11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2月末为止。参加人员有机务副队长、机务排长,机务技术员、驾驶员和学员等,每年训练总人数约在320—400人,占机务人员总数的55%左右。
重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日趋好转早在建团初期,团党委和有关部门就制定了经营管理的八项措施。1973年,又根据兵团工资改制办公室的通知精神,于一连、五连,六连、八连、二十一连等单位进行工资改革的试点。试点连队的经营管理比试点前大有改进,八连当年亩成本比上年降低0.16元。但是,由于当时受批判“关、卡、压”和“制度无用”等极左思潮的影响,未能将一些好的经营管理制度坚持下来。
1974年5月27日,团党委根据李先念副总理对兵团问题所提出的批评,结合建团以来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召开了会议,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全团的经营管理较差,尤其是在财务和物资管理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在财务管理上,有钱花着看,没钱照样花,会计可以随便批给职工借款上百元。在物资管理上,存在着“大家大业,浪费点没啥”的败家子思想。十一连种了一千亩地,耗了六吨柴油。全团所有用电瓶的车辆,1974年以前,每年换一茬,其直接经济损失达四千多元。职工考勤制度混乱,加工连榨油工人,一个月记考勤49天。在生产建设上,主要是不注意质量和效益,边开荒边撂荒,只管种地,不管打不打粮。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团党委和入会同志一起,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如:规定了补助费的开支标准和范围,几项经费的开支标准、劳保福利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等。由于不断地加强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日趋好转,1975年全团经营盈利六十七万九千元。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建团初期,住房十分紧张。团部地区的第一所学校,是在帐篷里开课的,共有教师五名,学生三十名。当时教学设备短缺,师生们就因陋就简、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没有桌凳、黑板,就用园木墩、木板、铁皮等代替。凡有学生的连队,虽没有固定校舍,但都能腾出家属房保证开课。有的连队哪怕有一个学生,也配有专职或兼职教师。到1976年,团部地区、三连,六连分别盖起了砖瓦结构的校舍,共计614平方米。其它各连也都有了固定的土房校舍。小学校增加到十九所,在校学生367名;初中班6个,在校学生201名,高中班两个,在校学生78名。
这一时期的文化生活很活跃,团和各连均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团的宣传队经常到各连演出,很受欢迎。逢年过节,还到附近公社、大队进行慰问演出,较好地增进了兵团与地方的友谊。
电影,在当时深受干部、战士和职工的欢迎。放映组每5至7天下连巡回放映一次。冬夏都在露天放映,夏季蚊虫叮咬,冬季寒风刺骨,但人们却从不放过看电影的机会。
卫生事业发展的很快。1968年底,全团仅有一名从老团调来的儿科医生,负责全团的卫生工作。平时背个出诊包,流动看病。1969年3月,团设立了卫生所,有四名医护人员。用几块木板订三个药剂台,设病床三张,在帐篷里办公。同年10月,卫生所搬进砖房,占地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医护人员增至八名,开设内、外、妇、检验等科。1970年卫生所正式命名为卫生队。
1972年11月份,在团部西区建成一座砖瓦结构,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米的医院,增设了消毒供应室、制剂室、医患食堂等,病床增到二十张。到1973年底,卫生队职工人数增到47人,其中医护人员40名(医师五人,中级卫生人员3人,初级卫生人员32人)。医疗网点发展到29个,每个医疗网点都配置了1至2名卫生员。
1975年至1976年期间,又增加了儿科、检验科、理疗室、心电图室、生化室和x光室。到1976年年底,病床增加到50张,医护人员发展到50人。
卫生防疫工作是从1973年开始的,具体负责全团的“爱国卫生”、预防接种、防病治病等工作。
1974年以来,团进一步加强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了“一对夫妇一对孩”、“两个孩间隔4至5年”的方针,同时抓了多子女育龄妇女的节育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以后全团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经营概况
1969年至1970年,全团上下克服了刚建点时的重重困难,两年开荒十万二千一百四十二亩。1970年粮豆单产达到165.6斤,经营盈利97,000元。1970至1973年年间,由于领导工作上的主观主义和瞎指挥,兼之“文革”“左”的思想的影响及罕见的自然灾害,生产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三年合计亏损额达六十四万四千九百元,平均每年亏损二十一万五千多元。1974年至1976年,由于中央和省针对兵团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全团在贯彻这些方针和执行这些政策时,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改善了经营管理,生产有了一定的回升,其它各行各业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农业生产到1976年,全团耕地面积达二十一万二千零一十亩。1974年至1970年三年中,全团粮豆平均单产为162.4斤,比1973年前的平均单产(66.6斤)增长144%。
2、林业生产历年累计造林4,601亩,到1976年,全团共有森林面积66,000亩。
3、畜牧生产马由1969年的16匹,发展到111匹,黄牛由1969年的13头,发展到250头,奶牛由1971年的19头,发展到34头;猪由1970年的335头,发展到2,205头,鹿由1971年的17只,发展到71只;羊由1970年的400只,下降到114只。
4、工副业生产1969年至1970年,工副业总产值为一百二十六万四千六百元,平均每年产值为六十三万二干三百元;1971年至1973年,工副业总产值为二百九十二万八干二百元,平均每年产值为九十七万六千一百元;1974年至1976年,工副业总产值为四百九十九万八千六百元,平均每年产值一百六十六万六千二百元。
5、盈亏统计这八年间,三年盈利,五年亏损。盈亏相抵,尚亏七百六十万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