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后记

编后记

编后记

编后记



  在全国编史修志工作已进入高潮之际,1984年4月21日,农场党委根据黑龙江省和省农场总局的部署,本着管局党委的指示精神,成立了由二十一人参加的青龙山农场编审委员会,下设编纂办公室。场志编撰工作开始之后,农场党委自始至终关心、指导这项工作,在场的各种会议上,场领导大讲:修志的重要意义,号召全场上下都来关心、支持此项工作。前期由退居二线的原党委书记许云成具体负责。当许云成退休之后,由场党委书记逯殿甲亲自抓修志工作。哪个专业志编写有困难,场领导就亲自帮助场志办落实任务,解决困难,提供资料。为完成送审稿的任务,领导亲自安排人员,支持购买必需品;为最后完成场志修改、定稿任务,场领导重新选定人员调整编纂办公室。
  编写农场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原则性、政策性强,内容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性浓,实为农场的一部“百科全书”。专业志必须由熟悉业务情况的各业务科室承担,才能保证专业志的准确、全面。但农场各科室人员新,资料严重短缺,工作忙。为确保修志工作的进度、质量,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了与兼职编辑共同完成撰写专业志的办法。有的科室有人才,有资料,能专门抽出人员整理书面材料,则尽其科室完成专业志初稿任务;有的科室,不能独立完成书面初稿任务的,就采取科室提供口头或书面材料,由办公室完成初稿修志任务。农场志的各专业志大部分是这样完成的。
  场志办公室前期由五人组成。其中有三名是科级领导,担负着科室工作和修志双重任务。办公室从成立那日起,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做了一系列修志准备工作。制定了编纂方案,拟定了场志目录,编写了宣传提纲;通过场广播站向全场进行了宣传工作;查阅了场档案室、宣传部等单位的全部资料,计六百万字,召开了十五次有关人员座谈会,征集第一手材料;赴同江等地调查材料等。办公室成员,除分片包干负责专业志的指导编修工作外,其余部分各负其责。1985年8月12日,建立新的办公室,由五人组成。根据管局第一次送审后提出的要求,又做了全面的修改、补充的编纂工作。
  编审委员会是场修志工作的领导机构,前后召开了五次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审定了方案、决定了修志人选、审查了初稿,讨论了定向,搜集了很多资料等。场和科室领导都对场志有关初稿进行了认真审查,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全场有200多人主动提供资料。因而这部场志是集体的成果。
  编写农场志,是一项新的工作,加之我们水平低,真是力不从心。我们只能边学边干,在干中学。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外单位的编写经验,得到管理局农垦史办公室的及时指导,得到了前进农场场志办公室的指教,借鉴了8510、857、856、859、大兴等农场的有益经验。对于一切给予我们支持的单位和给予我们鼓励、指教帮助的同志,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场志初稿完成于1985年9月底。分8编、42章、178节,共30万字。1986年4月,送黑龙江农垦总局印刷厂印刷,得到了印刷厂的大力支持。
  这部场志,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按照生产发展的线索,采用以志为主,志史结合的体例,力求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记述了我场从1968年底建场到1984年底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了农场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全场人民了解农场的过去,更加热爱农场,从而在全国上下改革之年,把农场的改革搞好,使家庭农场巩固下去,发展起来。
  青龙山农场志编纂办公室
  1985年l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