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设备使用 部分设备刚刚抢装完,就投入了1981年的紧张麦收工作。当时由于雨水大,抢收的小麦特别湿,进粮水分一般为25%以上,有的就象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经常造成处理设备内壁到处粘粮、堵塞,由于发电机电压不稳,经常烧坏烘干机的电气元件和印刷电路板,提升机E2到粮仓B2三米长流管由于角度不足35度。潮湿的小麦不易下滑,而造成提升机E2、初清机、提升机E1输送线,C1等一连串的堵塞。插板太紧,更不便于调整,开大了又在别处堵塞,排除这些故障相当困难,堵塞后一抠就是大半天。在这次完整麦收过程的测试中,发现了上述的大量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处理。
11月1 日秋收开始,12月6 日结束,共收大豆3 ,600 吨。但也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由于开始时粮中部分电路未装好,收获的大豆放在豆茬上,运粮时用装载机往汽车里装,使豆子里混进很多土块,雪面,经常造成处理、输送设备的堵塞。这个时期机械故障特别多。
1982年初,粮中主要工作是清选大豆和小麦。由于只有初清没有复清,初清后的小麦和大豆无论是种子还是商品粮,都不符合质量要求。必须用清选机再选一遍才行,而仅有的一台低效率的清选机(6 吨/小时),除保养和排除故障外,每天最多干20小时,清选 120吨左右。使1 ,000 吨小麦和2 ,000 吨大豆整整选了一冬一春。
1982年秋收,收获了两万余吨大豆,除部分停放在临时晒场外,其余绝大多数都装在粮仓里。并经过机械处理达到了上交的要求。
1983年麦收。粮中共接收烘干小麦6 ,132 吨,豆收粮中接收处理大豆3 ,030 吨,机械运转情况一直很好。加拿大技术专家(左一)参观粮食处理中心,场长才作文(右二)同他们交谈。(李新摄)
1984年4 月20日春播开始,场里给粮中一个供肥项目,并改历年的散装供种为袋装供种。这一时期,粮中的工人平均每天供肥100 吨,最多达到200 ——300 吨。春播这一仗,粮中打得很顽强。
8 月1 日—10日,麦收顺利结束。共收小麦6 ,912 吨,由于农场吸取历年教训,对收粮水分控制得严,大大提高了烘干机的工效。九天收获完小麦,十天就全部烘干入仓。不但烘干效率高,而且质量也好;加上收获期适宜,小麦容重高,向国家交售大多数都是一等粮。
由于1984年秋雨大,使豆收拖至上冻季节,共收获12,000 吨大豆。
综上所述,从1981年麦收开始到1984年豆收结束,4 年来共接收与处理近53,000 吨粮食,详见下表:
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的使用证明:这套设备具有工艺流程先进,性能良好,自动化程度高,储量大,结构紧凑,占地少等特点。几年来,这套设备在农场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保证粮食处理的顺利进行,几年来,粮食处理中心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具体内容是:
一、坚守工作岗位,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离职守。
二、工作严肃认真,努力提高工效,保质保量保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三、当班人员在作业前必须弄清工艺流程及检查各插口阀门、开关,严防混种事故发生。
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可在负荷下突然停机。
五、经常检查电器线路,发现漏电现象及时汇报处理,当班组长有简单接线权力,断线处要有明显标记,严防提升机电机反转。
六、放粮时必须事先检查好主付粮口,插板的位置,付粮口不用时及时关闭。
七、高空作业一定小心谨慎,严禁酒后高空作业,要带安全带作业,工具、零件一定带牢,严防落地伤人。
八、在机械运转时,一般不允许排除故障,以防出现人身机械事故。
九、电机跳闸,在未排除故障前不得强行起动。
十、为防止粉尘及天然气爆炸,故要求在种子工厂,烘干机,粮仓,提升机坑内工作时,不准吸烟。
十一、当班人员在雨前、雪前检查后封好各仓盖板、仓门以防进雨进雪,雨后开机前必须检查生产线中存水情况,处理后方可开机作业。
十二、按时交接班,认真填写工作日记,如交接班时,仍有未排除的故障,两班应共同负责。
十三、不经领导批准,不得随意开机。
十四、调整新的工作前,必须把自己原来的工作干完、交接好。
十五、认真保养,及时维修机器,并填写记录。
十六、注意
输送线两头不得堵塞,堵后应及时排除。
十七、吹风机不得在湿度大的天气里吹风。
十八、当班组长负责本班本岗的全部生产指挥责任。
十九、新手作业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技术训练,尽快达到独立操作能力,由大组长或当班组长负责此项工作。
二十、除两名值班人员外,其他人不得随意起动机器。
二十一、设立禁止起动安全牌,在检修时自己挂牌,自己拿牌。
二十二、不准带小孩上班。
二十三、外单位车辆损坏设备罚款5 —20元,找不到的罚值班员。
凡违犯上述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扣工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